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欽哲,袁久林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
辨識病名是疾病診治的核心部分,對后續(xù)治療起著指導性作用。疾病的理、法、方、藥都必須以病名的確立為基礎。目前疾病的診斷多包括中西醫(yī)疾病名稱,因此,中西醫(yī)病名對應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是準確辨證、明確治療方案的前提,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癮疹有“癮痧”“隱軫”“癮胗”等別稱。1956年由葉橘泉編撰的《中西病名對照表》[1]中癮疹所對應的西醫(yī)病名為“猩紅熱、蕁麻疹等類”,雖然目前猩紅熱對應的中醫(yī)病名一般為“爛喉痧”,但由此可見,50年代時即認為癮疹包括但不僅限于蕁麻疹。而目前文獻以及教材多認為癮疹與蕁麻疹病名相對應,故本文主要從癮疹病名沿革及字詞本意著手,探究癮疹與蕁麻疹病名的關系。
“癮疹”一詞最早出現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中“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神農本草經》中亦有記載“茺蔚子……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2]。這是“癮疹”“隱軫”作為病名的最早記載。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篇中提出“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發(fā)癢”[3]18。隋代時期,沿用“癮疹”一詞,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瘙身體隱軫候》載“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軫”[4]14,把“癮疹”稱為“風瘙軫”或“隱軫”,并把癮疹進一步分為“赤疹”“白疹”。唐代王燾《外臺秘要》載“風邪客于肌中,肌虛真氣致,又被寒搏皮膚,外發(fā)腠理,淫氣行之則癢也。所以癮疹瘙疾皆由于此”[5],稱之為“癮疹瘙疾”。孫思邈的《千金翼方》稱之為“癮疹”。宋代《太平圣惠方》稱為“癮胗”?!妒備洝贩Q“風瘙癮疹”[6]400?!度驑O一病證方論》載“世醫(yī)論癮疹……內則查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寒暑風濕,隨證調之,無不愈”[7],稱“癮疹”。元代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瘡腫科》論述癮疹治療方藥,沿用了“癮疹”一詞[8]。清代《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俗名鬼風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9]407,將“癮疹”稱為“鬼風疙瘩”,清代徐克昌《外科證治全書》[10]中亦有此病名?!锻饪拼蟪伞ぐa疹》中具體論述癮疹的癥狀為“癮疹者,生小粒靨于皮膚之中,憎寒發(fā)熱,遍身瘙癢……熱微色赤,熱甚色黑”[11]。
綜上所述,“癮疹”有“隱軫”“風瘙軫”“隱胗”“癮疹瘙疾”“癮胗”“風瘙癮疹”“鬼風疙瘩”“風乘疙瘩”等別名,其中以“癮疹”“風瘙癮疹”為多見,“隱軫”“隱胗”“風瘙軫”多見于唐代及以前的著作中。
“隱”字本義為“蔽”,有匿藏之義。漢代許慎所撰《說文》對“隱”字的解釋為“隱,蔽也”。后代《唐五代語言詞典》記載“隱,凸起,引申為硌”[16]。《諸病源候論》記載“圓癬之狀,作圓文隱起”[4]185?!秱浼鼻Ы鹨健分侮庩柖局杏小敖Y核隱起”[17]的論述,這些文獻中的“隱起”均有凸起,高起的意思。另外,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曰“祠東側有碑,隱起為字”。劉禹錫《白太守行》曰“我為《太守行》,題在隱起珪”。這些非醫(yī)學著作中,“隱起”也有凸起的意思。因此,可以認為癮疹即皮膚上凸起的皮疹。
目前研究認為“癮疹”相當于西醫(yī)的蕁麻疹[22]。蕁麻疹是由于不同原因導致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以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表現多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有瘙癢[23]。其發(fā)病特點是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疹塊,突然發(fā)作,發(fā)無定處,時隱時現,瘙癢無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嚴重者可累及消化道、呼吸道,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的嚴重癥狀[24]。
