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安全化”到“去風險”:國際政治中的風險話語研究

      2023-09-25 00:18:00周慶安李慧韜劉勇亮韓昊鵬
      對外傳播 2023年9期
      關鍵詞:政治傳播國際傳播

      周慶安 李慧韜 劉勇亮 韓昊鵬

      【內(nèi)容提要】基于特定社會建構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風險話語為各國開展國家安全實踐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也成為少數(shù)西方國家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工具。2023年4月以來,“去風險,而非脫鉤”新戰(zhàn)略的提出標志著美西方對華風險話語不僅在表述上完成了從“中國威脅論”“中美脫鉤”到“去風險”的更新迭代,更實現(xiàn)了從“安全化”到“去風險化”的話語內(nèi)核轉向。它看似放棄了“以中國為威脅”的進攻姿態(tài)和“脫鉤”的逆全球化立場,實則意在擴大遏制空間、占據(jù)道德高地,實現(xiàn)“以中國為風險”的精確“脫鉤”。借助強調(diào)“風險”而非訴諸“安全”的話語重心變化,美西方也意圖進一步轉移盟友間和國家內(nèi)部矛盾,掩蓋自身國家安全能力衰退的事實,這最終可能帶來“去風險化”風險話語的全球散逸。

      【關鍵詞】去風險化 安全化 政治傳播 輿論戰(zhàn) 國際傳播

      一、引言

      一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社會不穩(wěn)定、意識形態(tài)危機、地緣沖突、經(jīng)濟衰退、環(huán)境污染等矛盾挑戰(zhàn)構成其在國際政治中的風險。但在具體實踐中,風險并非中立客觀的存在,而是社會建構和意識形態(tài)“裝載”①的產(chǎn)物,既指向“真正的風險”被政治化和協(xié)商的動態(tài)實踐②,又會被信息過程、制度結構、社會團體行為、個體反應等社會因素放大③。這一客觀風險來源被“外化、客觀化、內(nèi)化”④的過程實現(xiàn)了風險話語的建構。它支撐著特定政治行為,建構著“國家安全威脅”和“危機時刻”,并可能成為對他者施加暴力的工具。⑤

      在國際傳播中,風險話語的使用由來已久。隨著國際輿論戰(zhàn)的興起,傳統(tǒng)的風險(戰(zhàn)爭、環(huán)境污染、糧食危機等客觀存在)開始成為一種被建構的話語,服務于話語權和輿論場爭奪。從客觀風險到話語風險,風險概念在國際傳播中的演進和使用折射出全球輿論場中日益激烈的話語權之爭。

      2023年5月20日,七國集團(G7)廣島領導人峰會公報(G7 Hiroshima Leaders’Communiqué)正式提出對華“去風險”(De-risk)概念。公報指出,G7國家無意與中國脫鉤(de-couple),而是希望基于多元化、合作深化與去風險化(de-risk),實現(xiàn)經(jīng)濟韌性與經(jīng)濟安全。“去風險,而非脫鉤”(de-risking, not de-coupling)的表述隨即成為全球媒體焦點?!锻饨粚W者》雜志指出,“去風險”完全不同以往的概念,其目的更具溫和化和防御性;《經(jīng)濟學人》文章則提到,這是在盡可能減少對貿(mào)易和投資損害的情況下降低經(jīng)濟脆弱性的嘗試。

      近年來,傳統(tǒng)西方陣營和新興亞太競爭者始終致力于通過鼓吹“中國威脅論”和制造“中美脫鉤”沖突,在國際話語場中構建“作為威脅的中國”形象。因此,面對從“威脅”到“風險”的話語轉換,我們有必要探究“風險”的實際意指,關注其戰(zhàn)略溫和化外表之下的話語實質(zhì),進而重解國際政治中的風險話語命題。

      二、“去風險”的概念內(nèi)涵與意識形態(tài)本質(zhì)

      作為社會建構的風險有賴于“誰對誰說”(who talks to whom),但“誰說”(who talks)常由政治化的過程來決定⑥,其關鍵則在于對“風險定義(definition of risk)”⑦的論述過程。

