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
近期我持有的華晨中國公司大額中期分紅,我的香港證券賬戶未征收股息紅利稅,而港股通賬戶卻征收了20%的股息紅利稅,平白多損失20%的收益確實讓人有些肉疼。
那么這20%的股息紅利稅是誰征收的?如何在港股通和港股賬戶之間進行套利?
由于港股通股息紅利稅高達20%-28%,對于部分偏好高股息類股票的投資者而言確實是件很肉疼的事情。
那么港股通股息紅利稅是中國香港地區(qū)還是中國內地的有關部門征收?未來是否有望降低?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疑問。
我查閱了《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證監(jiān)會關于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lián)互通機制試點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的 財稅[2014]81號文。
根據該文件內容,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股息紅利稅主要是由中國結算公司負責并代扣的。文件中還提到個人投資在國外已繳納預提稅的,可以向中國結算的主管稅務機關申請稅收抵免。
而經查詢,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結算”“CSDC”),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組建,為證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記、存管與結算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
因此可以推斷出港股通賬戶繳納的股息紅利稅和內地印花稅一樣,都是由國家稅務總局征收的。
那么未來這部分稅收是否有望降低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因為同樣在上述財稅[2014]81號文中提到,對于內地企業(yè)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投資香港上市股票的,連續(xù)持有H股滿12個月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依法免征企業(yè)所得稅。
那么問題來了,稅務局對于企業(yè)投資者都可以有免稅待遇,為何對于個人投資者沒有免稅待遇?
我查閱相關資料后認為主要是因為技術原因導致,目前的滬港通機制涉及中國結算和香港中央結算兩個代理商,個人投資者的買賣都是匯入其中操作的,可能無法追蹤個人投資者持股時間長短;而企業(yè)賬戶相對容易追蹤持倉時間,可以實施稅收減免。
此外,對于港股中紅籌類公司預提的10%分紅企業(yè)所得稅,港股通賬戶再扣除20%所得稅也涉嫌重復征稅。財稅[2014]81號文中提到個人投資在國外已繳納預提稅的,可以向中國結算的主管稅務機關申請稅收抵免。
但是目前在實際操作中,港股通投資者并沒有被認定為財稅[2014]81號文中的“個人投資者”。
紅籌股中海油2022年發(fā)布的一個公告中稱,其派發(fā)股息時會對港股通投資者代扣代繳10%的企業(yè)所得稅,理由是港股通投資者都是通過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登記在其股東名冊上的。
同時中海油聲稱沒法區(qū)分哪些是港股通投資者,哪些是香港及外資投資者,因此股息按照內地和香港的稅收協(xié)定,對法人投資者(即香港中央結算)代扣10%的企業(yè)所得稅??鄢?0%后,剩余90%股息由香港中央結算轉付給中國結算,中國結算再對港股通個人投資者代扣代繳20%的股息個人所得稅。
2022年有網名為“Tieer”的個人投資者已經分別向國稅總局、中國結算公司投訴港股通重復扣稅的問題。
據網友“Tieer”在社交平臺講述,中國結算公司回復稱已和國稅總局召開會議討論了這個重復扣稅的問題,有一些法律和政策問題需要突破,會議暫沒有形成確定的方案,但后續(xù)會繼續(xù)討論。
在前不久的8月29日,香港特區(qū)政府宣布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以全面分析影響股票市場流動性的因素,并向行政長官提交改善建議。
而我認為港股通賬戶股息紅利稅在實操中稅額過高,且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也是導致港股估值一直偏低和流動性差的原因之一,對于一些A+H兩地上市的企業(yè)尤為明顯。因此我也呼吁借此機會,香港和內地相關部門通過內部協(xié)同,能夠有效降低港股通股東的股息紅利稅負,根據持有期對股息紅利稅實施差異化征稅。
由于港股通賬戶要繳納20%-28%的股息紅利稅,而當前很多港股中的藍籌股股息率達到8%以上的不在少數。因此當我們持有的公司進行大額分紅時,是否可以合理避稅或是存在套利空間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下就回顧一下我在8月11日買入2%的華晨中國股息稅套利案例。
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信息,華晨中國是華晨寶馬的中資合作方,該公司的核心投資邏輯就是高額分紅預期。
華晨中國最近一次分紅是7月5日宣布的0.96港元/股的特別股息,除息日為8月11日。以除息前一日8月10日開盤價3.78元為參考,股息率高達25%左右。
理論上8月11日早晨一開盤的基準價就是從8月10日收盤價里扣除0.96港元分紅之后的價格。由于內地大部分投資者都是用港股通買入,所以0.96港元分紅需要扣除20%的紅利稅0.192港元,也就是說8月11日一開盤投資者就會損失0.192港元。而8月10日全天股價在3.75-3.81港元波動,相當于損失股價的5%左右,想想還是有點肉疼。
那么是否有方式能夠避開這20%的紅利稅損失呢?
方式有兩種,先說第一種,就是在8月10日收盤前賣出,然后在8月11日開盤時集合競價買入。從前復權的角度看,8月11日開盤基準價應該是2.8港元(8月10日收盤價3.76港元減去每股分紅0.96港元)。當日股價需要在2.8港元的基礎上上漲0.192港元,達到2.992港元才能把紅利稅的損失彌補回來,而實際開盤價為2.93元,損失約合股價的2.2%。
而如果提前一天賣出,開盤競價買入的話,就可以多賺2.2%左右,考慮到港股通一進一出手續(xù)費0.5%-0.6%,所賺就只有1個多點了。如果開盤價再高1%的話,套利就失敗了。
原因在于,套利,套利,套的人多了,也就無利可套了。加之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量化套利模型存在,對于一些明顯有利可套的機會,散戶的交易軟件網速和人的反應根本無法跟上機器人。
港股通賬戶股息紅利稅在實操中稅額過高,且存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這也是導致港股估值一直偏低和流動性差的原因之一。
這點從8月11日前幾天的股價持續(xù)下跌和成交量逐漸增大的趨勢就可以看的出來,大部分套利或者短線炒作的投資人就是沖著高額分紅的預期買入的,隨著除息日的臨近,都在賣出了結,抑或賣出避稅,除息最后一日8月10日的成交量也達到最高。
而我并沒有選擇賣出避稅,而是在8月10日也就是除息前一天選擇了買入華晨中國,價格3.79港元。
背后的邏輯是,看好華晨寶馬的優(yōu)質資產和盈利能力,以及其未來1-2年內的高分紅預期,而不是僅限于本次分紅。
而由于部分投資者為了避稅,在除息日前幾天不斷賣出,造成華晨股價持續(xù)下跌,所以我決定提前用分紅再買入,當一回這些套利拋盤的接盤俠,目前看這筆交易的收益還不錯。
當然以上方式還是有濃重的博弈色彩在里面,存在套利失敗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無風險的股息稅套利方式,就是在除息前一日賣出港股通賬戶下的華晨中國,同時用港股賬戶買入同等數量的華晨中國,搬磚來套利股息稅。
因為華晨中國主要業(yè)務在國內,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由于該公司已預提10%的企業(yè)分紅所得稅,所以港股通股東需要繳納20%股息稅,港股賬戶免收股息稅。
通過港股通和港股搬磚套利,可以套利0.192元/股,約合8月10日收盤價的5.11%。這部分是股息稅的套利,可以視為無風險的套利,而第一種方式包含一定的市場博弈。
此外,對于一些有長期高額分紅預期的公司而言,有港股賬戶的朋友可以優(yōu)先選擇用港股賬戶買入該股,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