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枝
[摘 要]高中地理單元教學具有構建高效的知識體系、為情境教學的實施奠定基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價值。文章在此基礎上提出大概念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策略:找準大概念,構建知識體系;整合單元教學資源,構建單元學習框架;聚焦大概念,合力安排教學課時;以單元核心任務為引領,構建完整的學習過程;多元評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3-0086-03
大概念具有明顯的相對性特征,其所對應的就是小概念。在教學中對概念大小的劃分主要由內容來決定,這些內容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將地理學科的單元作為大概念,將課時知識作為小概念,希望可以通過單元整合,促進學生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學習,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助力。
一、大概念背景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的價值
(一)構建高效的知識體系
大概念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整體化、結構化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未重視對單元教學進行整合,就會導致教學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碎片化的教學會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不能對地理知識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大概念所具有的聚合功能可以高效整合學習內容,讓零散的地理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讓師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學科[1]。同時,大概念的應用可以切實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地理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二)為情境教學的實施奠定基礎
將大概念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進行單元教學的本質,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設置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學習。大概念背景下學生所接觸的地理問題均是以情境為載體的,情境越真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越高。地理學科知識多是對客觀情況的描述,對地形、地貌知識進行的詳細地展示,以教材為基礎設置真實情境更能讓學生感同身受。但是在教學中,構建真實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在大概念背景下,教師更需要在情境中融入多種真實的地理知識,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地理知識的知識結構為情境創(chuàng)設提供了依據,在大概念單元教學中,教師會對零散的地理知識進行整合,這為教學情境的構建提供了基礎,讓教學情境變得更加真實,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前提就是對知識進行梳理,明白知識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地理知識可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學生要重視知識的學習,挖掘知識中的“美”,進而以“美”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大概念背景下的單元教學是將深度學習作為基本原則,將元認知作為方法,致力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而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大概念背景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策略
(一)找準大概念,構建知識體系
在大概念的背景下開展單元教學活動,需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對地理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找到知識中所蘊含的大概念思想,進而落實單元教學活動。一方面,教師要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進行分析,明確單元教學的大概念,找準單元教學的主線,再聚焦單元學習主題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單元知識學習奠定基礎[2]。另一方面,要注重分析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從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識、地理實踐力等多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并鼓勵學生將地理學科知識與生活進行融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地理知識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可以從整體的角度對自然環(huán)境的要素進行分析,這樣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地理時空的變化過程,分析大氣、水、土壤、地貌等自然環(huán)境元素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搭建平臺。
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的單元知識教學中,可以提煉出三個核心的概念,即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從這三個核心概念入手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讓地理知識更加聚焦,從而實現單元知識體系的整合。首先,從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中分析自然中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貌元素。在物質和能量遷移交換中,這些地理元素會互相影響,組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具有不可分割性。其次,從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中我們知道,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不同的區(qū)域背景下,自然環(huán)境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自然帶主要的特征就是保證地理各要素之間的協調與統(tǒng)一,而自然帶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差異性。最后,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地理是一門描述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此概念指出了人地關系,也是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
在以上教學中,教師從單元中的核心概念入手,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知識,這樣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整合單元教學資源,構建單元學習框架
現階段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識主要以單元的形式呈現,不同的單元有不同的學習主題,將相同類型的知識整合到一個單元中,能為大概念單元教學提供便利。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教材中的單元知識進行整合,而且要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單元學習框架,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奠定堅實基礎[3]。
如在教授“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時,可將“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作為核心概念開展教學。教師需圍繞這個概念將其他單元中的一些知識融合進來。如將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等知識整合到本單元的知識中,并將“黃土高原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對區(qū)域特點進行分析,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高效學習。這在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全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開展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序地推進教學進度,在教授知識時由易到難,使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向高階遞進,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遷移。