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
古代皇帝坐擁“后宮佳麗三千人”,令人艷羨。在外界看來,后宮佳麗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妻妾,享盡榮華富貴,居于古代女性的最高層。但實際上,這些妃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困擾。
一入宮門深似海,她們被限制在宮廷中,失去了自由和獨立,成為了漂亮的金絲雀。除此以外,還時常會卷入前朝后宮的政治斗爭之中。
秦漢時期,人們認為死亡并不代表著生命的消失,人的魂魄會在死后繼續(xù)存在,并承擔著某種形式的責任。因此,處理死者事務時應該像對待生者一樣,以示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懷。而在諸多祭祀的環(huán)節(jié)中,“殉葬制度”無疑是最血腥的。古人相信陪葬者可以在陰間繼續(xù)伺候逝者,這是體現(xiàn)忠義和盡孝的方式。
根據(jù)考古資料顯示,活人殉葬最普遍的時間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且全部為年輕女子。
然而,這些活人殉葬的規(guī)模,與秦始皇時期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駕崩,秦二世下令讓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過孩子的妃嬪全部殉葬。
后世考古發(fā)現(xiàn)的秦始皇妃嬪墓葬就有近100座,這些殉葬妃嬪尸骨皆有傷痕,能夠推斷她們生前遭受了非人的對待。殉葬的妃嬪,一般會被賜予白綾或是毒酒等工具自行了斷,如果有人想要反抗,就會被活活勒死。更為殘忍的是,為了保證殉葬嬪妃肉體不腐,她們還被強行灌下水銀。即便是當時地位最高的后妃,都未能逃過殉葬的命運。
漢代以后,殉葬制度慢慢被取消,后宮妃嬪因為地位不同,結(jié)局也各不相同。先帝駕崩,新皇登基。先帝的皇后往往被封為皇太后,妃嬪則不同,如果誕育了新皇,她可能被尊為皇太后或皇太妃;所生皇子封王,她就可以成為王國太妃。另一種情況是,先帝駕崩以后,有子嗣的妃嬪可以被外放出宮,投奔自己的兒子。比如劉邦死后,他的侍妾薄姬,就去了她兒子代王劉恒的封地。薄姬是幸運的,代王劉恒不久便成為了漢朝皇帝,她也就成為了皇太后。
而劉邦的另一位寵妾戚夫人就要慘得多。戚夫人生子,被呂后忌憚,害怕她的兒子會威脅太子之位。劉邦死后,呂后便派人毒死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戚夫人則是被呂后砍斷手足、挖去雙眼,強灌啞藥,熏聾雙耳,被殘害折磨成了沒有人形的“彘”,最終慘死在廁所。
從漢朝到宋朝,都很少再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后妃殉葬。直到元朝建立,殉葬制度在蒙古統(tǒng)治者的推動下再度興起,而明太祖朱元璋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元朝對殉葬的態(tài)度。他的次子朱樉因病而亡后,他就讓朱樉的兩個妃子為其殉葬。朱元璋死后,后宮沒有生子的妃嬪也紛紛被命令殉葬。此后的明朝皇帝,包括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景泰帝朱祁鈺和皇族王爺都紛紛沿用此制度,活人殉葬在明朝初年成為了皇族的一種風潮,直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遺詔下令不許殉葬,后宮妃嬪殉葬制度才被廢除。
后妃殉葬,是對肉體的摧毀,而若是成為了給先帝守陵的妃嬪,則是對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唐代詩人羅隱的“只合當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白居易的“陵園妾,顏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將奈何,一奉寢宮年月多。年月多,時光換,春愁秋思知何限”,都寫出了守陵妃子凄苦的生活。這些妃子在先帝死后被迫離開皇宮,終年生活在陵園,喪失自由,默默承受著歲月的流逝和孤獨。
歷史上著名的才女班婕妤就是守陵妃嬪。她曾經(jīng)集漢成帝萬千寵愛于一身,但遭到趙氏姐妹誣陷,差點被漢成帝問罪。經(jīng)歷了此番劫難,班婕妤選擇一心伺候王太后,不再理會宮中繁雜事務。公元前7年,漢成帝驟然崩逝于未央宮,班婕妤向王太后自請前去為漢成帝守陵。從此,她便與陵墓中的石人石馬作伴,僅僅一年以后,便病逝在了漢成帝的陵墓中。
