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含聿
近期,暑期熱播劇《大宋少年志2》收官,豆瓣評分8.0。
大宋秘閣七齋的6位少年,終于在離開學院后,于現實的殘酷中,完成了一次打怪升級。而八齋的少年們,天堂上的團聚,也算是終極BE中的HE了。
相比第一部輕松幽默的氛圍和快樂成長的故事線,第二部僅27集,卻充斥了太多的意難平。不少網友隔空喊話編?。骸巴蹙?,哭死我對你有什么好處?”“王倦,你睡了嗎?我睡不著!”
“我現在可以回答,我沒睡著?!庇哪c嚴肅并存地,王倦在專訪中告訴南風窗,觀眾看到角色下線后對編劇感到憤怒,本質上其實是他們真的接受了這個人物的設定,甚至是喜愛他?!拔蚁M恳粋€角色不論下線與否,不管戲多戲少,都能保有一些這個角色自己的模樣,能擁有比較清晰的人物形象,關鍵是觀眾能看到他是誰,劇集過后,還能想起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話人物就立住了,作為編劇的一部分責任,我也就算是做到了?!?/p>
延續(xù)觀眾喜愛的格調去創(chuàng)作續(xù)集,一般是最保險的創(chuàng)作思路。但《大宋少年志》第一部的好口碑,并沒有促使王倦去打一副安全牌。在美好的童話之后,少年們應該接觸世界真實的一面了。這是很早以前就定好的主題方向?!坝靡粋€好的作品去回應觀眾的需求,這樣的壓力我永遠都會有,但我不會因此背負創(chuàng)作的包袱?!?/p>
王倦曾獲得白玉蘭獎最佳編劇(改編)。從早期《木府風云》等精品國劇,到近期的《大宋少年志》《慶余年》等系列IP劇集,王倦的筆下誕生了很多精彩故事。但對于這些讓人過目不忘的人物和情節(jié)將有什么樣的故事結局,他也時常保有自己的態(tài)度與堅持。
以下是王倦的講述: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說,《大宋少年志2》的編劇工作其實是個難題。因為在第一部中,主角團的6個少年,他們的形象基本已經塑造完成了,而且在第二部中他們的本質性格沒有變化。
幸好,我們的故事有三年的留白,還有一個少年們離開學院單獨面對世界的故事背景。在這樣的設定中,他們不得不更快地成熟、長大,同時還要保持住自己的少年本質。從這個主題出發(fā),現在的他們既和第一部相同,又有了變化。
在《大宋少年志2》里,西夏的皇帝元昊殘暴,為保大宋和平,七齋六子決定入夏刺殺元昊,途中遇到已提前領命的八齋同學。在多方勢力中周旋,他們如何面對親朋間的背叛與信任,如何保持少年的初心,進而舍生忘死地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少年離開象牙塔之后,獨立進入社會面對困難和曲折,身份轉換帶來的痛苦和掙扎,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映射現實的。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共情。
但大宋這個時代背景本身又是沉重的,民族的大義要擔在肩上,親朋的離世要藏在心里,所以我們就算冒著一點兒也不被觀眾接受的風險,也想要把童話故事背后的現實一面,在第二部中展現出來。
在最初的策劃中,《大宋少年志2》被設計成60分鐘一集的長劇集,總計十幾集。在體量相對沒那么大的情況下,有些情節(jié)確實加快了,每場戲的銜接也更緊了。但是情節(jié)的加快與人物的塑造是不沖突的,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每場戲本質上還是在塑造人物、展現角色,如果連續(xù)幾場戲都只有情節(jié)而沒有為人物服務,就有點失敗了。
這其實也是我從事編劇工作以來的一個重要轉變。我剛開始做編劇時,特別喜歡專注于對情節(jié)的設計,通過情節(jié)的密度讓節(jié)奏緊張,甚至極致地追求作品的節(jié)奏要快、臺詞要快、情節(jié)要快,希望讓觀眾目不暇接,后來才逐漸發(fā)覺,電視劇的靈魂是人物。
少年離開象牙塔之后,獨立進入社會面對困難和曲折,身份轉換帶來的痛苦和掙扎,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映射現實的。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共情。
具體來說,一部劇看過幾年之后,觀眾回想它講了什么時,那些所謂的巧妙情節(jié),可能都被忘干凈了,但是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會留在觀眾腦海里的。
《大宋少年志2》中,八齋同伴的犧牲絕對不是為了“刀”觀眾,當楚裊被元昊的長戟刺穿并挑起,她個性中的單純可愛與堅韌勇敢會被襯托得更加鮮明;文無期死前的一句“我聰明了這么多年,偶爾傻一次,可以理解”,點破了他為了大義和使命而偽裝出的理智。這些人物形象上的重要時刻,也是彰顯主題的關鍵之處。所以,不是說情節(jié)不重要,是所有情節(jié)都會因為某個人物的鮮活而鮮活。我更專注的是人物的塑造,很多情節(jié)是為人物服務的。想通這一點,我就沒有那么急躁了,很多時候愿意穩(wěn)下來,讓情節(jié)緩下來,因為對人物的塑造來說,緩下來的過程能讓觀眾更清楚地記得人物。
