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笑
“頭昏腦漲,暈暈乎乎。我居然只想到了吃,不管三七二十一扒拉飯菜呼啦啦一頓飽餐。誰知越吃越煩,越吃越胖?!边@是街坊胖三的一段告白。
“我每遇煩心事,飲酒消愁是首選,酩酊大醉后昏睡,醒來后更糾結?!崩现焯寡浴?/p>
胖三的“越吃越胖”、老朱的“借酒消愁愁更愁”,都是在“吃”上犯錯。如此這般的吃,帶著情緒地猛喝,進行報復性、爆發(fā)性吃喝,借以轉移某種思慮,試圖抵消某種愁思情緒,也叫“情緒吃”。
在醫(yī)學與養(yǎng)生領域,早就有個術語,叫做“情緒性進食”,即借吃(喝)消愁。
食欲,是人體機能正常需要時,思維發(fā)出的進食指示。當人們處在某種精神或思慮重壓之中,往往會出現某種食欲。這時,食物被當作填補某種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為了解決生理饑餓的營養(yǎng)載體。
誠然,偶爾用食物“治愈”自己、獎勵自己,抑或是慶祝,都無可非議。但是,自己只要心情不好,就下意識地開始找食物,那么,食物可能已經變成了你面對情緒時的首選應對機制。
在面對壓力時,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會上升。身體里之皮質醇的大量分泌,不僅會導致睡眠問題和血糖異常,還會讓人體對高熱量食物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依賴與渴望。受此操縱,人體大腦會不斷發(fā)出錯誤暗示:“你需要大量的能量補充體力,來抵抗這一切”。此時,食物變成了一種對抗情緒的工具,會很難再享受到美食本身帶來的快樂,你只是一種慣性進食。這樣的“情緒吃”,也是“過勞肥”的主因之一。
要健康,要養(yǎng)生,勸君莫再“情緒吃”!提倡在心情好、情緒穩(wěn)時,悠悠吃來,細細品味。吃在此時,會正確選擇更健康的食物送進口胃,此刻,不用擔心荷爾蒙作祟,以及被負面情緒左右。健康進食,既讓你食之有味,又感覺精神愉悅。
“情緒吃”大可不必,“情緒喝”力戒為好。
(摘自《上海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