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毛姆《面紗》中的精神探索

      2023-09-28 12:46:31李鳴宇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蕪湖241000
      名作欣賞 2023年12期
      關(guān)鍵詞:欲求沃爾特面紗

      ⊙李鳴宇[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作為一位“可說是個有‘原傷’的人”①,薩默塞特·毛姆終其一生都走在精神探索的路上,無論是破碎的原生家庭還是后來失敗的婚姻,無論是學校對他的傷害還是社會道德對他的指責,一切可供依靠或信仰的思想實體都辜負了他,甚至束縛了他的自由,毛姆必須將生活的大廈建立在屬于自己的哲學之上,才能完成他叔本華式的悲劇人生?!睹婕啞分v述了女主人公吉蒂的一場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年輕漂亮的吉蒂迫于家庭壓力選擇與細菌學家沃爾特結(jié)婚,并隨丈夫來到中國香港居住,在此期間她與當?shù)夭颊局聿槔怼ぬ粕登?。事情敗露后,曾深愛著她的沃爾特帶她去往霍亂肆虐的湄潭府工作,進行一場帶有自殺性質(zhì)的報復。從結(jié)果來說,這次復雜的歷險讓吉蒂真正成長起來,完成了對自身內(nèi)心追求與人生意義的精神探索。在常見的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東西方視角的解讀之外,如果我們從哲學視角去觀照這部作品,還可以看到毛姆對自己所進行的精神探索之路做了總結(jié)。它呈現(xiàn)為毛姆自己所尋求到的一種答案:即便獲得了一定的啟迪,也不完全皈依任何先在的思想體系,而是在排除規(guī)則的束縛后尋求一種真正的自由狀態(tài)。

      一、吉蒂:中間道路的探索

      對故事開始時的吉蒂而言,人生的意義似乎僅在維持一種平庸乏味的生活,在享受粗淺的娛樂與社交中度過日子即可。但完全內(nèi)無一物的生活不可能支撐著人一直走下去,就如毛姆本人所言:

      人的自我主義使他不愿接受無意義的生活,當他很不幸地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能信奉一種可以為之獻身的、自在而且至高無上的力量時,他便在那些跟他切身利益有關(guān)的價值之外又設(shè)立了一些特殊的價值,目的就是要使生活具有意義。②

      雖然吉蒂尋找人生意義的意識覺醒得晚了些,但終歸還是在經(jīng)歷痛苦后踏上了毛姆所預設(shè)的人生道路。在形成自己確定的思想體系前,這種意義的找尋總是指向一些現(xiàn)存的、展現(xiàn)出深沉說服力與影響力的思想實體,即毛姆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力量”。在整部《面紗》中,對吉蒂的人生價值表現(xiàn)出過提示或指導作用的思想實體大致有如下幾種:社會法則,主要內(nèi)容是西方文明社會規(guī)定的,包括物質(zhì)的富足、社會地位的崇高,以及要求社會成員以家庭為單位來遵守的公序良俗等;自然欲求,主要為吉蒂在與唐森偷情中表現(xiàn)出的肉體欲望,吉蒂認為它是愛情與人生意義的主要構(gòu)成因素;崇高責任,體現(xiàn)為吉蒂被沃爾特救死扶傷的崇高職責所打動;虔誠信仰,即湄潭府教堂內(nèi)的法國修女在災(zāi)難面前展現(xiàn)出的,超越于個人處境之上的奉獻與博愛,憑借其中的安寧與堅忍打動了吉蒂;道家文化,主要為韋丁頓所陳述的“萬物生靈都要走的永恒之路”③。

      (一)社會法則

      在同沃爾特相處的枯燥婚姻生活中,吉蒂意識到“母親犯的錯要遠大于她”,這個“控制欲極強、刻薄無情、野心勃勃又吝嗇愚蠢的女人”,想方設(shè)法地逼迫丈夫與女兒們走自己劃定的人生道路,讓他們利用社交與婚姻獲取社會地位及財富,而如果對方?jīng)]有忠實地執(zhí)行她所灌輸?shù)睦砟睿銜眠^盛的尊嚴與驕傲將其淹沒。就是在這種壓力下,27歲的吉蒂選擇了與她并不喜歡的沃爾特結(jié)婚。雖然自己的思想與母親并非完全合拍,但后者對她的影響仍然是昭然若揭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對社會地位的追求貫徹了她的生活理念,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社會地位是由丈夫的志業(yè)所決定的,這讓她很難受”。自己的家庭在別人眼中是何等地位,社交圈中是否有值得邀請做客的人,注意到唐森太太的優(yōu)越感并懷疑自己在她眼中是否顯得庸俗——這些考慮成了她衡量生活品質(zhì)與人的價值的主要指標。

