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
【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里提出:“閱讀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詩歌、散文等優(yōu)秀文學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苯y(tǒng)編版教材的各個學段都安排了一些寫景類課文,它們大多文質(zhì)兼美、意境深遠。學習這類文本,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而且有助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表達、習得寫作方法。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nèi)绾螐钠肺墩Z言、體悟情感、學習表達等方面入手,教好寫景類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專輯的文章,就此進行了探索。
【摘 要】本文從新課標入手,提煉出寫景文教學的相關要求,再梳理出寫景文教學的“體驗性、整合性、審美性”等原則,最后從細察景物特征、掌握結構密碼、品味文本語言、聯(lián)結多方經(jīng)驗等方面探索寫景文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寫景文 體驗 審美
寫景文是小學語文教材常見的文本類型,也是“文學性的散文”的一種。閱讀此類文本時,學生可跟隨作者的所見、所聞,體察文本豐富的意蘊及作者獨特的情思,從而打開塵封的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生機,豐富和擴展人生經(jīng)驗。那么,在素養(yǎng)導向背景下,這類文本如何教得精準、學得有效?
一、新課標相關要求的解讀
《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任務群”這一課程內(nèi)容的組織形態(tài),其中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明確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p>
其中,學習內(nèi)容分學段呈現(xiàn)了“人與自然”主題學習要求(如表1)。
由此可見,《課程標準》關于“人與自然”主題的學習內(nèi)容呈階梯上升的趨勢:情感體驗從感受美好到熱愛自然,再到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整個過程是主體與客體不斷交融的過程,即主體(學生)通過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喚醒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重新審視客體(自然),獲得新的感悟,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創(chuàng)意表達抒發(fā)新的觀察與體驗。在此要求的觀照下,寫景文教學要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中,拓展思維,豐富情感體驗,提高語用能力。
二、第二學段寫景文教學原則
1. 體驗性。
中年級的學生處于由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通過寫景文的課堂學習,他們能體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通過聯(lián)想想象,甚至會化身為課文中的人物,用這些人物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好。
2. 整合性。
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聽、說、讀、寫、思等多種方法的整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朗讀、默讀、誦讀、講述等方法學習作品,并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自己的作品,成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者。
3. 審美性。
寫景文教學目標指向審美創(chuàng)造,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品位。中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此時教師可借由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培養(yǎng)其初步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三、第二學段寫景文教學實踐
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探索寫景文教學路徑?!洞笞匀坏穆曇簟沸形牧鲿常髡咦プ〈笞匀痪哂写硇缘木拔?,語言表達精準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華東師范大學的王榮生教授說過:“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通過精準的言語來表達,也存活于這些言語中,唯有通過對言語的體味,我們才能把握作者的獨特經(jīng)驗,才能感受、體認、分享散文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jīng)驗?!闭n堂上,教師須帶領學生細察景物特征,聯(lián)結多方經(jīng)驗,體味語言表達所蘊含的意味,體驗語言背后作者的情調(diào)。
1. 細察景物特征。
課文以“美妙”統(tǒng)領全文,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到文本中發(fā)現(xiàn)美妙之處。如第二自然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風的“柔和與力量”之美,不一樣的風帶來不一樣的場景,季節(jié)的變化、樹葉的不同,都會讓人產(chǎn)生不一樣的美感。第三自然段描寫“水”的聲音,教師可讓學生直面“水”的變化所帶來的聲音變化,從“小水滴”到“小溪”,再到“河流”“大?!保瑥亩鴮Α靶∏迸c“大合唱”有了直觀的感受。大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因為作者敏銳地察覺到這種變化,并形象化地寫出來,才給讀者一種詩意的感覺。對這些景物特征,學生可能熟視無睹,心靈并未有所觸動,但通過細讀體味,帶來“陌生的經(jīng)驗”,內(nèi)心還是可以油然產(chǎn)生新鮮感與愉悅感。
2. 掌握結構密碼。
散文鮮明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在寫景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文本獨特的結構,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文本的脈絡結構,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
例如,課文首句“大自然有許多美妙的聲音”統(tǒng)領全篇,下文從“風、水、動物”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描寫。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先總起、后分述”的表達方法,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帶著“找一找課文描寫了哪幾位音樂家”的任務自讀課文,借助課后思考題第二題,用填空的方式完成思維導圖(見圖1)。這也是第六單元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句話的意思”的進一步運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段落內(nèi)部結構關系,教師還可采用表格讓學生研讀語段,提取關鍵信息如音樂家、演奏方式、演奏曲目、演奏過程、演奏效果。
3. 品味文本語言。
本課字、詞、句、段極具特色,有大量的擬聲詞與偏正詞組。這些詞生動形象,富有韻律美,給人予無盡的想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為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去感受、理解文中具有新鮮感的詞語,讓詞語在學生的頭腦里鮮活起來。
教學時,教師可出示“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等詞語,引導學生讀好這些詞,再聯(lián)系語境理解意思,體味語意的細微差別,通過朗讀表現(xiàn)其中的情趣。如江蘇省第22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優(yōu)課大賽特等獎獲得者王景輝老師就較好地引導學生品味了文本的語言,其教學如下。
師:文中還有很多擬聲詞呢,請你們自己讀一讀,找一找。
生: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師:這是誰的聲音?。?/p>
生:這是小雨滴的聲音。
師:這個句子中有三個擬聲詞呢,誰來讀讀?
