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盛世蓮開—中國文化中的蓮荷意象特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展。展覽匯聚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等44家文博單位的218件文物珍藏,多維度詮釋蓮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獨特意境與深厚底蘊,展品涉及青銅器、瓷器、石刻、絹帛、書畫等門類。
6月10日,由浙江省書法研究會、浙江商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浙商文化承辦的“墨林華光—明清書畫擷珍特展”在浙商美術館開幕。展出范允臨、陳繼儒、王思任、李因、陳洪綬、王鐸、湯煥、范驤、朱彝尊、龔鼎孳、查士標、李方膺、黃慎等明清書畫家的40多件作品。
6月11日,“宗其香:光彩映京華”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北京校區(qū)凹凸空間開幕。展出宗其香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創(chuàng)作的46件(套)作品,再現(xiàn)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建設風貌、公園草木。
6月20日,“何止海派—近現(xiàn)代海派書畫主題藝術展”在上海閔行海派藝術館開幕。展覽分為“海派書畫發(fā)展史陳列展”和“海派名家優(yōu)秀作品展”兩部分,展出以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蒲華、虛谷、黃賓虹、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吳湖帆、謝稚柳、馮超然、賀天健、陶冷月、鄭午昌等為代表的海派書畫家群體及相關作品共計62件。
6月29日,由河南博物院與天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丹青奇韻—津豫博物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在河南博物院開展。展覽呈現(xiàn)13位揚州畫派畫家的76幅作品,系統(tǒng)展現(xiàn)揚州畫派的藝術成就。重點展品包括鄭燮《蘭石圖》、華喦《采蓮圖冊頁》、邊壽民《瓶菊圖軸》、李鱓《花卉蔬果圖冊》、高鳳翰《半亭對菊圖軸》等。
7月1日,由蘇州博物館與青州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微笑千年—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展。展出40余件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精品與殘塊,其中既有背屏式造像,又有圓雕佛像與菩 薩像。
7月6日,“與時偕行—金石傳拓技藝”特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文化傳承的實用技藝”“拓墨入畫的藝術表現(xiàn)”“金石傳拓技藝的傳承保護”三個部分,展出37件(組)文物。其中“青銅器海內(nèi)三寶”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以全形拓本形式齊聚亮相;吳大澂《愙齋集古圖》首次與實物對照展出。
7月8日,“文明的傳承:以啟山林—百年巨匠藝術大展”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展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陳半丁、高劍父、于非闇、溥儒、吳湖帆、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黃君璧、張大千等40余位在中國20世紀書畫史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家的經(jīng)典書畫作品,全力展示20世紀中國藝術巨匠宏大的格局觀,以及百年巨匠們在艱難的時代背景下努力實現(xiàn)中國藝術更新迭代的世紀圖景。
7月12日,“寫生新疆—20世紀以來新疆主題創(chuàng)作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分為“激情與探險—現(xiàn)代新疆寫生的先遣者(1949年以前)”“開掘與新篇—新中國文藝政策下的西行之路(1949-1978)”“壯闊與崇高—新時期新疆題材的開拓(1979-2000)”“歷史與現(xiàn)實—新世紀的視野(2000年以來)”四個章節(jié),展現(xiàn)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家在新疆主題創(chuàng)作上的探索和成就以及歷史性貢獻。
7月12日,“回望‘蘭亭論辯’—高二適與新中國江蘇書學文脈研究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覽分“金薤琳瑯”“文士風骨”“入古出新”“書風承傳”四個版塊,展出高二適作品及文獻90余件。其中書法精品和“蘭亭論辯”相關文獻等近70件,當代江蘇書法家的作品近20件。此外展覽還精選了章士釗、馬一浮、胡小石、林散之、蘇淵雷、陸儼少、賴少其等老一輩藝術家與高二適的唱和作品近10件,展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士間心胸坦蕩、剛正謹嚴的文化交流與傳承。
7月13日,由上海中國畫院主辦的“因心造境—上海中國畫院院藏明清人物畫研究展”在程十發(fā)美術館開展。展出上海中國畫院院藏陳洪綬、丁云鵬、曾鯨、黃慎、高其佩、羅聘、任伯年等名家人物畫作品40余件(組),涉及寫真、高士、仕女等不同題材。
7月15日,“草堂傳燈—馮超然繪畫藝術及余脈傳承特展”在上海嘉定區(qū)陸儼少藝術院開幕。展出馮超然及其弟子陸儼少、鄭慕康、張榖年、吳一峰、陳小翠、湯義方、馮讓先、孫瓊華、唐冠玉等人作品70余件(套)。
7月17日,“共態(tài)時空—20世紀中國書畫的視覺情懷”年度大展在成都廣匯美術館開幕。展覽分為“山水臥游/河山壯志”“文心雅趣/人民情感”“寫生意象/日常理想”“書道與書寫”“跨時空視覺對話”五個單元,展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60位藝術家的221件(套)代表性作品。
7月1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常設專題展—“中國古代佛造像”展經(jīng)改陳后,向公眾重新開放。煥新亮相的展陳增加了中國石窟寺的內(nèi)容,選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新疆焉耆佛像、云岡石窟佛像、天龍山石窟佛像作為展示重點,通過這些源于石窟寺的展品,以點帶面地勾畫出中國石窟寺分布區(qū)域、藝術風格與發(fā)展脈絡。
7月19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chuàng)研規(guī)劃處承辦,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中國美術報》社協(xié)辦的“繼承·堅守·創(chuàng)新—劉勃舒藝術研究展”在中國國家畫院開幕。展覽分為“天才逢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用我法”“無我無法”五個部分,全面展出了劉勃舒一生的臨摹、創(chuàng)作、寫生、手稿等各類作品約160幅,以及其各個時期的生活圖片和重要的文獻資料。
7月22日,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北京海淀區(qū)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北京海淀美術館(北館)、榮寶齋畫院、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承辦的“師道—劉曦林藝術承傳譜系展”(北京展)在北京海淀美術館(北館)開幕。展出300余件書畫作品、200余件藝術文獻以及幾十幀珍貴影像資料,系統(tǒng)梳理了劉曦林從藝60余年師道承傳關系的脈絡。
7月25日,“何謂海派”藝術系列大展之“歷史的星辰—近現(xiàn)代海派書法大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展覽匯聚了從趙之謙、吳昌碩、沈曾植、李瑞清、康有為到沈尹默、吳湖帆、劉海粟、張大千、沙孟海、潘天壽、王蘧常、白蕉、謝稚柳等100位書法家的100件書法作品,是第一次大規(guī)模地對海派書法進行了代際的梳理、藝術的評析、學術的研究及文獻的呈現(xià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