      吉蒂這時完全遵循著母親為她提供的社會法則之路前進,這條道路也成了她衡量萬物的尺度,對她而言,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維持生活本身,即便它本身空洞無物,但社會地位與財富帶來的平庸享樂也足以讓人放下思想的累贅,投入單純的生活當中。當然這種空洞是很容易被打破的,愛情的缺失使得婚姻生活變成了吉蒂難忍的折磨,而婚姻正是母親所灌輸?shù)纳鐣▌t這一套思想體系的集中象征物。隨著婚姻的變質(zhì),吉蒂察覺到婚姻并不能憑借其在社會法則中發(fā)揮的效力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于是這一思想實體在吉蒂心中也就失去信任。無論是因為缺乏愛情滋潤而投入唐森的懷抱,還是后來在湄潭府領(lǐng)悟到的更深刻的人生價值,社會法則在其中的影響力都趨于削弱了。

      (二)自然欲求

      在吉蒂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失望后,自然欲求構(gòu)成了她心目中愛情的主要成分,這一半是因為沃爾特的無趣,一半是因為自然欲求的滿足已經(jīng)是唐森能給予她的全部東西了。

      吉蒂不喜歡沃爾特的閱讀、學術(shù)研究和去威尼斯參觀畫展,覺得它們死板無趣沒有意義,寧愿“跳舞、打網(wǎng)球、去劇院”,而唐森恰好很擅長這些,他是優(yōu)秀的運動健將,高爾夫與網(wǎng)球打得不錯,也是吉蒂“見過的最出色的舞者”,至于每次茶會、宴會、舞會,他更是打扮精致得體,不落人后。吉蒂否定了沃爾特的精神修養(yǎng),轉(zhuǎn)而從唐森的肉體外表和運動能力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描述她對唐森的喜愛時,吉蒂談?wù)摰氖撬摹吧畛?、圓潤的嗓音……友好閃亮的藍色眸子”“穿著優(yōu)雅、得體……瀟灑精干”“健康的膚色,豐滿紅潤的嘴唇,烏黑的短發(fā)梳得光亮柔順”以及“她所見過的最好的身材”,一系列外表的迷人之處構(gòu)成了唐森的魅力,他可謂理性至上、冷靜克制的沃爾特的反面,憑借荷爾蒙的生理作用吸引吉蒂,而吉蒂感受他的愛的方式也是通過兩者間空洞的甜言蜜語與充滿激情的性愛。

      在自然欲求的控制下,吉蒂自顧自地編織了情人的完滿形象,從而讓對愛情的向往控制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她對沃爾特說:“你完全想象不到我和查理是如何不顧一切地相愛著。為了這份無比珍貴的愛情,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做出任何犧牲?!彼踔琳J為只有同唐森在一起才會獲得幸福,以至于沃爾特提出讓唐森離婚娶她時吉蒂心中還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之后這種以自然欲求為基礎(chǔ)的愛情的退場,就隨著吉蒂認清唐森的真面目而到來了。在同唐森的爭吵中吉蒂認識到:“對我來說,我們的愛情就是一切,但是在你看來,這份愛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欲求能夠換來的只有欲求本身,而非愛情的全部。如同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提到的:“愛情最討厭人們不受他們自己的關(guān)系的約束,而是受其他關(guān)系的約束。愛情在以另一種名義安排和維持的親昵關(guān)系中只起微弱作用,婚姻的情況便是如此。性交和財產(chǎn)在婚姻當中當然和魅力與美麗同等重要,或者比它們更重要。不管男人可能會怎么說,他們結(jié)婚都不是為了自己。他們也是或者更是為了他們的后代與家庭而結(jié)婚的。”④

      看到唐森顧及自己的前途名聲與家庭而不愿真正接受她時,吉蒂明白了在她所面對的場合中,自然欲求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一種分離性,兩者并不能互相指導對方,于是欲望之愛在她心中的地位也開始沒落。之后在湄潭府,肉體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成了死亡而非欲望,關(guān)于愛的反思被暫時擱置,吉蒂也在目睹他人的奉獻之后愈加體會到了唐森的齷齪卑劣。