生: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嘩嘩,洶涌澎湃。(師指導讀:洶涌澎湃。)
師:孩子們,“淙淙”是誰的聲音?
生:“淙淙”是小溪的聲音。
師:“潺潺”是——
生:河流的聲音。
師:“嘩嘩”是——
生:大海的聲音。
師:這是不同的流水聲,你聽出變化了嗎?誰來說?
生:先從小的聲音慢慢變得越來越大。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
教學另一組描寫聲音的偏正詞組,如“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熱鬧的音樂會”等,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想象風聲、水聲是怎樣如人一般有靈性。如此,大自然對于學生而言就不是一個概念,而是鮮活的存在,有色彩,有音符,有形態(tài)。學生也就打開了心扉,聆聽到了大自然美妙的聲音。
4. 聯(lián)結多方經(jīng)驗。
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語文學習經(jīng)驗走進課堂,他們對生活有感受、有思考,但往往停留在淺表層面;內(nèi)部語言經(jīng)驗也是隨意的、不成規(guī)律的。此時,教學寫景文,教師要讓學生經(jīng)歷“我”—“教材”—“我”的學習過程:首先,用教材語言喚醒學生的言語自覺,激發(fā)他們重新思考、打量眼前的世界的熱情;其次,借教材的語言去規(guī)范、匡正學生的語言運用習慣,形成“這一篇”的言語所得;再次,學生經(jīng)歷語言習得,經(jīng)歷審美創(chuàng)造,獲得全新的打量世界的眼光,也具有一定的表達客觀世界的能力。
比如,課堂伊始,有的教師詢問學生:“通過預習了課文,你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聲音?”學生答:“有風、水、動物?!苯處熞灰话鍟槺憷迩辶苏n文結構。這樣,學生的思維便局限在課文里。而高明的教師這樣啟發(fā):“你今天從大自然里聽到了哪些聲音呢?”學生答:“麻雀嘰嘰喳喳地叫、樹葉‘沙沙地響、小雨點‘滴答滴答……”這時,學生帶著生活氣息,以及個體審美的敏感學習課文,使教室呈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
在學習“微風”與“狂風”的語句時,教師要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自己的經(jīng)歷,如春風拂過臉頰輕輕柔柔的感覺。那些鮮活的場景帶著獨特的印記,一定會留在學生的記憶里。這樣的學習是有溫度的,喚醒了學生的生活記憶,使之與文字相互照見。
再來看王景輝老師的教學片段:
師:“微風”一詞,給你什么感覺?
生:微風讓人聽上去聲音很小,感覺很溫柔。
師:哪個詞,你覺得特別溫柔?
生:“呢喃細語”和“輕輕柔柔”。
師:“輕輕柔柔”就是又輕又柔,微風是在給小動物們唱搖籃曲嗎?“呢喃細語”是什么意思?
生:小聲說話。
師:生活中誰會跟你呢喃細語?
生:媽媽會跟我呢喃細語。
師:說什么呀?
生:乖寶寶。
師:就是這樣的細聲細語,伴隨著清冷的微風。誰能讀出這種溫柔?
生: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
師:好溫柔啊,我們一起讀。
除了課文,教師還可以提供給學生同樣題材的文本,讓學生習得更多的言語經(jīng)驗,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知道寫大自然,既可以這樣寫,又可以那樣寫。如學習閱讀鏈接《瀑布》后,學生便知道寫大自然時,也可以用詩來寫聲音,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另一番情趣。
綜上所述,寫景文教學既要體味文本的意蘊,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思,又要多方打通學生與文本、與自我聯(lián)結的通道,擴充學生的人生經(jīng)驗,從而讓大自然成為學生溫暖的生命底色,讓寫景文的學習成為他們發(fā)現(xiàn)美、追尋美、創(chuàng)造美的生命歷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