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佳
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我國橋梁建設者們沖破地理阻隔,拉近時空距離,讓天塹變通途。這些橋梁不僅是出山路、產業(yè)路、旅游路,更是人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致富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因應“強起來”的時代需要,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系統(tǒng)謀劃,對交通運輸工作作出重要論述,為交通運輸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形成了一個科學的戰(zhàn)略思想體系,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來,我國也迎來由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歷史性跨越。松花江特大橋全長3 258米,是國內首例整體四線剛性系桿拱橋,集高、難、險為一體,是全線第一號控制性工程,建設者們攻克了鋼棧橋及鋼圍堰的設計安裝、復雜地質條件下樁基鉆孔施工、嚴寒地區(qū)深水樁混凝土冬季施工、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及質量控制4大難題,創(chuàng)造了5項國內和世界之最;吉安贛江特大橋全長2 869米,穿越吉水城南水廠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qū),其中水面施工1 082米,采用“先梁后拱”施工工藝,該橋是國內重載鐵路最大跨度剛構連續(xù)梁;哈西大橋全長843米、寬30米,雙向6車道,為混凝土現(xiàn)澆連續(xù)梁結構,其中,大橋主跨長198米,兩側邊跨各長118米,兩座主塔均高73. 7米,該橋一舉刷新“國內高緯度嚴寒地區(qū)轉體橋總重量最重”“上跨鐵路運營鐵路股道最多”“橋梁轉體配重最‘不平衡”“轉體精度控制最精準(厘米級)”4項之最……一座座跨越山海的橋梁鋪就通途、勾連遠方。鋼筋鐵軌之上,“橋見”城市變遷、產業(yè)發(fā)展,也“橋見”家國非凡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