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形成如下的單元知識結構:大概念——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社會生活、農業(yè)生產、區(qū)域開發(fā))、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陸地地域、垂直地域、地方性)、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這樣學生既整合了單元知識,又形成了完整的單元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聚焦大概念,合理安排教學課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實施讓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部分學校地理學科的課時安排不夠合理,地理知識呈現零散化的狀態(tài)。在大概念單元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生可以進行結構化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需要對課時進行合理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4]。此外,地理知識所描述的大都是生活中的客觀事實,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利用地理知識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如學習地貌知識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知識觀察身邊的地貌。當然,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單元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以一些典型的地區(qū)地貌作為案例開展教學。
例如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中有關“地貌”的單元知識,本單元主要是圍繞視頻、圖像等來識別各種地貌,并分析景觀的特點。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對課時做如下安排: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圖像對地貌進行觀察,多途徑引導學生掌握地貌知識;第二和第三課時主要是對地表的形態(tài)與變化進行分析,通過多種措施來引導學生對地貌進行分析;第四課時主要是學習地貌與人類的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人地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每個課時都對應不同的學習活動,都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在這種大概念整體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
(四)以單元核心任務為引領,構建完整的學習過程
地理學科具有區(qū)域性、綜合性的特點,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強調學習者親身參與,在具體的情境中內化知識,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昂诵娜蝿找I”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加深學生體驗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實大單元教學的主要措施。在單元教學中如果沒有核心任務的引領,就無法生成大概念教學模式。因此,在大概念教學中,不僅需要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設置核心任務,用任務驅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落實,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過程,促進單元教學目標的整體落實。在設置核心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認識為基礎,對學習活動進行設計,使教學活動可以緊扣教學目標。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四節(jié)“交通運輸與區(qū)域發(fā)展”教學中,學生需要構建“交通運輸布局與區(qū)域發(fā)展的關系”這個單元大概念。通過對教材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本單元的核心任務主要有三個:1.根據具體的案例,分析交通運輸、資金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2.以具體的案例為核心,說明交通運輸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作用;3.根據某地區(qū)交通堵塞的現象提出合理建議。完成前兩個學習任務,可以對學生單元學習提供支持,屬于本單元的初級核心任務,而第三個任務是幫助學生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單元大概念。
(五)多元評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
教師應轉變評價方式,從傳統(tǒng)的單項點評向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等多角度評價轉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評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
從大概念的角度出發(fā)開展單元教學,就要將評價貫穿單元教學,要針對教學結果進行預估點評。評價結果可以起到紐帶的作用,將單元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有效銜接,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可以幫助教師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啟下可以讓教學目標與評價目標始終保持一致,這樣才能讓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得到有效落實,保證“教學評”的統(tǒng)一。此外,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而且要注重對自身教學的反思,在反思中發(fā)現教學中的不足,采取相應措施彌補不足,進而制訂更加完善的單元教學策略。在單元整體教學評價中,教師的自我反思非常重要,這也是很多地理教師容易忽視的問題。在大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積極轉變思想,重視學生評價與自我反思,保持“教學評”的一致性,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2.評價全面且注重過程評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大概念背景下的教學注重對學生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此項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教師持續(xù)地引導與訓練。教師在大概念單元教學中要提高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并通過全面評價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為了突出大概念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教師的評價也需要多元化,并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局限于課堂、師生之間的評價,可將一些組織成員、家長作為評價的一員,鼓勵多主體參與到教學評價中,讓學生從多角度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從評價方式層面來分析,教師要制訂靈活多變的評價方案,通過檔案評價、表現性評價、試題測試等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進行評價[5]。例如,在地理知識單元教學中,我們既需要對學生單元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評價,又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地理技能。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大概念的背景下開展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基于整體的角度對單元知識進行整合,對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圍繞核心的地理概念整合零散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習效果。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從大概念、大單元的角度出發(fā)制訂地理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通過多角度引導與評價,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馮霞.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以“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0):15-18,21.
[2]? 楊曉玲,譚長銀,李楠.從一般到個別:基于演繹法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以湘教版“流水堆積地貌”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31):85-86.
[3]? 黃靖鈺.基于整體性思想的高中區(qū)域地理問題式教學:以“新西蘭”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19):88-90.
[4]? 胡建權.大概念統(tǒng)攝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的價值功能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9):41-43.
[5]? 張素娟,陳堅實.高中地理復習課重構學習單元的教學實踐探索:以“陸地上的水”學習單元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13):69-73.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