班婕妤前去守陵算是自愿。然而,更多的守陵妃嬪則是被逼無奈。守陵妃嬪在先皇陵墓關閉的那一刻,就一輩子不能離開陵墓?!逗鬂h書》中記載:“廟日上飯,太官送用物,園令、食監(jiān)典省,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資治通鑒》也提及唐朝時期的制度:“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寢枕,事死如事生?!敝v的就是守陵妃嬪每天需要做的事情。
皇帝雖然去世,守陵妃嬪卻要把皇帝當做還活著一樣伺候,除了要仔細打掃陵墓以外,還要定時為先皇奉上新鮮的飯菜和點心,要給先皇整理被子,早中晚更換祭品,以及經(jīng)常清洗和更換先皇的用品。
除此以外,由于皇陵的祭祀活動非常多,她們還需要配合高僧祭祀。祭祀活動要求嚴苛,決不允許出錯。守陵妃嬪若是不慎出錯,就會被認為是對皇權的大不敬,輕則杖責,重則杖斃。
這些工作雖然繁重,守陵妃嬪依然可以忍受,對她們最為折磨的是給先皇提供娛樂服務——表演舞蹈。為了不驚擾先皇,守陵妃嬪在靈位前跳舞都必須是無聲的。白天進行舞蹈尚且說得過去,但是到了晚上,偌大的陵園中,一切都顯得陰森恐怖,有些膽小的守陵妃嬪不久就被嚇出病來,甚至因此丟掉性命。而為了防止守陵妃嬪逃走,皇陵的周圍都駐扎著軍隊,一旦有侍衛(wèi)發(fā)現(xiàn)守陵妃嬪擅自逃脫,她的家人會因此受到牽連獲罪。
很多守陵妃嬪因為無法忍受孤寂單調(diào)的生活,最終選擇自殺結(jié)束生命。她們的死不過是掉入歷史中的一粒塵埃,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激不起一絲漣漪。
這些女性一生就像是被囚禁在籠中的動物,命運往往與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決策者都息息相關,無論是殉葬、守陵,她們都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即便是班婕妤也同樣如此。深宮里的四方天地,在她們踏入的那一刻,從生到死,就已經(jīng)將她們牢牢困住了。
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遺詔,三夫人以下,皆遣還家?!币源丝梢酝茢?,一些皇帝駕崩后,后宮一些低等級的妃嬪,是可以被放出宮外,與家人團聚的。漢文帝、漢景帝在臨終前,也都留下遺詔允許自己的妃子出宮回家,也允許她們改嫁。
比起殉葬或守陵的制度,這些低等妃嬪在先帝駕崩后可以另尋出路的制度算得上是人性化了,很多妃嬪因此獲得了新生,甚至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比如圣穆皇后。
圣穆皇后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妻子柴氏。她本是后唐莊宗李存勖的妃嬪,李存勖去世后,她被遣返回家。柴氏行至黃河岸邊,恰逢天下大雨,只好暫避旅舍,在避雨的時候,她目睹一個身軀魁梧的男子從門前經(jīng)過,這個男子衣著破爛不能遮體,但整個人卻顯得十分精神。柴氏感到很好奇,就詢問旅舍主人:“此人是誰?”旅舍主人回答說:“這個人是馬步軍使(五代十國基層武將官職)郭雀兒也?!辈袷峡此蚊卜欠?,就想下嫁給他。柴氏的父母不同意:“你是伺候過皇帝的人,歸家后應該要嫁給節(jié)度使,怎么能嫁給這樣的人?”
郭雀兒名郭威,是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親衛(wèi),作戰(zhàn)十分勇猛,但此時的他尚未崛起,對于柴氏家族而言不值一提,柴氏父母自然瞧不上他。柴氏卻說:“這個人氣質(zhì)非凡,必是貴人,將來前途不可限量?!?/p>
柴氏不顧父母反對,將她從宮中帶出的財物一半分給父母,一半留作嫁妝。柴氏父母眼見其心意已決,知道無法改變女兒的想法,也就只得同意。柴氏在旅舍中和郭威成了親。
有了柴氏的支持,郭威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他的目標也不再滿足于溫飽??上У氖?,等到郭威在汴京稱帝建立大周的時候,柴氏已經(jīng)去世了。郭威稱帝后,對柴氏懷念有加,追封柴氏為圣穆皇后,再未冊立過其他妃子為后。雖然他與柴氏并未誕育子嗣,但為了表達對柴氏的糟糠情誼,他把柴氏的侄子立為了繼承人。
柴氏是智慧的,也是幸運的,只是,柴氏的幸運在古時是極小的概率,更多的先帝遺妃,要么被送入別廟為先帝祈福,要么被送入尼姑庵,從此和青燈古佛作伴。
回望歷史,無數(shù)紅顏湮滅其中。李煜的《相見歡》或許早已寫盡了這些后妃們的境遇:“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p>
(編輯 陳致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