      “去風險”原指采取措施以降低風險,常見于商業(yè)語境。美西方最新炮制的“去風險”則指向以美國為首、以七國集團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處理對華關系時的戰(zhàn)略選擇。從其英文詞構來看,作為前綴的“de”(離開、相反)是語義的指向,作為詞根的“risk”(風險)是概念的主體。這說明,定位“風險”才是理解“去風險”的核心。具體而言,在從商業(yè)到國際政治語境、從中立表述到意識形態(tài)文本的語義轉向中,“去風險”以“風險”為眼,通過三個階段變化實現(xiàn)了語境的脫嵌和再接合:

      (一)第一階段:作為歐洲的對華經(jīng)貿(mào)戰(zhàn)略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是最早用“去風險”定義對華戰(zhàn)略的西方政要之一。2023年4月18日,她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演講中首次提到,“歐洲有必要努力對中歐關系中重要和敏感的部分去風險化”。因為脫鉤對歐洲來說“不可行、不可取,甚至不實際”,且歐洲有必要形成獨特的對華路徑,也為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留出空間。這一時期,歐洲首先認識和強調(diào)的是中歐關系的密切性,對“風險”的表述則主要限定在經(jīng)濟領域和中歐雙邊關系,并未形成系統(tǒng)全面的西方對華戰(zhàn)略。

      (二)第二階段:作為美國的對華經(jīng)貿(mào)戰(zhàn)略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2023年4月27日在布魯金斯學院演講中引用了馮德萊恩的“去風險”概念,提出美國對華經(jīng)濟關系要“致力于去風險和多元化,而非脫鉤”。此時,對“風險”的定義依然以經(jīng)濟層面為主。但從蘇利文本人的政治身份及其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影響力來看,此時的“風險”已經(jīng)隱含對經(jīng)濟、政治和戰(zhàn)略空間的綜合歸納。尤其是基于地理的戰(zhàn)略空間維度擴張,使“去風險”實現(xiàn)了首次概念邊界泛化,為美西方炮制對華遏制新話語埋下了伏筆。

      (三)第三階段:作為美西方的全面對華戰(zhàn)略

      七國集團公報的發(fā)布標志著“去風險”正式成為美西方共同的對華戰(zhàn)略和政治話語。在七國集團新聞發(fā)布會中,美國總統(tǒng)拜登多次提到“去風險”與供應鏈、經(jīng)濟依賴、就業(yè)機會、國家安全、技術保護等中美關系核心議題的關系。這意味著,“去風險”向“中國威脅”的核心爭議蔓延,“風險”的內(nèi)涵邊界完全模糊化。

      兩對概念接合了三個階段的轉向:一方面,“去風險,而非脫鉤”的表述貫穿西方政要對“去風險”的界定,也成為西方媒體報道的重點,制造出“去風險”與“脫鉤”的虛假對立;另一方面,“實現(xiàn)對華關系去風險和多元化”(de-risk and diversify 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na)的表述則著力于“去風險”和“多元化”的并置共現(xiàn),憑借“多元化”的豐富解釋空間,與“去風險”形成互文。

      特定的指稱策略⑧和述謂策略⑨通過對主客體關系的修飾與限定支撐著上述概念關系。在論述“去風險”目的時,西方國家及媒體有意提及對中國發(fā)展的認可和對發(fā)展對華經(jīng)貿(mào)關系的支持。在論述具體“去風險”策略時,蘇利文的原文“立論”強調(diào)美國對華出口限制將“僅聚集于”有關軍事均衡的科技領域,且美國“只是想”保證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不會被用于危害自身。由此,美西方在“最低限度限制”“最大程度合作”的論述限定與“反脫鉤”、放棄“中國威脅論”的表面立場聲明之下,悄然完成了“風險”的內(nèi)涵建構與邊界擴張,為遏制中國的實質(zhì)目的搭建了三層語境:(1)以認可中國發(fā)展意義、發(fā)展對華經(jīng)貿(mào)關系的表態(tài)為前提;(2)以本國科技、經(jīng)貿(mào)、軍事乃至國家安全領域可能面臨的風險為依據(jù);(3)強調(diào)對風險相關特定領域采取必要措施,以達到降低或避免風險的目的。