      然而小說結(jié)尾處吉蒂在沃爾特死后返回中國香港,在一次與唐森的相處中依然禁不住誘惑委身于他。事后吉蒂咒罵著自己“體內(nèi)的動物性,那像邪惡的魔鬼一樣可怕和黑暗的動物性”。最終吉蒂處在了一種理性追求與肉體欲望的混合態(tài)當中,她并未走上脫離世俗的高潔道路,但自然欲求及其所代表的愛情在她心中已不再具有統(tǒng)治地位,她沒有摘除自然欲求,而是接受了自然欲求與生活分離的真相。

      (三)虔誠信仰

      湄潭府修道院中的修女們拋卻故鄉(xiāng)與家人,在異國土地上最危險的地段里踐行人道主義的精神,這種大義凜然的奉獻令吉蒂動容。目睹了這一切,她也想力所能及地幫助她們,不再愿意游手好閑地度過沒有價值的生活。于是她開始了在修道院中照顧當?shù)睾⒆拥墓ぷ?,這份工作讓她覺得“自己在成長、成熟起來……對于其他人生活及其世界觀的了解,開闊了她的心胸,喚醒了她的想象力。她覺得自己的精神得以重新煥發(fā),身體也強壯了許多”。

      可以說在受到修女們虔誠信仰的感召后,吉蒂找到了生活的意義,特別是其中的修道院長,憑借自己圣人般的平和靜穆,給予吉蒂心靈上的指引。但同時,吉蒂又始終覺得“在我和她們之間,總像是隔著一堵墻”,修女們“共享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使她們的生活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它不是信仰,是某種更加深刻,更有意義的東西”。這意味著吉蒂雖然贊同謙卑與忘我的無私奉獻,卻并未認同“信仰”本身,這使她與修女們有所隔閡。

      事實上,在沃爾特死后,吉蒂一度懷疑起了奉獻的意義:“如果死亡真的就是萬物的終結(jié),她們這么做會意味著什么呢?她們?yōu)榱艘粋€虛無縹緲的目標便放棄了一切。她們被欺騙了。她們是上當受騙者。”在內(nèi)心之中,吉蒂對信仰延續(xù)人類個體存在的作用表示懷疑,她不認為在具體的生命終結(jié)后有一種絕對的精神可以將存在意義保留下去。早在之前在參拜一座寺廟時吉蒂便看到了這種可能性:“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僧人便會離開這片清涼怡人的林地,而這些廟宇由于無人打理,最終也會衰敗、坍塌,任憑風吹雨打,雜草叢生……這里將不再有神靈駐留,取而代之的是孤魂野鬼。”作為非信仰者,吉蒂明白信仰的最終追求必須通過寄托到個體的理想層面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一旦作為寄托者的具體的信眾迎來自己的死亡,他身上所承載的意義便也隨之消散,不復存在。

      在沃爾特死后,這種虛無感加劇了,她甚至懷疑起修女們心中是否還留有一絲人性的弱點,但見到修女們還是保持著無懈可擊的高尚,吉蒂感到痛苦,她在想象中質(zhì)問修道院長:“難道你就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我個人的同情?”吉蒂想要的并不是救贖,而是修女們所生發(fā)出的堅忍與高潔,最終她還是拒絕了這一道路,回到生活本身中去尋找安寧與平和之路。

      (四)崇高責任

      在沃爾特告訴吉蒂自己要去霍亂肆虐的湄潭府工作時,吉蒂的第一反應(yīng)是:“這簡直是自殺,是完完全全的自殺。太可怕了!……他竟然因為她要去葬送自己的生命?!痹谧畛醯呐袛嘀校裏o法想象有任何人會因為奉獻精神與責任感而將自己置身險境,任何破壞自己生活安穩(wěn)狀態(tài)的行為都具有自殺的性質(zhì)。直到在湄潭府聽到周遭人對丈夫極高的評價時,吉蒂對他的印象才有所改觀,逐漸明白他所做的一切具有崇高的人道主義意義。吉蒂從未真正愛上沃爾特,但她漸漸地對丈夫還是有了一股尊敬之情,通過這股尊敬她也才意識到,從前自己眼中對方呆板無趣的行為,其實背后隱藏著更深刻的意義。她的視野終于從具體的家庭生活桎梏中擺脫出來,面向整個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類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在吉蒂的精神探索過程中,小我在社會性的大我面前的收斂,是她擺脫肉欲與私人情感束縛的途徑。相比之下,唐森覺得沃爾特去往瘟疫之地的行為,只是想要獲得勛爵獎賞的一場賭博,這種狹隘的心胸使得吉蒂愈發(fā)認識到他的齷齪與卑劣。