古代文獻對于癮疹癥狀的論述可見于《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癮疹》中載“發(fā)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于皮膚之中,故名曰癮疹”[9]113?!锻饪拼蟪伞吩弧鞍a疹,生小粒靨于皮膚之中,憎寒發(fā)熱,遍身瘙癢”[11]?!夺t(yī)學入門·風類》曰“疹隱皮癢無腫痛,疹有頭粒,紅瀝隱隱皮膚表分,欲出不出,但作搔癢,全無腫痛,名曰癮疹”[25]331??梢姲a疹字面本意為凸起于皮膚之上的小顆粒,自覺瘙癢,發(fā)病過程中可伴有發(fā)熱、惡寒等外感表證的癥狀。明清以前的文獻很少出現癮疹發(fā)無定處、時隱時現癥狀的論述,明清時期僅有少量著作中有此類癥狀的描述,且?guī)缀鯖]有“皮膚局限性水腫”癥狀的描述??梢姽偶墨I中癮疹對應蕁麻疹的發(fā)無定處,時隱時現,皮膚局限性水腫的風團癥狀的論述不足。
相比“癮疹”,蕁麻疹與“赤白游風”的病名更加符合?!蹲C治準繩·幼科》云“小兒赤游,皮膚作片片赤腫,此是風熱所致”[26]。《醫(yī)門補要·赤白游風》曰“表虛風入,兼血熱皮燥,致皮癢搔落白屑,或生水窠,或有黃白靨,游走不定,(赤者名赤游風,白者名白游風)”[27]。《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赤白游風》曰“此證發(fā)于肌膚,游走無定,起如云片,浮腫焮熱,痛癢相兼,高累如粟。由脾肺燥熱,而兼表虛腠理不密,風邪襲入,怫郁日久,與熱相搏,則化熱益盛而成。滯于血分者,則發(fā)赤色;滯在氣分者,則發(fā)白色,故名赤白游風也”[9]388。
綜上文獻可以看出,“赤白游風”更符合風性游走不定的特點,發(fā)無定處,或赤或白,伴有局限性水腫反應,更符合蕁麻疹的發(fā)病特點??偨Y病因,多與表虛腠理不密加之風熱之氣的侵襲有關,多用祛風清熱除濕之藥治療,方如消風散、荊防敗毒散等。
癮疹一詞,指皮膚上凸起的小顆粒,因此除了指有明確理法方藥的“癮疹”病名之外,也可作為一種癥狀,見于多種皮膚科或內科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文獻中有癮疹癥狀的疾病可見于以下疾病。
癩病,即麻風病,癩病中癮疹癥狀表現為“皮肉癮疹如桃李實,或赤或黑”[6]580,與一般癮疹的皮疹癥狀不同。它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和周圍神經??山柚鶳CR技術檢測皮損內是否有麻風桿菌特異性的DNA片段進行診斷[28]192。
漆瘡,即接觸性皮炎,多為過敏導致,《太平圣惠方·治小兒漆瘡諸方》論述其病機與癥狀為“夫人無問男女大小,有稟性不耐漆者,凡是見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令頭面身體腫起癮疹色赤,生瘡癢痛者是也”[29]。古籍中對漆瘡的論述較為常見,本病雖以“瘡”字命名,但癥狀描述中也有“癮疹”的癥狀,現代醫(yī)學研究也認為,漆瘡一病的皮損癥狀多樣,如伴有感染,皮損為“瘡”,如沒有感染,則為“疹”?!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漆瘡》記載“此證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熱之毒而生。初發(fā)面癢而腫,抓之漸似癮疹,色紅,遍傳肢體焮痛,皮破爛斑流水,甚者寒熱交作”[9]414。論述本病一開始有瘙癢癥狀、搔抓之后出現紅色癮疹,之后繼發(fā)感染,導致皮膚破損,化膿流水,此時即為“瘡”。本病常有明確的接觸史,發(fā)生在暴露部位,發(fā)疹部位與接觸部位基本一致,皮疹多為急性改變,以紅斑、水腫、水皰為主,除去病因后,皮疹能很快消退[28]212。
癬病根據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分為體癬、頭癬、手足癬、股癬等,皮損癥狀多樣,癬病也可出現癮疹的癥狀,臨床癥狀表現多樣,《嚴氏濟生方·癬論治》曰“夫癬之為病,種狀不同”[30]或“癮疹如錢,漸漸滋蔓”[30]或“癮疹如粟粒大”[29]或“肌肉癮疹,或圓或斜”[25]649。本病主要由各種皮膚癬菌感染引起,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皮損處鱗屑直接鏡檢和(或)培養(yǎng)查到菌絲或孢子,可明確診斷[28]141。
溫病癮疹主要為溫病發(fā)病過程中發(fā)于肌表的皮疹,為熱邪深入營血的征象,多與斑一起出現,《普濟方·傷寒發(fā)斑》云“溫毒渾身似錦紋。發(fā)斑癮疹嘔吐頻?;驎r咳逆心煩悶。冬感于寒發(fā)在春”[18]1130。通過辨斑疹的色澤、形態(tài)、分布及疏密等情況,可以診斷病情的輕重,邪正之盛衰,來判斷預后。
綜合文獻中關于癮疹癥狀的論述,主要為在皮膚上有小粒皮疹,或白或紅,嚴重時可相連成片,伴有瘙癢,甚則癢痛[3]397、麻木,全身癥狀可能出現發(fā)熱、惡寒,小兒癮疹重癥[9]406會出現肢體水腫的癥狀。癮疹皮膚上凸起的小顆粒,相當于西醫(yī)的丘疹或風團,而全身癥狀大多由外感因素引起,類似西醫(yī)學中的過敏癥狀。因此具有這兩種皮膚損害及由過敏引起的皮膚病皆有可能為癮疹,包括急慢性蕁麻疹[28]199、自體敏感性皮炎[31]、癢疹[32]等。
綜上,癮疹包含但不僅限于蕁麻疹,還包括多種皮膚科疾病,并且也會出現在其他內、外科疾病過程中。中西病名對應的規(guī)范化不僅有助于疾病的規(guī)范診治,也便于中醫(yī)師查閱古籍文獻為疾病的治療增加新的思路。中西病名對照的標準化研究不僅是中醫(yī)藥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醫(yī)藥界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是反復修正、慢慢改善的過程。目前,標準化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使中醫(yī)病名逐漸走上規(guī)范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