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赫
“昭蘇萬物春風(fēng)里,更有筍尖出土忙?!本d綿的春風(fēng)帶著溫暖,吹動楊柳;柔柔的陽光帶著和煦,照耀大地,萬物開始努力生長。一年中屬于春筍的好時光,已經(jīng)悄然來臨。
筍是竹的嫩芽,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一場春雨過后,春筍紛紛拱開泥土,探出嫩黃的腦袋,一天,兩天,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中國人吃筍的歷史非常久遠(yuǎn),詩經(jīng)時代,竹筍便成為了食物,“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就是證明。晉朝戴凱所著的《竹譜》一書,介紹了70多個竹子品種,以及不同竹筍的風(fēng)味。大文豪蘇東坡既是竹筍的忠實粉絲,也是吃筍的專家。當(dāng)年他因烏臺詩案貶放黃州,初到黃州時他一見到竹筍,便寵辱皆忘,脫口而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后來他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后人接著他的話說:“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說起吃法,竹筍與豬肉搭檔堪稱絕佳,在中國自古就被當(dāng)作“菜中珍品”。它味恬淡而清鮮,氣美醇而蘊藉,清脆鮮嫩。清初文學(xué)家李漁的《閑情偶寄》飲饌部中,有一篇專門描寫竹筍的章節(jié),介紹了筍的美味以及最佳的做法:“素宜白水,葷用肥豬。”就是說,筍要是素吃,最佳的做法是白水煮筍;若要配肉,肥豬肉最佳。
“嘗鮮無不道春筍”,立春后采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zhì)鮮嫩、美味爽口而被譽為“菜王”。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吃一口春筍炒肉,那鮮嫩清香會讓人覺得整個春天的氣息都在口中久久蕩漾,讓人不禁輕吟:“春筍如嫣滋味長,不負(fù)一年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