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
杜甫與塔拉斯·舍甫琴科(以下簡稱舍甫琴科)都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是其很多作品又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而且流傳至今,其中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在杜甫創(chuàng)作的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中,有許多是與當時的時代和政治背景分不開的,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鮮明、突出的主題是表達詩人愛人民、愛祖國的崇高思想和積極向上的奮發(fā)精神。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前期,政局穩(wěn)定,國力富強,國家進入“開元盛世”的全盛時期,但后來由于國家負擔規(guī)模龐大的官僚體系,增加了邊防的巨額開銷,官府敲詐性的勒索和腐敗行為,導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因此杜甫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現(xiàn)了對一切惡勢力的無比憎恨。烏克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從12世紀衰落以來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多次被異族統(tǒng)治過,舍甫琴科的大量敘事詩描寫的就是烏克蘭人民的生活與命運。說到兩位詩人的偉大,是因為他們都以手中這支筆為利器,直指當時昏庸腐敗的統(tǒng)治階級,無情地揭露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底層勞動人民的疾苦和哀怨。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雖然就其作品的藝術傾向可知,兩位詩人都為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但在他們的作品中也不乏浪漫主義藝術特質,從中也顯示了兩位詩人以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觸及現(xiàn)實主義主題的藝術功力。本文分別選取杜甫的《新婚別》《新安吏》《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舍甫琴科的《白楊》《夢》《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幾篇代表性作品來比較分析其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
舍甫琴科的《白楊》是以烏克蘭年輕戀人生死離別的悲慘命運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這首詩是根據(jù)一個不幸的姑娘愛上了一個哥薩克①哥薩克(козак)一詞源于突厥語,在當時指“攜帶武器的覓財人”“流浪的武士”,也有學者認為該詞表示“自由人”,即不從屬于地主老爺?shù)淖杂扇?。小伙,小伙離開她前往戰(zhàn)場并死在了外鄉(xiāng),姑娘思念小伙,聽信了騙人的巫婆的話變成了一株白楊的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雖然這是一篇抒情色彩濃郁的敘事作品,但其中也不乏浪漫主義色彩。杜甫《新婚別》采用的是新娘子獨白的形式,新娘得知丈夫要去河陽守邊,通過內心斗爭,最后深明大義地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兩部詩歌分別運用了比興和比擬的表現(xiàn)手法,如:
例1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1](《新婚別》)
譯文:菟絲子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例2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新婚別》)
譯文:你看,天上的鳥兒都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雙成對??扇耸篱g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愿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例3 這株白楊折斷在地上,像是一個孤苦伶仃的人死在異鄉(xiāng)
