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華北、黃淮等地出現(xiàn)極端降雨過程,引發(fā)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人員傷亡。在電視里看到肆虐的洪水、看到與洪水戰(zhàn)斗的防汛人員的身影,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家的防汛往事。
1954年夏,長江出現(xiàn)流域性特大洪水。當時,長江中上游徑流匯聚到長江和漢江后,形成一個個洪峰,全部聚集在長江與漢江交匯的武漢市。武漢被洪水圍困。那時,我家就在離長江大堤幾百米的漢口花樓街。當時,武漢的堤防多為民國時修建。面對這樣的洪水,隨時都有決堤的危險。暴雨引發(fā)內澇,把武漢市區(qū)很多地方變成一片汪洋。
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武漢人民沒有絲毫退卻。這一年,武漢軍民戰(zhàn)天斗地、挖土筑堤。29萬防汛大軍死守長江、漢江兩江四岸,眾志成城、力挽狂瀾。
我父親是工廠工人,被抽調上堤,駐守在長江武漢關一線。父親每天的工作就是扛麻袋。他們打出的口號是“水漲堤漲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當時,全國年產麻袋500萬條,中央給武漢調來了540萬條。這相當于調用了全國的庫存。我家抬眼就能望見武漢關??筛赣H在武漢關沿線大堤防汛,吃住都在堤上,一個月沒有回家。
母親做了酸梅湯、蒸了包子、炸了麻花。她帶著吃的喝的,牽著我的手去堤上看父親。父親被曬得黝黑黝黑的,人瘦了很多,肩膀上磨出一道道血印子。父親雖然很疲憊,但精神頭很足,一再對母親叮囑堤上的事不用操心,只管照看好老人和孩子。堤上防汛的,有解放軍、教師、學生、醫(yī)生、司機、鐵匠、泥瓦工、會計。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
全國人民也在支援武漢抗洪。怕大家在大堤上住不好,黨中央從河北調來最好的蘆席、從湖南調來最好的竹竿搭建工棚;怕大家吃不好,從山東調來瓜果蔬菜、從四川調來榨菜、從江蘇調來醬菜。
當年,武漢汛情危急時刻,向全國所有地區(qū)發(fā)了電報,甚至打電話求助。各地政府的援助物資連夜裝好運往武漢。來自全國援助的麻袋、草袋、草席、繩纜、鐵錨、糧食、藥品等物資不計其數(shù)。
武漢的婦女老人也被動員起來了。母親加入巾幗突擊隊,在街道組織下為防汛大軍趕制草袋,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累得腰酸背痛也不愿意歇一歇。爺爺雖然年歲大了也閑不住。他在大堤下面為防汛人員做涼茶、煮綠豆湯,再由專人將這些防暑用品抬上大堤。
長江大堤上的防汛大軍并肩作戰(zhàn)、親密無間。后來,洪水退去,大家依依惜別,淚灑江堤。武漢1954年的防汛抗洪,對我們家來說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時光。這里有汗水、有淚水,有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也有取得勝利的喜悅。
時光荏苒。當年很多為了戰(zhàn)勝武漢特大洪水盡灑血汗的防汛人,如今已不在人世。而在武漢濱江公園里,臨江而立的為慶祝武漢人民戰(zhàn)勝一九五四年特大洪水的防汛紀念碑,每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曲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