◎張雨
人生在世,世事復雜,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倘非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能忍讓就忍讓,該諒解就諒解。常言道:“忍得一時氣,免去百日憂。”清代養(yǎng)生學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指出:“每至急躁益甚,導致發(fā)怒之前,應常念一‘忍’字處之?!?/p>
從前有個百姓安樂的國度,那里什么都不缺,國王說:“我想派個能干的人到別國去,買一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回來?!庇谑?,國王把重任委派給了一位老臣。老臣來到異域,在市上轉悠了很久,也未發(fā)現(xiàn)什么特殊商品。忽見一位老者高聲喊“賣智慧”,老臣想:“我們那里沒有賣智慧的,就買智慧吧?!被酥亟?,買了如下四句話:“遇事細考慮,制怒是寶物,今日雖不用,終當有用時?!?/p>
老臣帶著智慧回到國都時,天色已晚,不能拜見國王,只好先回家。剛進家門就見妻子床下有兩雙鞋,心中頓時火冒三丈,剛要發(fā)作,他想到剛買回的智慧,就壓住了火,到柴房忍了一夜,打算第二天就休掉妻子。第二天,他老早就等著“奸人”出來,沒想到出來的竟是他的妻妹。原來他走后,妻子突然染疾,妻妹是來照顧病妻的。
隨后老臣上朝向國王講了買智慧的經過,同樣也得到了國王的贊許。故事讀來諧趣盎然,而又意味深長,它啟示人們要學會制怒。
明代馮夢龍輯《廣笑府》里有一則笑話:“一人性易怒,偶見六月戴氈帽者,惡其不時,便欲毆之。眾勸歸,因發(fā)病,久之始愈。值臘月迎春,其弟偕往觀,冀為紓悶。遙見一戴棉帽者,急趨謂之曰:‘家兄病初好,乞足下少避’?!边@畢竟是一則笑話。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就像上了癮著了魔似的易怒、好怒,時常發(fā)怒,看到、聽到、碰到稍不如意的事、稍不順眼的人,動輒大怒,盛怒乃至狂怒。
眾所周知,憤怒是一種負性情緒,會危害我們的健康,甚至還會危及生命。
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國王納瓦,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因受到大臣的頂撞和冒犯,不能控制自己而大怒不止,瞬間倒地斃命?!度龂萘x》中,諸葛亮利用周瑜心胸狹窄的心理缺陷,巧施攻心之計,一氣周瑜,使其跌落下馬;二氣周瑜,使其暈倒船頭;三氣周瑜,使其怒發(fā)沖冠,一命嗚呼。如此看來,不能制怒不僅有損于身心健康,甚至還會致人死亡。生活中,常有人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fā)怒,不僅傷了親朋好友間的和氣,還有損自己的健康。不妨借鑒一下古代名人的制怒方法,也許對我們學會制怒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坎坷,卻活到耄耋之年。他平時愛種花、賞花。每當有怒氣,就去賞花,“放翁年來百事惰,惟見梅花愁欲破?!蓖ㄟ^賞花,陸游的怒氣就消除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每當怒起來時,便鋪好宣紙,提筆畫竹,以抑怒氣。常言說:“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看來畫竹確實是一種不錯的制怒方法。清代戲劇家李漁曾說:“予無他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牢騷不平之氣籍以鏟除。喜怒哀樂,皆成文章?!崩顫O則是通過著書立說來消除怒氣。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了控制自己的怒氣,在書房掛上自己親筆書寫的“制怒”兩個大字,時時提醒自己遇事冷靜一些,不可輕易發(fā)怒。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制怒不是壓抑憤怒。在氣憤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地控制自己,把氣憤埋在心里,長期積郁,則會造成身心傷害。因此,要學會用適當?shù)?、可行的制怒方法?/p>
“人生南北多歧路,放開心胸才灑脫”。學會制怒,寬宏大度,胸襟坦蕩,不僅有益于健康,而且亦是每個人都應學會的生活智慧。要知道,學會制怒可以說是當今社會的生存技巧,更是益壽延年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