      三、“去風險”的話語建構與傳播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在認可中國和限定意圖的表述之下,作為“去風險”話語核心的“風險”依然缺乏清晰指涉,作為前綴的“去”也沒有指明實踐路徑,這為西方的話語強權和國際政治實踐留下了充分的感知、解釋和操作空間。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考察這一政治性文本被“感知、理解和使用”的過程⑩,解析“去風險”的話語實踐如何塑造國際政治博弈的特定實踐。

      (一)作為政治定義的“去風險”

      在話語層面,通過定義的模糊化,美西方實質(zhì)壟斷了對“風險”的解釋權。所謂“風險”看似指向相關國家對華交往中的軍事、產(chǎn)業(yè)、技術等領域具體議題,強調(diào)其中危害國家安全和正當利益的特定部分;實則以本國既得利益和強勢地位受損的可能為出發(fā)點,通過“特殊情形的普遍出現(xiàn)”實現(xiàn)全面延展,指向中國的一切發(fā)展、安全和國際交往舉措。

      其結果是,“去風險”不僅為當前所有對華措施冠以合理名義,還為未來一切可能打壓制裁預留了解釋余地,使美西方得以隨意扭曲延展對華遏制的操作空間。面對西方陣營內(nèi)部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和對華戰(zhàn)略要求,過于赤裸地談遏制和威脅可能導致關系分化,將一切歸因于“風險”則能實現(xiàn)表面上的一致對外與戰(zhàn)略團結,鞏固對華遏制的結盟基礎。對于其他親西方或帶有反華情緒的國家,并無明確限制的“去風險”也提供了“話語捷徑”,有被進一步挪用、以國家安全之名制定短視短利政策的風險。

      (二)作為傳播實踐的“去風險”

      對風險的社會建構很大程度上是對風險的“傳播建構”11,媒體議程的復刻與放大讓作為政治話語與認知框架的“去風險”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nèi)擴大化和固化。在“風險來自中國”和“美西方積極尋求對華關系”的雙重識解邏輯下,無論媒體報道是褒貶亦或解構,本質(zhì)都難逃“國家利益-外部威脅”的二元框架。如《日本時代雜志》就以“G7國家采取共同經(jīng)濟安全措施對中國和俄羅斯關系實施去風險”展開報道,路透社則將其稱為“G7就對華去風險而不脫鉤達成共識”。此時,對具體風險的討論最終都落于“美西方-中國”的整體對立語境,“風險”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經(jīng)濟貿(mào)易議題,而是一個與“溫和理性、崇尚建設性對話”的西方處在對立面的“泛化的”中國。

      這隱含兩層意味。從制度歷史來看,“以中國為威脅”的話語一直是美西方轉移內(nèi)部矛盾、解釋自身社會問題的“萬靈藥”,但俄烏沖突爆發(fā)、疫后經(jīng)濟復蘇乏力等新困局讓舊的威脅論調(diào)開始失靈,圍繞“去風險”的概念再造和傳播實踐成為了新的“救命稻草”。從現(xiàn)實話語斗爭來看,近年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華實施的高關稅、貿(mào)易禁運、反壟斷調(diào)查等本身就帶有強烈“脫鉤”色彩,引發(fā)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有關逆全球化和反自由貿(mào)易的指責。對此,“去風險但不脫鉤”的旗號事實上有利于其應對“言行不一”的質(zhì)疑,并以國家安全的“正當”理由占據(jù)道德制高點,從而隱晦引導全球民眾將“脫鉤”爭議歸因于關系的另一方——中國。

      因此,作為傳播實踐的“去風險”實質(zhì)是以更具話語正當性和表面中立性的方式,精準地將中國錨定在全球發(fā)展危機的幾項維度之上,形成全球范圍內(nèi)的對華恐懼和負面預期。它以“反脫鉤”之名包裝了“中國威脅論”,意圖實施更精準的脫鉤,再造新的“概念戰(zhàn)”和更強勢的貿(mào)易不平等。

      四、從“安全化”到“去風險”:風險話語的濫用

      對風險的討論常與“威脅”(threat)和“安全”(security)相連。20世紀90年代末,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安全化理論”,認為安全是行為體基于對威脅的主觀認知和判斷而產(chǎn)生的一種政治選擇與社會建構12,特定問題以“威脅”形式通過言語被提出的過程即“安全化”13。在這一視角下,訴諸所謂“國家安全”的“去風險”話語本身也是安全化話語實踐的一部分;作為“去風險”對象的“風險”則是被特定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權威立場所認定的潛在“威脅”。