      沃爾特死后,吉蒂遲遲沒有回中國香港,而是留在修道院繼續(xù)做一點工作,當修道院長勸說她出發(fā)時,她心里“知道自己沒有這么崇高的品德。她想留在這里,無非是因為她沒有別的地方可去”?!皼]有別的地方可去”并不萌生于對無所依靠的生活的恐懼,而是來自一種拒絕回到過去膚淺的、沒有意義的生活的念頭,所以她才會說出:“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在這兒還有些用處。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開心?!?/p>

      “用處”即意味著人生的價值,她體會到自己做的事需要被賦予一種意義,而崇高的責任就是沃爾特帶給她的一種答案。此外,吉蒂還是認為自己沒有如此崇高的品德,這是因為事實證明沃爾特也并非是抱著崇高的責任感來到湄潭府的,甚至他客觀上的救死扶傷行為也僅僅是一層用來遮擋自己內(nèi)心極端情感的面紗。他疑似拿自己做實驗,抱著近乎自殺的念頭死去,死前最后一句話“死的卻是狗”完全展露出了對自己的怨恨。在這句話中,沃爾特摘下了自己的面紗,從社會性的大我又重新回到被感性與欲望支配的動物性小我。于是吉蒂最終也無法受到這種偽裝的感召走上奉獻之路。就像最后修道院長所說:“最重要的是對你的職責有一份熱愛,當愛與職責合為一體時,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澤于心?!蔽譅柼厥翘崾炯偕頌槿说穆氊熕诘木景澹彩歉艚^了吉蒂的愛的隔離板,這使得這兩者在她身上處于一種分裂狀態(tài)。吉蒂領(lǐng)教了崇高責任所帶來的內(nèi)心平和與對動物性自我的收束,但最終還是同這條路分道揚鑣。

      (五)道家文化

      作為在書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人物,湄潭府的地方助理韋丁頓不但是小說敘事的潤滑劑,還充當著吉蒂思想轉(zhuǎn)變的潤滑劑。這位試圖用東方智慧武裝自己的西方人典范,保持著一種消極的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無時無刻不用諧趣化解死亡的凝重氣氛。當吉蒂詢問他修女們能保持自己獨特狀態(tài)的秘密是什么時,韋丁頓道出了自己哲學的終極理念:“道”的存在。

      “道”就是路和走在路上的人。這是一條萬物生靈都有要走的永恒之路,但并非被誰所創(chuàng)造,因為它本身就是萬物。道是萬物,也是虛空。萬物循道而生,依道而行,最終萬物復歸于道。道為方,卻無棱角;道為聲,卻無由聽到;道為象,卻無形無狀。道是一張巨大的網(wǎng),它的網(wǎng)眼像海一樣廣闊,可什么東西也休想疏漏過去。道是為萬物提供庇護的圣所。道無處可尋,可無須望向窗外,你都可以見著。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道都教會了世界萬物去自行其道。

      韋丁頓對道家文化思想的認識體現(xiàn)出西方人借助東方哲學來解答自己哲學中終極問題的嘗試,即借由道家式的追求達到對絕對理念的探索,但最終又認為“道”的終點歸于理性所不能停留的范疇內(nèi),是“萬道歸一,皆歸于虛無”。雖然韋丁頓與他的中國情人向吉蒂展示了東方智慧的神秘與優(yōu)雅,以超脫俗世的氣質(zhì)否定了西方現(xiàn)代理想的沉淪,但吉蒂最終沒有選擇韋丁頓的“道”作為人生的答案,因為在考驗過修女之后,吉蒂意識到虛無并不能削減她們的崇高精神,她認識到人所要達到的狀態(tài)并非“韋丁頓所說的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那條路,而是修道院里的那些可愛的修女們所躬行的一條通向平和與安寧的路”。

