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王曉春
【摘 要】古詩教學,難點在于詩意的理解和詩情的感悟。為突破這兩個難點,教學中,教師通常需要借助相關(guān)的資源作為理解和感悟的支點。然而,古詩的學習與理解、品讀與吟誦,通常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無論尋找教學支點,還是尋找古詩的學習規(guī)律,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量的積累。古詩組合教學,核心就在于以課本外的古詩為教學資源,作為理解和感悟的支點;以組合教學的形式打通古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引導學生探索古詩學習的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古詩組合教學 詩意理解 詩情感悟
古詩教學的核心在于“悟”,即領(lǐng)悟詩意、感悟情感?!拔颉?,是學習古詩行文手法的要點,是吟誦的前提,是溝通讀者與詩人內(nèi)心的橋梁。古詩文語言精練,如果學生僅僅就一首古詩而開展熟讀精思,往往難以達到水到渠成的境界。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總結(jié)了一套古詩組合教學的策略,為學生提供了深入領(lǐng)悟古詩意蘊的“腳手架”。
所謂“古詩組合教學”,指以教材中的古詩為引導,將與其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句、篇章引入教學,作為輔助理解教材文本的資源,將傳統(tǒng)意義上僅僅借助詩人資料、歷史背景來進行淺顯狹隘的“悟”,轉(zhuǎn)變?yōu)橐孟嚓P(guān)詩句、豐富古詩意象來開展的豐富深刻的“悟”,從而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提高學生的領(lǐng)悟能力。筆者現(xiàn)將古詩組合教學的策略介紹如下:
一、“串”——為深入體悟詩情提供注腳
詩歌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在理解詩意、體驗情感的過程中,詩人生活的背景是重要的輔助。如黃巢的《不第后賦菊》源于際遇背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于生活和時代背景等。
創(chuàng)作背景,是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緣起,更是讀懂詩歌的敲門磚。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把相似、相同背景的古詩進行組合教學,就可以幫助學生輕松地解鎖詩歌主題和思想情感的密碼。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一課的教學為例。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愛國情懷,語文要素為“結(jié)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三首古詩分別為《示兒》《題臨安邸》和《己亥雜詩》。對于三首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必須借助當時的歷史背景等資料才能夠理解。教師把相同歷史背景下的古詩作為教學資源引入,進行組合教學,既能夠?qū)崿F(xiàn)“結(jié)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學習要求,也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古詩的積累。
片段1:
師:皇帝一路南逃。假如你是當時的百姓,想對皇帝說什么?
生:你逃走了,我們可怎么活!
師:假如你是陸游,想對皇帝說什么?
生:我們打回去。
師:打不過怎么辦?
生:打死也不把國土讓給敵人。
師:當時確實有人這樣說。(出示《夏日絕句》)
師:項羽寧死不肯過江。皇帝你就不能向他學習一下嗎?因此,“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除了傷心,還包含什么?
生:悲憤!
片段2:
師:陸游只會用詩歌愛國嗎?如果有機會,他最希望做什么人?
生:他應該最想做將軍。
師:對,這是有證據(jù)的。(出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師:窗外的風雨聲,在陸游聽來,是戰(zhàn)鼓在擂、戰(zhàn)旗在飄,在夢中,都想著金戈鐵馬、守土復疆。他的這個愿望實現(xiàn)了嗎?
生:沒有。
師:因此,“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有傷心悲憤,還有什么?
生:遺憾。
片段3:
師:陸游的心愿是“北定中原”,皇帝和他的想法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有什么證據(jù)?讀《題臨安邸》想一想。
師:皇帝過著什么樣的日子?
生:醉生夢死。
師:他和陸游一樣,想“北定中原”?
生:不想。
師:北方的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出示《淮村兵后》)結(jié)合注釋讀一讀,想一想,他們盼望什么。
生:他們過著無家可歸的生活,最盼望皇帝的軍隊能夠打回來。
師:這正是陸游的心愿——“北定中原”。(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他們的心愿實現(xiàn)了嗎?
生:淚水哭干了,皇帝也沒打回來。
師:假如你是一位將軍,你會怎么做?在學習單上寫一寫。
學生交流寫話……
師:當時的確有位將軍,和你們一樣,寫下了一番振奮人心的話語,他叫岳飛,這番話叫作《滿江紅》。
本課的三個片段,圍繞《示兒》和《題臨安邸》,先后引入《夏日絕句》《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淮村兵后》《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滿江紅》。副詩與主詩具有相同的歷史背景。在主副詩組合教學中,教師借助學生對副詩的自讀理解不斷地強化、鞏固課堂所教的主詩的學習方法,同時,副詩的詩意正是理解主詩詩意、體悟主詩情感的重要輔助。這樣的主副詩串聯(lián)組合,實現(xiàn)了組詩教學的和諧兼容。
二、“并”——為深切感悟詩情提供扶手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在教完課文中的古詩后,拓展學習具有相同情感的其他古詩。可很少有教師認識到,拓展古詩是可以作為輔助理解教材古詩情感的手段的。將相同思想感情或主題思想的古詩組合教學,可以在組詩之間搭起橋梁,有利于學生充分立體地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以《示兒》和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為例。
師:? 《示兒》中最能表達詩人心情的字是哪一個?
