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學旅行出版物是旅游、文教、出版等相融合的產物?;谌诤弦暯?,分析研學旅行出版物的現(xiàn)狀,可探索這類出版物的研發(fā)路徑:學生旅行地域融入兒童意趣式出版物;文化主題活動融入中國特色式出版物;階段實踐課程融入教輔資源式出版物;多種媒體互動融入沉浸體驗式出版物。以研發(fā)路徑為基礎,構建相互聯(lián)結、相互滲透的多維體系,有助于推進研學旅行出版物的高質量發(fā)展,幫助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實踐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關? 鍵? 詞】研學旅行出版物;文旅;出版;融合
【作者單位】趙匯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4-ZZJH-349)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4.013
一、從融合視角分析研學旅行出版物的背景
研學旅行在其他國家被稱為戶外教育、教育旅游、體驗學習、營地教育、修學旅行等[1]。中國古代廣為流傳并在名人軼事中記載的游學、游歷故事,近年來各種機構組織的修學旅游、游學項目、校外活動、冬令營和夏令營等,屬于廣義的研學旅行活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2]。本文基于狹義的研學旅行,對適合中小學生年齡段的研學旅行出版物展開研究。
研學旅行活動與一般意義的旅游不同,我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集地域性、文化性、過程性、體驗性于一體的校外綜合實踐活動,是旅游產業(yè)與教育、媒體等文化產業(yè)高度融合的新興項目。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fā)的《“十四五”旅游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目前旅游產業(yè)應與文化產業(yè)跨界融合。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制定了相關意見。國家政策為出版產業(yè)和文旅產業(yè)指明了戰(zhàn)略性發(fā)展方向,助力文旅與出版融合向縱深發(fā)展。研學旅行出版物就是響應新時代號召,將旅游、文教、出版等融為一體的產物。
二、融合視角下研學旅行出版物的現(xiàn)狀
探索研學旅行出版物的研發(fā)路徑,需要先基于融合的視角,從四個方面來觀察這類出版物的現(xiàn)狀。一是從旅行地域層面,觀察面向中小學生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出版物。二是從文化主題層面,觀察與文化主題基地活動對應的研學旅行出版物。三是從階段過程層面,觀察研學旅行前、中、后三階段需要的研學旅行出版物。四是從媒介體驗層面,觀察能夠提供兒童閱讀沉浸體驗的研學旅行出版物。
1.旅行地域層面
研學旅行除了具有娛樂性、休閑性,還具有知識性、實踐性。近年來,研學旅行受到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廣泛認同,參與研學旅行的人數(shù)逐年增長。2022年中國研學旅行發(fā)展報告顯示,研學旅行人數(shù)為600萬人次,達到歷史新高,其中,兒童群體是研學旅行的主要人群[3]。近年來,北京市、江西省、湖南省、甘肅省、江蘇省、河南省等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而服務好本地中小學生群體,則是研學旅行目的地的重中之重。
我國地域遼闊,研學旅行范圍大、類型多,大量中小學生需要針對地域的研學旅行出版物作為指引,以便更好地參與研學活動。但是目前研學旅行出版物在編輯出版時很少根據(jù)不同學段的學生來劃分旅行地域,缺乏實際案例的研發(fā)和編創(chuàng)。
2.文化主題層面
研學旅行涉及不同的文化主題內容,需要人文、歷史、科普、博物、地理等不同品種的出版物來指引,這促使相關出版社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為中小學生提供針對性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繁榮了圖書市場,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許多研學旅行出版物的研發(fā)和編創(chuàng)人員只看重熱門的文化主題,策劃的圖書書名雷同、內容相似,只以學科知識、文化主題背景為基本素材,然后將這些素材改編為研學旅行出版物,或者僅僅將旅行途中的相關信息整理集合就生成出版物。究其原因,現(xiàn)成的資料研發(fā)成本低、編創(chuàng)周期短,通過這種方式打造的出版物收益較穩(wěn)定,而推出有深度的主題研學旅行出版物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銷量不確定。
3.階段過程層面
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的前、中、后三階段,需要閱讀對應的出版物,一次研學旅行至少需要三種配套的出版物。盡管研學旅行出版物市場潛力巨大,但這類出版物仍處于短缺狀態(tài),主要原因是出版策劃人員、編創(chuàng)人員、研學旅行指導師、學校教師很難根據(j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各階段的教育目標,一起溝通、研發(fā)和編創(chuàng)相應出版物。
4.媒介體驗層面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人的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72.5%、聽書率為32.7%[4]。由此可見,中小學生處于數(shù)字化閱讀時代,傳統(tǒng)出版物是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主要選擇,數(shù)字媒體出版物正成為中小學生閱讀的新寵。但整體而言,目前研學旅行出版物形式過于單一,大部分仍為傳統(tǒng)的紙質圖書。一些出版社利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編輯出版相應圖書,但沒有達到良好的視聽審美效果,給讀者帶來了視聽負擔和審美疲勞。
