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的保護修復研究

      2023-09-23 12:00:05杜少飛
      東方收藏 2023年7期
      關鍵詞:保護修復拓片研究

      摘要:拓片既是金石器物的“照片”,又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而存在。在原始器物遺失或損毀后,拓片作為唯一的“影像”資料,顯得更加珍貴。隨著時間流逝,原器物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老化、損傷,而在這之前留下的拓片,就成了研究原始器物的重要資料。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是中華石刻藝術、書法藝術里程碑式巔峰之作,是中國古代面積最大的書法石刻,是研究我國書法歷史演變和藝術成就的重要依據。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明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為散裝冊頁的裝潢形式,現存938開,是研究泰山金剛經書法的重要資料,因其傳拓時間較早,也是研究泰山金剛經山石本體老化損毀及保護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

      關鍵詞:拓片;研究;保護修復

      一、文物保存現狀

      明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拓片,938開,為單篇冊頁,每頁一個字,單幅寬53.8、高47.5厘米,整體厚度0.4毫米左右。畫心有破損修補痕跡,四周留有軟距,由此可推斷該件文物曾重新裝裱修復過,裝裱時間不詳。原裱件采用花綾并轉邊的方式裝裱,工藝精良,花綾顏色為米黃色,綾邊尺寸為1.5厘米,四邊材料尺寸相同。裱件四角有角盼,兩邊有邊盼,以便于懸掛。

      該套冊頁,每100張重疊存放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磨損,裱件邊緣破損嚴重,命紙及覆背紙空殼起翹,有少量的蟲蛀、殘缺。由于四川地區(qū)氣候潮濕,墨跡表面長滿墨霜,畫心墨色脫落嚴重(圖1)。

      二、分析檢測結果

      (一)病害調查

      參照國家文物局推行的紙質文物病害標準《館藏紙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WW/T0026—2010),對該文物進行病害評估:此次修復的938開金剛經拓片,表面均被蟲蛀,從蟲蛀孔的分布情況可以發(fā)現,其主要密布于裱件四周,中心則呈零星分布。裱件四周的綾邊因長時間摩擦,多數發(fā)生脫落,磨損嚴重,大部分拓片墩紙和命紙存在空鼓起殼現象。由于制作工藝和黏合劑老化等因素,畫心表面墨色脫落嚴重,字跡等空白處已發(fā)生明顯的暈染。由于該拓片在裝裱后以重疊的形式存放,墩紙背面也有嚴重的墨色摩擦痕跡。根據超景深顯微鏡對拓片墨跡表面的觀察結果顯示,墨跡酥松,開裂現象嚴重,且墨堆積厚的墨跡已發(fā)生大面積脫落現象(圖2)。

      (二)檢測分析

      1.拓墨種類分析

      傳統拓片多數采用書寫墨汁傳拓,少數以鍋底灰或草木灰制墨拓制。該文物墨色表面質感粗糙,有很強的顆粒感,且用書寫墨汁拓制,所用材料和時間成本巨大,由此推測可能為炭灰拓。為明確該文物的用墨種類,我們采用掃描電鏡結合能譜儀,分別對拓片墨跡、鍋底灰、草木灰、煙灰墨塊的附著形態(tài)和元素種類進行分析對比。在掃描電鏡圖像中可觀察到墨中以大量球形顆粒團聚的絮狀結構為主,中間夾雜著部分植物管胞結構,說明墨的成分中有草木灰。從墨跡中所含元素種類分析,相比于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墨塊中膠的含量,拓片墨跡中的動物膠含量極少?;谝陨戏治?,可推斷出該拓片用墨的種類為以鍋底灰和微量草木灰為色素,與少量動物膠水混合勾兌而成。

      2.文物用紙分析

      用于造紙的原材料極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修復紙質類文物選擇補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紙張的原材料。原材料纖維各種性能的差異,可能與畫心纖維材料互相排斥,纖維伸縮率不同,分子間作用力不同,使補處與畫心紙張的形穩(wěn)性差異較大。在保存及展示過程中,受水蒸氣影響,導致文物整體不平,最終使文物發(fā)生形變、脫落、褶皺、斷裂等不可逆的損傷。為了選配合適的補紙材料,做到準確選擇,在修復前對紙張進行纖維分析。

      在破損位置邊緣取少量紙張纖維,采用Herzberg染色劑對紙張纖維進行染色后,通過XWY纖維儀可觀察到棉纖維、竹纖維和桑皮纖維結構,說明拓片用紙是采用上述混合纖維抄造的紙張。

      3.墨霜的分析

      通過掃描電鏡對拓片墨霜樣品進行觀察,墨跡表面可明顯觀察到網狀交織的霉菌孢子和孢子囊梗等霉菌的特征結構。根據斷裂和收縮變形的孢子囊梗,便可說明霉菌已失活。以上結果表明,拓片在傳世過程中曾遭受霉菌的侵蝕。

      采用拉曼光譜對墨霜樣品分析,白色晶體的Raman圖與明礬的Raman標準譜圖對比,兩種物質在100—1200cm-1波數范圍內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說明墨跡中的白色晶體為明礬,同時也說明金剛經拓片在之前的裝裱過程中加入了膠礬水。