      可以說,吉蒂并未嚴格遵循任何一條已確定的道路前進,面對信仰、自然欲求、社會道德、道家文化等思想體系,她曾向每一者尋求能夠解答一切問題的通用答案,但最終均只取其形式與手段,而未表現(xiàn)出完全的皈依。吉蒂所遇到的這些例子都告訴她,感性的終點在于世俗生活中無價值的沉淪;而所有理性的終點在于“道”的社會性實現(xiàn),在這條路上雖然大我的崇高得到昭顯,但具體的生活將歸于悲劇與虛無。吉蒂的行動則彰顯了她精神探索的最終指向:真正的人生價值要避開所有思想實體,在兩者的中間道路上實現(xiàn)。

      二、面紗:思想體系的遮蔽

      毛姆本人在學習期間,曾在叔本華哲學、費希特哲學、易卜生戲劇等多種思想體系中尋找人生的價值標準,他從各種學說中收獲啟迪,卻又發(fā)現(xiàn)這些啟迪不能給他提供一勞永逸的解答,“不存在適合于每個人的普遍真理,而只有符合個人氣質(zhì)的真理”⑤。更甚者,每種思想體系不但不能成為萬能鑰匙般的答案,甚至還會變得礙手礙腳。就他本人的經(jīng)歷而言,信仰給予他無法實現(xiàn)的許諾與價值觀的茫然,社會道德束縛了毛姆的同性戀愛傾向,失敗的婚姻禁錮了他的自由,毛姆所遇到的一切思想體系都對他本應(yīng)擁有的自由起著妨礙的作用。

      小說中的吉蒂面臨的問題,正是作家之苦惱的縮影,例如在上述思想體系中屬于感性類別的兩者:自然欲求與社會法則,吉蒂本以為它們的實質(zhì)是同一的,都通過在兩個體系中處于對位位置的愛情與婚姻提供了一套生活的基本范本,這種范本可以不加理性思考,憑感性思維就可以指導生活,但事實上在與唐森的爭吵中,她發(fā)現(xiàn)兩者充滿相互的沖突與妨害。自然欲求與生活的分離,歸根結(jié)底是來自社會法則的不合理性,亦即它永遠不可能合理的事實。觀照吉蒂的行為我們會發(fā)現(xiàn),缺少愛情的婚姻關(guān)系是對天性與情感的戕害,反過來看,情感天性也妨礙了她去體會社會責任及人生價值。如同薩特所說,一種固定的價值標準從兩方面來看都會是損害人的選擇的,“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點你應(yīng)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的天降標志”⑥。一種選擇它可能在自然欲求領(lǐng)域是合理的,但會在社會道德領(lǐng)域內(nèi)抹消吉蒂尋找人生意義的努力。如果做了另一種選擇,也僅僅是反之亦反而已。

      事實上,若將其別的行為置于其他思想實體的范疇內(nèi)進行考量,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類似的例子。例如在最后確認修道院長堅定的信仰時,吉蒂也為自己確認了一個問題:“我想,當一個人念及自己最親近的人時,恐怕很難不捫心自問,讓自己遠離他們,永遠地天各一方,這樣做,對嗎?”對此,修女的回答是自己確實傷害了母親的心,她希望自己可以滿足母親的心愿,但是不行,唯有踐行著奉獻與信仰的虔誠生活使她不后悔,母女兩人只有到天國再見。吉蒂顯然選擇了另一條路:小說的最后吉蒂回到家中,此時母親已經(jīng)過世,孤苦的父親放下了重擔。吉蒂深感一家人一直忽略了父親的意愿,于是為補償父親這么多年在藐視與重壓下受到的冷落與傷害,她選擇陪伴父親去巴哈馬群島就任。

      吉蒂意識到即便是如圣人般的修女,對崇高的道路的追求也伴隨了對家庭的忽略,即便踐行的是高尚的行為,可能也會傷害到親近的人,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即便沒有踏上全身心信仰的崇高道路,人也可以在自己選擇的瑣屑生活中實現(xiàn)道德的自我完善。但如果僅從單一的思想體系視角出發(fā)去看,關(guān)于選擇的答案就是唯一且固定的,任何其他選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貼上錯誤的標簽。各種思想體系不但互相起著妨礙作用,也同時都總體地妨礙著主體的選擇。