三、研學旅行出版物的融合路徑
1.學生旅行地域融入兒童意趣式出版物
研學旅行需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心智情況、身體素質來規(guī)劃研學旅行地域范圍,與之相對應的,可研發(fā)意趣式研學旅行出版物。這類出版物應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活動為內容,讓中小學生實現(xiàn)童趣的展現(xiàn)、意志的激發(fā)、思想的舒展、情趣的表達。
第一,研學旅行與其他學習方式不同,其幫助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接觸社會,是寓教于游的趣味活動。就旅行目的地而言,相關機構可針對小學、初中、高中分別設計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市情縣情、國情省情等研學旅行活動。出版社可根據(jù)研學旅行目的地的情況、中小學生的認知和體驗層級,挖掘、收集、整理他們在旅行活動中的各種素材,豐富相應出版物的內容。例如,《尋找中國之美:少年行西安》記錄了作者傅國涌(歷史學者、兒童教育踐行者)帶領幾個中小學生在西安研學旅行的故事。他們參觀兵馬俑、華清池、沉香亭等歷史遺跡,與秦始皇、大唐帝王、李白等明帝文人進行跨越時空對話,從而了解西安的歷史背景、地理和藝術文化情況,并在心中生成文化認同、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
第二,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處于心智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小學生處于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道德感形成階段;初中生處于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形成階段,開始關注社會發(fā)展;高中生處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階段,不斷拓展對社會的認知面。兒童在不同的研學過程中從稚嫩走向成熟,其間不免發(fā)生各種小故事。出版社要注意歸納、整理其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所畫、所言、所樂、所感、所想,將這些內容通過文學加工、藝術處理生成研學旅行出版物。比如,《最美課堂在路上:研學旅行安全手冊》是關于中小學生文明旅行的書籍,幫助中小學生獲得處理安全問題的新技能,增強自我保護和應急處理能力。中小學生閱讀此類圖書可學會觀察、增長知識、拓寬視野、增強能力,從而具備自立自強、開拓進取的精神。
2.文化主題活動融入中國特色式出版物
研學旅行活動通過文化主題活動熏陶和提升中小學生的思想、知識、能力、素養(yǎng)。研發(fā)和編創(chuàng)具有中國特色的研學旅行出版物,要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人才培養(yǎng)方針相一致。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中小學生參與各種文化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源流,認識中國當代情況,相信中國未來發(fā)展。
出版社要結合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生態(tài)文化、鄉(xiāng)村文化、科技文化、國防文化等主題內容,從知識科普館、自然觀賞景區(qū)、體驗考察地、勵志拓展地、文化康樂園中挖掘資源,打造研學旅行出版物。出版社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結合不同品種的出版物,突出研學旅行的文化主題特點,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研學旅行出版物。中小學生閱讀不同文化主題的研學旅行出版物,可打開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關心全球的心胸,從而形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比如,《紅船駛入少年夢:講述紅船中隊的故事》以小學生視角描述紅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描寫了一群少先隊員在嘉興紅色啟航地開展活動——探索一大歷史、尋訪紅船相關人物的事跡、找尋傳承弘揚紅船精神的踐行者。該活動激發(fā)了小讀者的熱情,幫助他們成為有責任擔當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3.階段實踐課程融入教輔資源式出版物
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shù),行萬里路后思索回顧[5]。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以研促學、知行合一”是研學旅行的目標,研學旅行出版物承擔了教學輔助的功能。研學旅行階段性出版物的打造,需要出版人、作者、教師、研學旅行指導師、中小學生共同參與,把研學旅行內容轉化為出版資源。在研學旅行前,出版社要主動與學校教師、研學旅行指導師溝通,為中小學生提供以知識儲備為目的、與研學旅行目的地相關的出版物,幫助中小學生獲取間接經(jīng)驗;在研學旅行中,要為中小學生設置綜合實踐課程,幫助他們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接觸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5]。出版社應與研學旅行指導師溝通,配合綜合實踐課程研發(fā)補充教輔或實踐練習出版物,讓中小學生的手、眼、嘴、足動起來,使其視、聽、觸、味等多感官協(xié)調并行,感受實踐的樂趣。在研學旅行后,出版社需要與學校教師配合研發(fā)研學旅行后期教輔書籍,引導中小學生對研學旅行進行回顧、拓展、延伸。