      通過以上分析,拓片霉變和明礬結晶析出的共同作用,導致拓片表面“泛霜”。

      4.脫墨成因分析

      根據以上拓片病害分析檢測結果、拓片墨跡中煙灰與膠分布情況,大部分煙灰在拓片表面析出,少部分煙灰粒子被膠包裹,同時還可觀察到煙灰與明膠的分布極不均勻,而且墨中的含膠量極少。墨的表面長滿白色的墨霜,而墨霜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膠的老化和霉變。根據以上分析,該文物脫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制墨工藝粗糙,膠量過少,且與煙灰顆粒融合不均勻;2.膠料老化、霉變,霉菌加速膠老化,使膠料的黏性降低,導致煙灰顆粒在纖維表面的附著力下降,從而使拓片上的煙灰發(fā)生失膠脫落;3.拓片的存放方式導致墨跡和紙張之間的摩擦力增大,加速墨的脫落。

      三、保護路線

      (一)清洗

      文物表面沾有灰塵、污物,還有墨跡經長時間摩擦擴散到紙張上的炭顆粒,在固色之前要用干方法清洗干凈,在使用加固劑固色后,大部分的灰塵、墨顆粒會很牢固地附著在紙上,不易去除,因此在固色前盡量清洗干凈。傳統的方法是使用軟毛刷、毛筆等將畫面上的灰塵輕輕刷去,減少畫面上的固態(tài)污漬,但這樣做會使墨顆粒污染到空白處造成再次損傷,而且對侵到紙張深處的灰塵起不到作用。本次使用橡皮顆粒在粗砂紙上打磨成小的顆粒,在空白處輕輕揉,盡量擦掉空白處的粉塵等污染物。墨跡上面的固體污染物逐一剔除,這樣既能有效地去除灰塵,也不會傷害到文物。

      (二)揭取墩紙

      該文物在進入博物館前長時間存放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黏合劑已經嚴重老化,失去黏性,墩紙大面積空殼,較容易揭取。為了更好地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資料,在固色前把墩紙完整地揭下保留。

      (三)固色

      該文物使用的墨顆粒粗糙,經過分析墨色和拓制時的實際情況,推測此種拓制方法為炭灰拓。由于炭顆粒粗糙,較墨拓更容易脫墨。

      為避免操作過程中和以后保存時墨跡再次脫落,需對拓片的墨跡進行加固,傳統的固色方法是用膠礬水進行涂刷或鍋蒸拓片。膠礬水是由動物膠、明礬和水按一定比例兌制而成的,具有防腐、固色和增加紙張機械強度等性能,可通過明膠的成膜達到固定墨跡的作用。但膠礬水加固后的拓片樣品表面會出現明顯的泛白現象,而且膠礬水對紙張的危害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所認識,在紙質文物修復中盡量不采用。鍋蒸拓片的原理是通過加熱的方法促使墨中的動物膠與炭黑顆粒再次活躍起來,重新進行排列,使墨中的膠質再次恢復黏性,以固定墨中微小炭粒,防止墨跡暈洇。鍋蒸拓片熏蒸溫度為100℃以上,高溫會加速拓片等有機質文物整體老化。在前期病害檢測時,發(fā)現金剛經拓片因年久老化、霉變等因素導致失膠嚴重,高溫熏蒸難以使膠料恢復黏性?;谕仄撃默F狀和現有加固保護措施的不足,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研制出適宜于拓片墨跡加固保護的加固劑,加固后的墨跡煙灰粒子之間的空隙有效填充,煙灰粒子緊密堆積,說明加固劑能有效提高墨跡附著力。

      由于該件拓片墨跡很厚,直接涂刷可能導致墨跡再次暈染。為安全起見,在拓片表面覆蓋一層薄皮紙,然后在皮紙上涂刷加固劑,使加固劑均勻滲透到拓片表面。

      (四)揭心、修補

      根據該文物特點,揭取命紙采用干揭法和濕揭法,命紙空殼較嚴重的選擇用干揭法。干揭法的優(yōu)點是對拓片紙張干擾較少,干揭法不能揭取的,再用濕揭法揭取。

      拓片因脫墨嚴重,在干法清洗后又進行墨色加固處理,殘留灰塵等污染物無法有效去除,且長時間清洗浸泡還會導致拓片繼續(xù)脫墨,所以僅用清水淋洗即可,不追求過度清潔。

      在修復過程中,修補破損是修復工作的關鍵,其中更為關鍵的是修補材料的選擇和修補方法。修補材料要與原文物紙張的紋理、厚度、原材料、顏色、老化程度等相同,但現在很難找到相同的老紙,所以根據文物的紙張?zhí)攸c定制各項指標與文物本體接近的紙張。拓片補紙一般要制作兩種顏色類型:一種是染制成空白處的底色,一種是根據拓片的紋理進行模仿拓制。該文物是在露天的巖石上進行拓制的,石花分布不規(guī)則,所以采用本色紙補,然后在全色時用穎拓的方法進行全色處理。以往修補拓片破損時是遇洞必補,這種做法的不利之處是造成用糨過多,容易滋生蟲蛀和霉斑,還會導致裱件整體不平整。因此在實踐操作中,我們根據破損的大小采取不同的修補方法,對于大的破損仍是遇洞必補,對小的則不補。常規(guī)補缺方法是錯薄破損周邊,然后再補紙,這樣做是為了達到補紙全色后與文物本體完全一致的效果,但會損傷文物本體。為了文物的安全和文物保護理念,本次補破損時,直接在破損處補一塊略大一點的補紙即可。這種做法雖然不能達到傳統的修復效果,但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現在的完整性。