      (一)以“中國威脅”訴諸安全化

      訴諸安全化的話語策略在現(xiàn)代國家發(fā)展歷史中并不鮮見。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安全化思維模式事實上貫穿著對外政策制定過程的始終14。在對華關系中,過往研究者也識別出威脅鏈接、威脅框定、威脅突顯、威脅定位等美國對華網(wǎng)絡安全化策略15,以及歐洲智庫文本在歐洲經(jīng)濟安全化敘事中展開的“中國威脅”內(nèi)涵構建。16

      然而,“風險”和“威脅”的區(qū)別決定了“去風險”并非“中國威脅論”的簡單復刻,而意味著新的內(nèi)涵與風險。盡管對“威脅”的認知也是主觀的,但傳統(tǒng)“安全化”仍然依賴“威脅”概念本身的主體間性17,要求作為安全指涉對象的國家或政治集團回到“誰、什么、哪里和如何”等實際安全問題,對“安全是何種威脅”做出闡釋18。但以“風險”為邏輯核心的安全化可以處理“潛在的、假想的和不那么實際的”威脅19,甚至并不依賴現(xiàn)實感知作為建構依據(jù),而僅需要一種可能性,就能支持“設想一個情境,然后就如何避免這一情境成為現(xiàn)實提出政策建議”20的實踐。

      當“沒有什么事物本身是風險,但所有事物又都可以成為風險”21,風險話語事實上發(fā)揮了“安全化倍增器”(securitisation-multiplier)22的作用。它減少了安全化話語所需要的事實,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構建“中國風險”共識,話語權的對抗也不斷升級。

      (二)以“去風險”實現(xiàn)風險化

      辛西婭·哈迪(Cynthia Hardy)和史蒂夫·馬奎爾(Steve Maguire)用“風險化”(riskification)來形容在對抗主導性風險話語的過程中,風險話語成為談論各種問題的“自然方式”、社會生活各方面被冠以風險之名的現(xiàn)象。23而隨著當代風險社會的結構日趨復雜,人們也越來越失去對自身能力的信心。24在此背景下,“去風險”所代表的風險話語不僅是安全化實踐的一部分,更自有其特殊語境和內(nèi)在邏輯。

      相比于依據(jù)“威脅”的安全化,以“風險”為核心的風險化為國家安全賦予了未雨綢繆的新含義,重構了對外政治實踐的話語重心和認知重點。在“中國威脅論”等安全化話語中,西方國家雖然能將中國構建為外部“威脅”,但其自身依然是“國家安全”的能力和責任主體,需要受到“能否應對中國威脅,實現(xiàn)國家安全”的現(xiàn)實檢視。但在“去風險”的話語邏輯下,作為未來可能性的“風險”永遠先于且獨立于現(xiàn)實安全狀況,其責任歸因落在作為潛在威脅的中國身上,對國家安全能力和治理效能的現(xiàn)實檢視則被完全取消。

      這說明,“去風險”不僅是有關中國威脅的概念游戲和話語陷阱,也不僅是擴大對華遏制的戰(zhàn)略實踐,更是美西方政府為開脫國際責任、掩蓋自身治理效能缺失,而以泛安全化名義打造的長期“避風港”。

      而在從“訴諸威脅”到“風險主導”的過程中,“去風險”話語也完成了從“建構現(xiàn)實”到“建構預期”的維度躍升。通過對全球政治經(jīng)濟格局預期,尤其是對中國發(fā)展預期的話語構建,對“當下”和“未來”的安全化處理被打通。在這個意義上,對華風險話語的“風險化”也標志著更深層次的安全化的到來。

      五、“去風險”話語的應對策略

      面對更具迷惑性的對華風險話語,我們可以從定義重構、話語體系建構和話語傳播實踐三方面出發(fā),為突破西方“去風險”陷阱找尋出路。

      (一)主動開展話語實踐,實現(xiàn)“去風險”與“脫鉤”的實質(zhì)捆綁

      通過在對美西方有利的層面與中國交往,在對中國有利的層面則與中國脫鉤,美西方單向度的“去風險”實質(zhì)是更高階的“精準脫鉤”。因此,我們首先需要主動反擊,將“去風險,而非脫鉤”(de-risking, not de-coupling)的話語陷阱轉化為“去風險即脫鉤”(de-risking is decoupling)的作繭自縛,實現(xiàn)“去風險”與“脫鉤”的實質(zhì)捆綁。其目的是在包含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更大范圍內(nèi)形成共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風險”之名侵害他國發(fā)展權益和正當國際權利的行為才是最大的風險。