《中學博物館之旅·古代中國》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四中共同研發(fā)的研學旅行教輔,該系列圖書有配套的《學習手冊》《教學手冊》?!吨袑W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是一部導覽讀本,揭示物質文明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學習手冊》引導中學生認識文物、探究歷史、傳播文化;《教學手冊》包含文物信息、探究活動、實踐活動的教案。此外,出版社還為中學生開發(fā)了掃描二維碼進入“云研學”的項目,針對每件文物制作線上課程和視頻資料,幫助中學生在研學旅行各階段展開相應的學習。
4.多種媒體互動融入沉浸體驗式出版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紙質媒體與數(shù)字媒體的邊界逐漸模糊,傳統(tǒng)出版和數(shù)字出版處于融合的狀態(tài)。多媒體研學旅行出版物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多樣化的沉浸式體驗,增強了視聽享受效果。例如,圖文形式的紙質研學旅行出版物有利于小讀者展開“想象式沉浸閱讀”,鍛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低年齡段的小學生來說,立體書式的研學旅行出版物可讓他們參與互動,感受“視觸覺沉浸式閱讀”,使其對旅行目的地形成直觀、整體的印象;輔以手機掃碼聽音頻的研學旅行出版物,可讓中小學生邊走、邊聽、邊學習,了解旅行信息,感受“視聽覺沉浸式閱讀”;在旅行場域中利用虛擬現(xiàn)實(VR)、混合現(xiàn)實(MR)、元宇宙、Web3.0等數(shù)字媒體技術,可以讓信息更加高效、便捷地進入小讀者的腦海中,使其感受“體驗式沉浸閱讀”?!洞蜷_故宮》是以故宮為主題的超大規(guī)模立體書,展開全長3.2米,此書除了場面大,還有許多細節(jié)可以通過抽拉、揭起、打開等動作展示,讓小讀者全面了解故宮?!秾m里過大年》利用AR/MR、3D等技術手段,提供動態(tài)數(shù)字長卷影像及沉浸式體驗,再現(xiàn)門神佑福、冰嬉樂園、花開歲朝、戲幕畫閣、賞燈觀焰、納福迎祥六大歷史場景,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沉默為互動[6]。
隨著數(shù)字媒體技術的迅速普及,大量文化主題展館運用全景航拍、3D拍攝、3D采集以及VR等新技術展現(xiàn)和傳播文化主題內容,讓中小學生手指觸動,就能夠在手機界面上看到主題展館的360°環(huán)繞效果和立體場景,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從這個角度來看,云研學就是“觸視覺全場景沉浸式閱讀”。此外,出版社還在研學旅行出版物APP小程序打造“全感官沉浸式閱讀”。APP小程序可融合研學旅行出版物相關電子書的精華選段,以及有聲書、視頻介紹、互動游戲等,為中小學生提供新奇體驗。例如,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IP形象仙子伽瑤引領小讀者瀏覽3D實景動畫《點亮莫高窟》,小程序的各個版塊引導小讀者參與敦煌莫高窟壁畫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線上、線下活動,有利于讓小讀者在互動中了解敦煌文化。這些研學旅行出版物的多元化媒體表達方式,不僅拓展了研學旅行的渠道,而且延伸了研學旅行的層級。
綜上所述,研學旅行出版物的研發(fā)路徑構建了相互聯(lián)結、相互滲透的多維體系,該體系有助于推進研學旅行出版物的高質量發(fā)展,幫助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實踐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楚亞男. 我國研學旅行圖書的市場機遇與出版對策[J]. 編輯學刊,2021(2):111-114.
[2]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 (2016-12-19)[2023-07-18]. www.
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7.htm.
[3]數(shù)據(jù)洞察|研學旅行人數(shù)突破600萬人次,如何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EB/OL]. (2023-03-22)[2023-
07-1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
22396630.
[4]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公布: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1.6% [EB/OL]. (2022-
04-25)[2023-07-18]. https://www.gov.cn/xinwen/
2022-04/25/content_5686980.htm.
[5]薛兵旺,楊崇君. 研學旅行概論[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
[6]章宏偉. 守正創(chuàng)新:以出版助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發(fā)展[J]. 出版廣角,2022(1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