兩詩分別引用了“菟絲子、蓬草、大麻、百鳥”和“白楊”這些動植物。菟絲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絲,它的蔓也就不能延長。以上杜甫《新婚別》的兩段詩都采用比興手法,用主觀想象的典型事物作為理想的載體,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用具體的形象來激發(fā)讀者想象,不禁會讓人從“菟絲附蓬麻”聯(lián)想到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而以“百鳥”和“人事”兩句作為比興結尾,前后呼應,構思巧妙。但是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在舍甫琴科詩歌中卻沒有相對應的例子,例3中舍甫琴科運用比擬手法,把“白楊”擬人化為“姑娘”,戈寶權的翻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凄涼可怖的情景。兩詩不同點還在于《白楊》中插入了占卜的巫婆和傳說,使浪漫主義情調更加突出;而《新婚別》大膽運用了浪漫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此生活經(jīng)歷去偷聽新娘與新郎的對話,詩中只是在新娘身上寄托了詩人的一種浪漫主義思想。兩首詩歌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以新婚夫妻、戀人生死離別的悲慘命運為主題,采用了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的,而且兩首詩的情節(jié)部分相似?!缎禄閯e》屬于文言文,讀起來押韻且朗朗上口,而戈譯的《白楊》版本貼切地傳達了烏克蘭原文的意義。
杜甫與舍甫琴科雖處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們所經(jīng)歷的社會背景是相同的,杜甫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而舍甫琴科所處的時期是烏克蘭被沙俄統(tǒng)治的階段,他們都生活在戰(zhàn)亂紛飛、民不聊生、被奴役、被壓迫的時代。杜甫《新安吏》和舍甫琴科的《夢》便是以此為主題的,兩部詩歌都采用了比擬、想象、對比、夸張和比喻的浪漫主義手法,其中:
例4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1](《新安吏》)
譯文: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瘦弱的男孩子都孤零零的,無人陪送。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1]
例5 ……夜鶯在陰暗的樹林里,迎接著朝陽。微風在輕輕吹拂,草原、田野還睡意沉沉……[2](《夢》)
例6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他們的道路也很寬廣:這個人在修建,那個人在破壞……[2](《夢》)
例4中作者運用比擬和想象的手法,“肥男”在哭、“瘦男”在哭、母親在哭,仿佛連青山、河水也在哭,天地為之動容。詩人給予青山以人格化,人走之后,哭聲仍然在耳,似乎有連青山白水也哽咽不止的幻覺。在這里,杜甫用比擬和想象的手法,將作者的主觀感受噴涌而發(fā),把對殘酷的兵役制度的不滿宣泄出來,賦予該詩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引起人們的共鳴。例5中,詩人描繪了景物:夜鶯、樹林、朝陽、微風、草原、田野。作者運用了比擬手法,給它們以擬人化,“夜鶯迎接朝陽,草原、田野睡意沉沉”這些都賦予了人的特點。對比以上詩句可以發(fā)現(xiàn),兩詩都運用了想象和比擬的手法,杜甫以景稱情,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而舍甫琴科借助特殊夢境的方式,為詩歌蒙上一層活潑自然的虛幻神秘色彩,同時側面反映了詩人對皇室的鄙視與不屑。在詩的感情表達強度上,《新安吏》中杜甫雖更多是站在底層人民的立場去深刻揭露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但對朝廷有所回護,詩人當時內心是矛盾的,他既表達了對人民遭遇不幸深深的同情,又表達了國家處于危難之中,人民理應挺身而出,保家衛(wèi)國的心情。這種矛盾有詩人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因杜甫當時想要做官,為國家社稷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在言辭上對朝廷自然要緩和委婉。而《夢》中舍甫琴科完全是對沙皇尼古拉一世暴政赤裸裸的譏諷,徹底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揭發(fā)殘酷的現(xiàn)實。
對比在詩歌中也是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它是把兩個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互相比較,從而使事物的性質、狀態(tài)、特征更加鮮明突出的一種修辭方式。例4、例6中也采用了對比手法,“肥男”與“瘦男”,“白水”與“青山”,“這個人”與“那個人”,“修建”與“破壞”,這些詞前后呼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杜甫通過“肥男”的家境殷實反襯了“瘦男”的家庭貧苦;通過“肥男”有母相送襯托出“瘦男”無親無靠。舍甫琴科想要闡釋的是每個人由于認知不同,從而導致其立場、觀點和行為也各不相同。以上對比手法突出了矛盾的對立面,增強了詩歌主題的力量和效果。
例7 我喝的是自己的,而不是在喝人民的血?。?](《夢》)
例8 如果一個喝醉了的人睡著,即使炮車從旁邊滾過,他的胡須也不會翹動一下。[2](《夢》)
例9 ……這夢會使不吃酒的人酩酊大醉,會使最吝嗇的猶太佬拿出他的十戈比銀幣……[2](《夢》)