      (二)突出全人類的共同風險

      國際定義權事實上構成了國際話語權的本質(zhì)。25因此,我們也應搶奪主動,對核心概念“風險”進行再定義。

      當前人類社會共同面臨人口老齡化、氣候變暖、全球流行疾病等多重問題。包括中國和美西方國家在內(nèi)的“去風險”應指向這些現(xiàn)實矛盾,并致力于真正解決問題,而非將中國污名化為“風險”。在這些方面,中國的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新政治話語提供了重要語義資源,未來應進一步提升其傳播效力和合作轉化能力,在實踐中凸顯合作共贏、真正“反脫鉤”的中國理念。

      (三)制定有針對性的話語策略,兼顧不同風險感知

      美西方單邊制裁的濫用和“長臂管轄”的猖獗使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zhàn)。雖然美西方希望通過對華“去風險”拉攏和團結反華勢力,但事實上,不同國家面臨的風險各有不同,對風險的理解并不一致,即便是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全球普遍風險也有差異化的感知狀況與應對策略。

      對此,我們可以將由風險感知差異帶來的對華關系差異作為切口,在堅守核心價值和一貫立場的基礎上,深入識別第三世界國家、親西方新興國家、“去風險”聯(lián)盟內(nèi)部的不同認知與訴求。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話語策略,積極開展建設性國際交往,強化風險共識,創(chuàng)新風險應對合作,打造友好國際環(huán)境,實現(xiàn)發(fā)展共贏。

      六、結語

      從“中國威脅論”到“脫鉤”再到“去風險”,美西方的反華話語始終意在遏制中國發(fā)展,產(chǎn)生了持久對華負面效應和深層次社會認知錯位。

      新世紀以來,美西方意識到中國發(fā)展對其全球優(yōu)勢地位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中國外交政策對其附加利益的現(xiàn)實影響,提出了“中國威脅論”;2019年“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打響將這一論調(diào)擴展為對華“脫鉤”話語的現(xiàn)實實踐。至此,美西方對華話語開始轉向“未來中國可能帶來的風險”,西方對華輿論攻勢也從傳統(tǒng)的虛假信息報道26演進為更隱蔽的話語滲透。27

      但對華“脫鉤”使美西方自身發(fā)展面臨更多掣肘,三年疫情和俄烏沖突的爆發(fā)則加劇了挑戰(zhàn)。為重新從對話交往中獲利,“去風險”話語應運而生。西方國家試圖以“去風險,而非脫鉤”和“對華關系多元化”的概念游戲重構對華風險話語,實現(xiàn)擴大遏制空間、占據(jù)道德高地、“以中國為風險”的真實目的?;谌狈ΜF(xiàn)實根據(jù)的“未來可能風險”,其風險話語也超越了安全化的話語實踐和“中國威脅論”的再包裝,而通過攻擊“火力”的集中化(特定經(jīng)貿(mào)和科技軍事情況)實現(xiàn)風險議題的彌散化(一切可歸為國家安全議題的風險),一方面轉移內(nèi)部矛盾焦點、轉嫁發(fā)展責任,另一方面掩蓋其自身國家能力衰退的事實。這可能造成“去風險化”風險話語的全球散逸。

      面對不斷擴張的對華遏制戰(zhàn)略和日益隱蔽的對華風險話語實踐,我們應保持警惕,對“中國風險論”這一新話語內(nèi)核的發(fā)酵作出預判,提防更具迷惑性的新反華話語生效;更應保持冷靜,堅持做好平等發(fā)展內(nèi)核與本土話語構建,以推動成熟自立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本文系清新計算傳播學與智能媒體實驗室研究支持計劃(2023TSLCLAB001)的階段性成果。

      周慶安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慧韜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勇亮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韓昊鵬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Lupton, Deborah, “Risk as moral danger: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risk discourse in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vol. 23, no. 3, 1993, pp. 425-435.