      (五)托畫心

      碑帖類文物在托制時與普通書畫有所不同,普通書畫較完整的可在畫心上直接刷糨糊,但碑帖類直接刷糨糊容易把字口等重要位置刷變形,字口筆畫變粗,失去銘文的立體感。直接托心,紙張含水量大,文物紙張雖經過多次裝裱,紙張密度變大,但含水量過大也容易受到外作用力的影響。水的張力作用使托制時為保證字跡不變形,用棕刷等外力把局部紙張緊緊收縮在一起的纖維充分伸漲,形成新的褶皺或纖維間的張力,紙張局部面積增大。水的浮力和張力容易使原有褶皺展開,導致字跡失真、整體變形。除此之外,本次修復的文物因受使用材料、制作工藝和氣候環(huán)境等影響,脫墨嚴重。在進入博物館之前,長期在四川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下保存,墨跡中的動物膠在受潮后極易滋生霉菌。霉菌在繁殖過程中,對蛋白質和纖維素起分解作用,導致脫墨嚴重,同時會分泌出一種加速纖維素水解的酶,潮濕的環(huán)境下,空氣中的水分導致纖維素分解,紙張的機械強度隨著纖維素水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雖然該文物的墨色經過加固,但水會溶解部分加固液,使加固液的有效時間縮短。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隱患,本次修復在托畫心時選用搭托的方法,在命紙上均勻涂刷糨糊,然后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后覆蓋在畫心上,均勻排刷,排畫時也要注意紙張的變形。為保護畫心,在命紙背后沿畫心四周,加貼一張與畫心厚度接近的紙條,目的是掙墻時降低炸裂風險和在方裁、鑲活時留軟距條。托好后的畫心,無褶皺、斷裂、空殼、墨色暈染現象。

      (六)全色

      拓片的全色過程主要是以黑色為主,其使作品整體渾然一體,顏色協調、美觀,也就達到全色的意義了。該文物是用鍋底灰和草木灰調和進行拓制的,在全色時也應用相近的材料。我們選擇農村土灶里的鍋底灰和黑色的炭灰,進行研墨,經過試驗對比,用500目(0.03毫米)過濾網過濾出的炭灰與文物上的墨跡形態(tài)最為接近。全色時根據實際情況來補全墨色,以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另一本拓制年代較晚的泰山金剛經拓片作為全色依據,根據內容能找到相同的拓片,按照其字跡和石花紋理,用穎拓的方法進行全色,不能找到相同拓片作為參考的只全其底色。修補破損時使用的方法,全色不能達到傳統要求的四面光,能做到“遠觀一致、近視有別”即可。

      (七)裝裱成冊

      根據保護修復方案和專家意見,為保持文物的原真性,根據原來的裝裱材料,選擇與其成分、圖案、織法、顏色接近的材料,裝裱成單篇冊頁。原始裝裱尺寸綾邊較窄,裱件整體的磨損、酸化、撕裂等病害主要從邊緣開始,所以本次裝裱時把四周綾邊的寬度加寬,在某種程度上能有效地保護畫心(圖3)。

      碑帖作為一種文化流傳的方式,修復時要遵守一定的原則,要保存拓片自身的原真性,對拓片自身的凹凸、褶皺等情況也要保留。需要補配的地方要補配好,不確定其本來面貌的缺失部位,不能臆斷。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就算現今的修復方法是可逆安全的,也無法保證能與古人當時的環(huán)境契合完美,所以在做修復時一定要謹慎、認真、得當,不能對文物造成傷害,不能對文物進行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劉舜強.古書畫損毀機理初探[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01):39-42.

      作者簡介:

      杜少飛(1986—),男,漢族,河北定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書畫文物保護修復。

      猜你喜歡
      保護修復拓片研究
      唐 豳州昭仁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6:45:53
      唐 等慈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韋洽墓志》拓片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出水陶瓷文物保護修復方法概述
      關于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認識及研究
      卷宗(2017年23期)2017-09-02 11:31:12
      盘山县| 阿尔山市| 淳安县| 梨树县| 东乌| 邛崃市| 无棣县| 安陆市| 抚顺市| 当雄县| 吴江市| 靖边县| 古蔺县| 迁安市| 湖南省| 保亭| 金湖县| 湘潭市| 扎囊县| 汝南县| 昌吉市| 金华市| 阳东县| 民乐县| 偏关县| 茌平县| 黔江区| 汉阴县| 祁门县| 泌阳县| 昭苏县| 衡水市| 鹤岗市| 义乌市| 简阳市| 东兴市| 来宾市| 资源县| 阳江市| 郑州市|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