例7中“喝人民的血”,例8中“即使炮車從旁邊滾過,胡須也不會翹動一下。”運用了夸張手法,例9整句采用想象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夢”是指睡眠中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幻覺、幻象[3]。舍甫琴科的長詩《夢》的第一個夢境里,敘述詩人夢到自己在美麗的烏克蘭上空飛翔,但他所見到的卻是在農(nóng)奴制壓迫下的悲慘景象。夢本身就具有想象的浪漫主義特質,例9中運用了夸張里的夸大,盡量言過其實,往高、大、強、重等方面描寫,盡管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但仍能給人以震撼的力量。眾所周知“夢”一般會使人頓悟,這里用“酩酊大醉”渲染了“夢”,以“十戈比銀幣”烘托了“夢”的藝術夸張感染力。但在杜甫的《新安吏》中卻沒有表現(xiàn)夸張手法的實例。
杜甫的《新安吏》對殘酷的兵役制度充滿了憤恨,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因為在政治利益面前,王室官宦是不會考慮普通百姓死活的,詩中向當?shù)毓倮舭l(fā)出質問:“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連“中男”(十六歲以下的男孩)也拉去做壯??!反映了詩人反對征用“中男”的兵役制度的情緒,面對人民遭受的巨大災難,他既悲憤又無奈,充滿了對百姓的同情。舍甫琴科在長詩《夢》中用“喜劇”的形式,尖銳地諷刺抨擊了從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直到尼古拉一世的沙皇暴政的統(tǒng)治。
例10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1](《新安吏》)
譯文:你們送行的家屬不用哭得很傷心,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
例11 那個人安靜、沉著,也很敬畏上帝,但他卻像貓兒似的偷偷走近……[2](《夢》)
例12 ……但從他心里流出的血液,卻像水一樣!…弟兄們像一群羔羊……[2](《夢》)
例13 家里沒有小孩哭叫,老婆也不咒罵,平靜得有如在天堂一樣……[2](《夢》)
以上詩句都運用比喻的手法,例10中的“仆射”指代郭子儀,將郭子儀對待手下士兵比作父親和兄弟一樣親切。詩人這里用的多是安慰之詞,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庇護。例11、例12和例13中詩人把“那個人”比作“貓”,“血”比作“水”,“平靜”比作“有如天堂一樣”。比較以上詩句,它們雖都生動、形象、鮮明,卻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但在表達方式上,因受古詩詞文體格式要求限制,杜詩更加鏗鏘押韻,韻律感強烈,《夢》則更加直觀、通俗易懂。
杜甫的《麗人行》與舍甫琴科的《夢》無論在主題上還是在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上都有相似之處,《麗人行》寫出了上層貴族驕奢淫逸之頹風,批判了楊貴妃兄妹奢侈淫亂的生活,清浦起龍評《麗人行》說“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1]?!秹簟返牡谌齻€夢境中,詩人夢到自己飛到京城彼得堡,看到了這個建在勞動人民的尸骨和血肉上的城市。他在詩中嘲笑沙皇的宮廷,諷刺一切貴胄的奢靡生活,還痛罵沙皇尼古拉一世是個最殘酷的劊子手。
例14 簫鼓哀吟感鬼神[1](《麗人行》)
譯文:笙簫鼓樂纏綿婉轉感動鬼神。
例15 那騎士伸出手來,仿佛要奪取整個世界。[2](《夢》)
例16:他向士兵們吼叫,士兵們只是哼了一聲,就一齊鉆進了地里。[2](《夢》)
例14、例15、例16都運用了夸張手法,例14中因為聲樂是不可能感動鬼神的,杜甫把宮廷樂隊的陣勢和排場之大描繪得逼真形象,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例15里的“騎士”代指彼得一世,沙皇彼得大帝在位期間對烏克蘭實行了殘暴的征服,他把烏克蘭的土地分給他的近臣和親信們,要他們派哥薩克人和農(nóng)民建造彼得堡城,彼得一世還強迫烏克蘭哥薩克團隊到波蘭和克里米亞的邊境去挖掘壕溝和填筑圍墻。詩中講述了作者在夢境中偶然看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彼得一世立的石像,用“仿佛他要奪取全世界”來諷刺沙皇專制統(tǒng)治,也表達了對其剝削和壓迫烏克蘭民族的憎恨。例16中士兵們只是懼怕小官員,但并不是現(xiàn)實中真正鉆進了地里,因此此處也是夸張。比較以上實例,可以看出杜甫和舍甫琴科都運用了夸張手法,尖銳地譏諷了當時統(tǒng)治階層和權貴們奢靡的生活和專橫的統(tǒng)治,借助夸張手法以期給讀者更強烈、更深刻的印象。
例17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1](《麗人行》)
譯文:白雪似的楊花飄落覆蓋浮萍,使者像傳情的青鳥勤送紅巾。
例18 ……體弱的皇后,她干癟得像樹根上的蘑菇一樣……[2](《夢》)
例19 而那個怪物似的皇后,像在鳥群中間的一只仙鶴……[2](《夢》)
例20 他們長久地來回走動,像一對悶悶不樂的貓頭鷹……[2](《夢》)