生:悲。
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呢?
生:喜。
師:兩首詩要表達的情感一樣嗎?
生:不一樣。(猶豫片刻)好像一樣,都是愛國之情。
師:同是愛國,為什么一個悲、一個喜呢?
生:因為一個失敗,一個打了勝仗。
師:那我們好像明白了一個道理,愛國,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情緒來表達的。讀《滿江紅》,想一想,它是用什么情緒表達愛國的。
生:怒。
師: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呢?
生:憐。
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呢?
生:哀。
師: 《春望》呢?
生:恨。
師:喜、怒、憐、哀、恨,最后到悲。情緒不一樣,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一樣的。再比較,為什么詩人會有這些不同的情緒?
生:詩人遇到的事情不一樣,年齡不一樣……
學生很容易找到詩人表達的情感是“喜”和“悲”。但是,學生的理解僅僅處于“知道”層次,沒有深入體會到愛國情感的強烈。因此,教師借助《滿江紅》《春望》等副詩,架起“喜—怒—憐—哀—恨—悲”這樣的一座橋梁。學生會很容易明白詩人的喜源自成功收復失地;詩人的悲,是從最初的怒,經(jīng)憐、哀、恨,直到臨終前的絕望,一步步地深入而來的。此時,學生對愛國之情的理解,不再只是單純的“知道”,而是有了更加深層立體的理解。主副詩的層層構(gòu)建,實現(xiàn)了組詩教學的和諧兼容。
三、“聯(lián)”——為突破理解難點打開出路
悟詩情是難點,有些情況下,理解詩意就已經(jīng)很難。所以,在必要時,教師需要借助拓展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詩意。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贈劉景文》一詩的教學為例。
這首詩中提到的景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對詩人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存在難度,尤其詩人抑荷揚菊的態(tài)度,看似有違常理地將“橙黃橘綠”當作“一年好景”的說法,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找到突破口。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做如下處理:
師:(出示詩句,生讀)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師:蕭瑟秋風,百花凋落,只有菊花堅持到最后一刻。
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師:春來百花艷,然而能堅持到深秋的,只有菊花。
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師:守著最后的花枝,菊花寧可在枝頭凍死,也不愿被吹落在污泥之中。你們覺得,菊花是一朵怎樣的花?
生:勇敢、頑強……
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感悟中逐步加深對菊花這一文化意象的認知,明白詩人抑荷揚菊、以菊贈友的真實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副詩的呈現(xiàn)突破了《贈劉景文》的教學重難點,實現(xiàn)了組詩教學的和諧兼容。
四、“比”——為突顯主詩特色提供素材
同類別的古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感情往往是相似的,只是因內(nèi)容的不同而使每首詩都各具特色。學生在積累了一定量的同類古詩后,在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種種疑惑。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的教學為例。悟詩情過程中最難以解釋的是王昌齡連夜冒雨趕來,目的究竟是送別,還是托友人傳話?送別的情感是怎么表達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了兩次對比閱讀。第一次將《芙蓉樓送辛漸》與王昌齡的《送任五之桂林》等詩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王昌齡的送別詩中“寒”字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作者與摯友分離時內(nèi)心悲涼之情。
第二次,教師進行了送別詩的對比。不同詩人送別時惜別之情的表達不同,原因在于詩人個性不同。李白灑脫,所以很少看到他兒女情長;王維深情,所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勃率真,所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昌齡的個性和政治立場,導致他的送別詩充滿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正是源自知己的分離,因此,王昌齡送別詩中的孤獨就是他惜別情感的表達。
送別詩對比閱讀,使學生讀出了《芙蓉樓送辛漸》的特色,讀懂了不同送別形式背后詩人相同的惜別情感。
類似的比較還可以用于邊塞詩的教學中,使學生在比較中體味詩句的情感,加深其對詩句的理解,在比較中發(fā)掘詩句的獨特之處。
五、“環(huán)”——為聚焦主詩理解積聚力量
結(jié)合上述案例,從教學的整個過程來看,組詩教學起于主詩,即教材文本的教學,基于重難點突破的需要引入副詩。在教學過程中,主副詩交替穿插,最終,教師可以利用副詩的輔助作用,成功突破主詩教學重難點,重新回歸主詩情感和主題思想的升華。起于主詩,歸于主詩,整個過程形成一個閉環(huán),教師在教學時既要保障用副詩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能力,又要確保主詩的教學地位;既要保障課堂教學的寬度,又要確保主詩教學的深度,這樣主次分明的組詩教學,才能實現(xiàn)組詩教學的和諧兼容。
作為中華民族漢語言的精粹,古詩詞類別眾多,內(nèi)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不同的教學高度,不同的學段特征,不同的教學需要,教學的側(cè)重點均不同,古詩的組合教學也隨之不同,組合策略、路徑也會有所差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仍需要不斷探索優(yōu)化,讓這種古詩教學的模式不斷完善,推動古詩教學研究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張敏.讓古詩教學扎實而靈動 [J].語文教學通訊,2008(10).
[2]王興偉.淺析古詩教學的“學習支架”設(shè)計 [J].七彩語文, 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