      所有從固有的思想體系中沿用下來的方式都是一種“面紗”,在其背后的絕對理念遺失的現(xiàn)代,它們的表現(xiàn)形式即規(guī)范與手段,都變成了束縛人生的枷鎖,遮蔽了人選擇的自由,也就掩飾了生活的真相與本來面貌。在書中角色的認知中,“面紗”是他們的社會身份,在哲學意義上,面紗則是對存在的遮蔽。吉蒂所欲尋求的五種思想實體在幫助她的同時,諸種規(guī)定性卻使她離選擇的自由越來越遠,她在其中認識到的只能是自己在思想體系中的某種位置、某種屬性,而不是自身的存在本身。

      海德格爾認為,一般認為的真理是事實與敘述基于正確性的相符合,然而“希臘關(guān)于真理的詞(無蔽)意味著與‘正確性’完全不同的某種東西……它指的是存在者本身”⑦,即一種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唯有認識這種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人才能接近生活的真相。

      吉蒂精神探索之旅的成果便是一種關(guān)于人的狀態(tài)的發(fā)現(xiàn),當她最后談及自己的女兒,說出“希望她無所畏懼,真誠坦蕩。我想讓她成為一個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強,忠實于自己的女孩兒,我想讓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過得比我幸福”時,也就意味著在她的認識中自己本真的人生狀態(tài)也就是如此,她不可能擺脫已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對自己的束縛,但尚未出世的孩子還可以杜絕一切可被依附的體系,以無所羈絆、無所遮蔽的姿態(tài)面對世界。在這種意義上,吉蒂所選擇的中間道路便是回歸本真狀態(tài)的去蔽之旅,擺脫了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束縛與那業(yè)已失落的終極追求,人便在實在的生活中擁有了自由選擇的力量與空間。這種自由性不依賴任何前在的標準,在精神與自我選擇上均得到體現(xiàn),并以此確立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精神探索的歸途

      在20世紀初西方理性主義傳統(tǒng)衰落的大潮中,無數(shù)種性思想紛爭不休,人們無法在這種矛盾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問題的解答,也不再有一種思想實體提供舊日信仰般明晰的作用,在絕對理念的諸化身均隕落之時,人類的生存境況是否指向一個確定的最終意義,也成為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毛姆,這位“滿足于用自然主義的觀點審視人生,用自然主義的方法表現(xiàn)人生”⑧的作家,逆反了愛德華時代小說承擔社會教化功能的潮流,試圖將人生看作與環(huán)境進行的客觀交互過程。這種近乎冷漠的視角實質(zhì)上是對前在意義的排除,也順便拒絕了故事意義的最終導出,在兩者之間,就形成了不做規(guī)定的空白領(lǐng)域,可供毛姆進行追求自由的精神探索。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菲利普·霍爾登曾援引了張隆溪的《道與邏各斯》《他者的神話》等書,闡述《面紗》中的這片土地具有空白區(qū)域的性質(zhì),憑借其非能指功能“破壞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本身以及支撐它的歷史結(jié)構(gòu)”⑨,并“拒絕意義本身”⑩。東方不僅僅如有些學者所言,站在西方現(xiàn)代化的對立面,具有成為已失落的田園牧歌式烏托邦的潛力?,更憑借其空白區(qū)域的性質(zhì)成為排斥意義的絕佳場所。在湄潭府所發(fā)生的一切都變成了與西方文明社會無關(guān)的秘密,兩者的力量沒有任何交錯的關(guān)聯(lián)域,吉蒂甚至沒有像《黑暗的心》中的馬洛一樣傳達庫爾茨的名字,帶著文明符號并未失落的謊言回到社會,而是將無論文明還是蠻荒帶給她的啟迪一并懸置,令空白區(qū)域保留空白的特質(zhì),希望在這種懸置中露出一條被遮蔽已久的道路。這條道路并非通向有意義的終點,但可供她在行走時處于一種平和安寧的狀態(tài),以供對抗叔本華的人生——那條痛苦的環(huán)形跑道。