例17運用比興手法,詩人借曲江江邊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楊華的故事,以及青鳥傳書的典故,揭露了楊國忠與虢國夫人淫亂的無恥行徑。沙俄葉卡捷琳娜二世也同樣對烏克蘭施行過極其嚴酷的統(tǒng)治,她曾于1775年下令取消烏克蘭哥薩克在扎波羅熱的營地,后又把烏克蘭西部地區(qū)四百萬至五百萬自由的農(nóng)民變?yōu)檗r(nóng)奴。舍甫琴科運用比喻手法,例18把“皇后”比作“蘑菇”,例19把“皇后”比作“仙鶴”,例20把“皇帝”“皇后”比作“貓頭鷹”。文中不難看出,在浪漫主義表達上杜詩多引用典故傳說,使表述得更婉轉含蓄,掩飾了詩人想要特指的對象,而舍甫琴科的表達則顯得較為直接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對沙皇和皇后可以直言不諱。但在詩歌《夢》中卻不存在比興手法。
舍甫琴科的《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是一首民歌體的抒情敘事詩,也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據(jù)他在《自傳》中說:“他在明亮的夏夜里奔到夏令花園去,……就在這個花園里,就在同一個時候,他開始從事詩歌藝術的習作。在無數(shù)的嘗試中,他后來只發(fā)表了一首詩——民歌體的抒情敘事詩《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2]《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描述的是一個愛情悲劇,一個哥薩克小伙外出闖蕩遲遲未歸,他的姑娘因為擔心他,精神恍惚地來到第聶伯河邊被小美人魚做法至死。第二天小伙子返鄉(xiāng)看到慘死的姑娘悲痛不已,撞樹自盡。詩中情節(jié)凄美,浪漫主義色彩濃厚。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通過寫自己棲身的茅屋被秋風所破,大雨又接踵而至的悲慘景象,來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感。兩詩都是抒情敘事詩,都采用了借景抒情和比擬的表現(xiàn)手法。兩詩開篇都寫的是雷雨夜景象:
例21 遼闊的第聶伯河在喧吼,呻吟,激怒的狂風在空中呼嘯,吹蕩。[2](《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
例22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例21中舍甫琴科賦予“喧吼、呻吟、激怒的”這些詞以人格化,運用了比擬的表現(xiàn)手法。在例22里杜甫描寫秋風時,同樣運用了比擬描繪出秋風怒號襲擊茅屋的景象,“怒”把秋風擬人化,秋風來勢之大襯托出它的猛烈。兩段詩都運用了比擬手法,舍甫琴科利用第聶伯河和狂風,使之交相呼應,營造出一幅恐怖的畫面,而杜詩的“號”與“茅”兩個平聲韻腳,使其句句押韻,在烘托氣氛上略遜于舍甫琴科。
在《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首詩歌里,除了都有景物描寫外,也都運用了比喻手法,如:
例23 她一個人,就像一只小鳥兒流落在遙遠的外鄉(xiāng)[2](《一個得了邪病的姑娘》)
例24 布衾多年冷似鐵[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譯文: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
例23中運用比喻手法,把姑娘比作小鳥,寫出了心愛的哥薩克青年離開后,姑娘孤苦無依,內心凄涼的情感。例24里表達了杜甫背井離鄉(xiāng)、孤獨無助的悲慘境遇。以上兩段詩都用了比喻手法,舍甫琴科在表達上更加直觀些,杜詩則側面表現(xiàn)出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和處境的艱苦。相異之處在于,杜詩中還涉及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平聲韻,而在舍甫琴科詩歌中是不存在的。
杜甫和舍甫琴科的詩歌多是直面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矛盾、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但詩歌中不乏浪漫主義色彩,展現(xiàn)了兩位詩人高超的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本文研究了杜甫與舍甫琴科浪漫主義手法的異同之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中國與烏克蘭兩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杜甫和舍甫琴科詩歌浪漫主義表達風格迥異,杜甫在表述上更加隱晦、含蓄,舍甫琴科則略顯直觀明了。在浪漫主義手法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杜詩多運用中國詩歌中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以及大量引用典故、傳說和平聲韻,而此類手法在舍甫琴科詩歌中是沒有的,共同點在于兩位詩人的作品都采用了比擬、比喻、夸張、想象和對比等手法,但他們在表達的感情強度上卻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