      ②Douglas, Mary, “Risk as a forensic resource,” Daedalus, 1990, pp. 1-16.

      ③Kasperson, R. E. et al.,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isk Analysis, vol. 8, no. 2, 1998, pp.177-187.

      ④[美]彼得·伯格、[美]托馬斯·盧克曼:《現(xiàn)實的社會構建》(汪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15-118頁。

      ⑤劉永濤:《伊拉克 “戰(zhàn)爭動員”: 對美國總統(tǒng)話語的一種分析》,《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5年第6期,第28-34頁。

      ⑥郭小平:《風險社會的媒體傳播研究:社會建構論的視角》,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3年,第259頁。

      ⑦Beck, Ulrich,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p. 135.

      ⑧Chilton, Paul Authony,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46-48.

      ⑨Cap P. P., Proximisation: The Pragmatics of Symbolic Distance Cross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3, p. 36.

      ⑩Hill, H. L., Outsourcing the public library: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2009.

      11Russell, L. D., & Babrow, A. S., “Risk in the making: Narrative, problematic integr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isk,”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 21, no. 3, 2011, pp. 239-260.

      12Gray, Robert C., “Barry Buzan and Lene Hanse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5, 2011, pp. 752-754.

      13Lacy, M., & Prince, D., Securitization and the global politics of cybersecurity. Global Discourse, vol. 8, no. 1, 2018, pp. 100-115.

      14Tanil, Gamze,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fusion perspective: a theory for Europeanization,”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 15, no. 4, 2014, pp. 483-499.

      15鐘思雨:《美國網(wǎng)絡安全化話語機制與制衡研究》,《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8年第3期,第4頁。

      16Rogelja, I., & Tsimonis, K, “Narrating the China threat: Securitising Chinese economic presence in Europe,”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13, no. 1, 2020, pp. 103-133.

      17Gray, Robert C., “Barry Buzan and Lene Hanse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5, 2011, pp. 752-754.

      18葉曉紅:《哥本哈根學派安全化理論述評》,《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6期,第164-172頁。

      19Corry, Olaf, “Securitisation and ‘riskification’: Second-order security and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Millennium, vol. 40, no. 2, 2012, pp. 235-258.

      20Rasmussen, Mikkel Vedby, The risk society at war: terror,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

      21Ewald, F., “Insurance and risk.” in Burchell, G., Gordon, C., & Miller, P.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pp. 197-210.

      22Aradau, C., & Van Munster, R., “Governing terrorism through risk: Taking precautions, (un) knowing the fu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3, no. 1, 2007, pp. 89-115.

      23Hardy, C., & Maguire, S, “Organizing risk: Discourse, power, and“risk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41, no. 1, 2016, pp. 80-108.

      24周慶安、劉勇亮:《風險共擔:一個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發(fā)布的變革視角》,《新聞與寫作》2021年第6期,第77-80頁。

      25李智:《再論國際話語權及其提升路徑》,《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2014年第1期,第199-212頁。

      26周慶安、劉勇亮:《真相武器化:一種公共外交和國際輿論斗爭的新視角》,《對外傳播》2021年第11期,第44-48頁。

      27鈕維敢、賈梁:《當代兩類“中國威脅”論——以印美兩國為例》,《寧夏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第30-39頁。

      責編:吳奇志

      猜你喜歡
      政治傳播國際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政治傳播效果研究
      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傳播主體探析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54:22
      長征時期工農(nóng)紅軍革命政治文化傳播實踐的多維分析
      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5:53
      世界新格局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方略研究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2:13
      新時期長征精神國際傳播要素分析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3:13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中國廣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wǎng)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调兵山市| 留坝县| 定西市| 沽源县| 会东县| 十堰市| 平远县| 兴城市| 浠水县| 图木舒克市| 靖远县| 逊克县| 宁安市| 陆丰市| 无棣县| 仁布县| 那曲县| 泸西县| 澄江县| 曲麻莱县| 安康市| 泌阳县| 怀远县| 尉氏县| 遵义市| 恩平市| 子洲县| 芒康县| 潼南县| 东阿县| 鄯善县| 罗江县| 泗水县| 鄢陵县| 偃师市| 宝鸡市| 铜鼓县| 汉沽区| 罗甸县| 陈巴尔虎旗|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