      毛姆為吉蒂安排的結(jié)局不同于《人生的枷鎖》中的菲利普所面對的未來,后者放棄自己的種種愿景,與麗莎結(jié)婚。這結(jié)局看似溫馨,但考慮到“毛姆在他的小說世界中,描繪出如此眾多的婚姻愛情的不幸,表現(xiàn)出他對婚姻愛情的徹底失望,并時時透露出深深的不安感、恐慌感和孤獨感”?,菲利普實質(zhì)上如毛姆本人一般,走向的是束縛與枷鎖,其生活將陷入虛無,繼續(xù)體會著叔本華式的不幸人生。但吉蒂的選擇與菲利普不同,一來她并未放棄欲求、感情、生活愿景等不符合大的思想實體要求的個人化因素,二來她最終做出陪伴父親的選擇,依據(jù)的并非道德觀念或社會責任的考量,完全是憑自己的意志進行思考的結(jié)果。在對父親的情感補償中,她令自己成長過后的為人得到確證,一個自由選擇、忠實于自己而不再依賴外物給予自己價值的女性形象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吉蒂此時在尋找的是一種“道路”而非地點,不是萬事萬物共通的終點,而是能夠容納一切的寬廣道路,以及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的自我的本真存在狀態(tài)。于是當意義被懸置,剩下的只有行為本身,生活的答案便指向一種拒絕仰仗前在標準的思想,一種生活中行為的自由。通過這種不依賴已有標準的選擇,吉蒂造就了自己,踐行了類似存在主義者所謂的“自由”,并對自己的行動承擔了責任。自由作為毛姆精神探索的答案,其含義在于擺脫先在的標準與絕對存在的束縛,而自由能導向的最終目的地,便是一個靠自己的選擇確立起來的本真的自我存在。

      毛姆拋棄了神秘主義,但深受斯賓諾莎影響的他沒有完全推翻理性的大廈,所以從拒絕前在標準與普遍定論這一點上來說,與其思想最接近的是后來以薩特等人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或許我們可以說,在未來,存在主義為他的人生疑問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答。只是作為一名深受叔本華思想影響的作家,毛姆所理解的自由尚不同于存在主義,他相信在現(xiàn)實的緊密聯(lián)系下,意志的自由是虛幻的,他更多地認為“只有藝術(shù)家這樣與眾不同的人,才能在藝術(shù)的天地里怡然自得,從人生的束縛下解脫自己”???梢哉f,藝術(shù)是毛姆擺脫現(xiàn)實困境的一種手段,而藝術(shù)的自由就來自其無羈性,如同易卜生可以無視社會道德的批評聲音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毛姆也希望借由寫作逃離現(xiàn)實因素的束縛,享受短暫的自由。

      ①〔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傳》,梅影、舒云、曉靜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

      ②⑤? 〔英〕薩默塞特·毛姆:《毛姆讀書隨筆》,劉文榮譯,鄭克魯主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第60頁,第43頁,第24頁。

      ③〔英〕薩默塞特·毛姆:《面紗》,王晉華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本文有關(guān)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7頁。

      ⑥ 〔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熙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頁。

      ⑦ 〔德〕馬丁·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zhì):柏拉圖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講疏》,趙衛(wèi)國譯,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頁。

      ⑧ 侯維瑞、李維屏:《英國小說史》,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頁。

      ⑨⑩ Holden,Philip.An Area of Whiteness:The Empty Sign of The Painted Veil.ESC:English Studies in Canada,20(1),1994:p61-77.

      ? 王麗亞:《論毛姆〈彩色面紗〉中的中國想象》,《外國文學》2011年第4期,第47—53頁。

      ? 楊銳:《從毛姆小說中的婚姻愛情景觀看毛姆的精神探求》,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碩士學位論文。

      猜你喜歡
      欲求沃爾特面紗
      揭開剪紙題的神秘面紗
      朱姆沃爾特:武庫艦殘影
      揭開人臉識別的神秘面紗
      學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06
      清華與古厚
      揭開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紗
      金橋(2018年8期)2018-09-28 02:29:42
      超級戰(zhàn)艦“朱姆沃爾特號”
      清華與古厚
      變化的時代與表達的欲求——從阿來《空山》中的文體試驗論起
      阿來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2:57:53
      “飲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冥王星的面紗被揭開
      太空探索(2015年8期)2015-07-18 11:04:44
      绥阳县| 化德县| 白朗县| 武宁县| 尚义县| 永州市| 闵行区| 富平县| 石台县| 尖扎县| 葫芦岛市| 南部县| 盘山县| 社旗县| 宕昌县| 将乐县| 电白县| 工布江达县| 望江县| 桂阳县| 即墨市| 德庆县| 自贡市| 桐乡市| 成安县| 容城县| 昭苏县| 改则县| 北辰区| 巴林左旗| 鄂尔多斯市| 鄂伦春自治旗| 双城市| 右玉县| 乌鲁木齐县| 丁青县| 筠连县| 阳新县| 林口县| 霍州市|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