有人評價我很會寫故事,尤其擅長反轉。經過這么多年的寫作練習,我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收獲的,但我并不覺得自己非常會寫故事。我的作品根本沒法和金庸、古龍、阿西莫夫的作品比。
至于反轉,我也并沒有刻意讓自己寫的劇有很多反轉。那些反轉的出現,是因為我會在寫情節(jié)之前把每個人物在整個故事中所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梳理清楚。北河星到底是誰?他為什么給七齋每個人一個乍看奇怪的任務?元天關想不想元昊死?他的真實面目究竟如何?這些看似懸疑的情節(jié),我其實已經安排好了發(fā)生背景。有了這些背景,我的切入點會直接放在故事的一半之處,從人物的偽裝開始展現,再一點點地讓人物拋開偽裝,逐漸看到他本質上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觀眾看到的所謂的反轉是這么來的。把表面的偽裝去掉后,讓人物表現出真實的內在,這樣既有了情節(jié)上反轉的效果,觀眾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和認知也會更深刻。所以我并不會專門為反轉做計劃,更多的還是想要把人物塑造得更完善,讓故事自然而然地出現反轉。
我是非科班出身的編劇,剛入行時刷了很多過往的影視劇作品,不管是國產劇也好,美劇英劇也好,很多臺詞的節(jié)奏掌控,都是從過往的作品中學來的。
在別人的作品之下,去研究這場戲為什么這么寫、打點為什么打在這里、臺詞的量大概是多少、觀眾能夠接受哪些。從實際作品出發(fā),進行分析和總結。后來,自己的劇本被拍出來以后,我也會去看實際效果,就會發(fā)現有些詞和有些很長的句子,觀眾聽起來很拗口,節(jié)奏也不好,情節(jié)就會卡在那兒,觀眾會被長長的句子或者跳出去的情緒影響到觀劇的感覺。
我認為作為編劇,必須去看自己編的劇本呈現的真實視覺效果,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進而改正。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我從入行開始到現在,變化肯定有,但風格基本是一脈相承的,不管什么主題,都比較有自己獨特的臺詞習慣和語言風格,有點輕幽默,背后又總會藏著些內涵。我的運氣也很好,剛好有一部分觀眾喜歡這類風格的作品,也接受了我的創(chuàng)作。
但是,我既想有自己的表達,又想照顧到觀眾的感受。電視劇創(chuàng)作如果是拋開觀眾的喜好來做的,出發(fā)點就錯了,會變成完全的自嗨,編劇不為觀眾而寫是為誰而寫呢?所以,我很希望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表達了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觀眾們也get到了,那就最好不過。
我從入行開始到現在,變化肯定有,但風格基本是一脈相承的,不管什么主題,都比較有自己獨特的臺詞習慣和語言風格,有點輕幽默,背后又總會藏著些內涵。
我非常喜歡“彈幕”這個功能,它可以讓我在第一時間看到觀眾們的第一反應,對我來說這就是讓電視劇擁有了話劇的魅力,就是讓創(chuàng)作者在第一時間得到反饋。我在故事里埋著的情緒或是隱藏的內容,觀眾有沒有感受到?能不能接受?我認為這對編劇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內容藏得太滯后,或者對故事的掌控出了問題,不符合觀眾想看的風格和格調,在觀眾給出與期待相反的反饋之后,編劇就該問一問,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
遭受批評心情肯定不好,哪有人被批評了還特別高興呢?但是,有批評說明觀眾有情緒要宣泄,不管是對臺詞也好、對人物也好、對劇情也好,他一定有什么地方看不下去了,無法接受了。如果只是因為被批評而影響到自己的情緒,不如去想想觀眾為什么生氣,否則,長此以往,錯誤可能會越累積越多。當然,這是一個自我審查的過程,會思考自己哪里做錯了,但也不是說以后就會完全按觀眾的建議去改,我只是會去分析他們想看到什么,以及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呈現方式。
我的人生是相對平順的。我是知青子女,小學三年級之后離開父母生活,但是親戚又對我很好,生活挺幸福的。
我做編劇其實并不算是我個人選擇的。當時我的本職工作是做網頁設計,有一家公司在做情景喜劇,劇本需求量比較大,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我有個朋友是做這一行的,就把我拉去湊數。就這樣,機緣巧合下,通過《都市男女》這部都市情景喜劇,我成為了一名編劇。
寫著寫著,了解得更多了,我感覺這一行還挺適合自己的,就成為了全職編劇?!秱商匠尚瘛废盗袆〉某晒Γo了我契機,轉型到長篇電視劇領域,一路走到現在。2007年開始,早期我密集參與了《舞樂傳奇》《木府風云》《南僑機工英雄傳》等作品,現在已經20多年,我還是會經常擔心自己可能隨時就寫不出來了,但是往最壞了想,寫不出來就被行業(yè)淘汰,實在不行就轉做幕后,沒關系。
我的性格非常隨遇而安,心態(tài)一直都很好。作為編劇,才華和內涵之外,幸運特別重要。我是幸運的,《慶余年》《大宋少年志》《雪中悍刀行》這些編劇作品能被一些觀眾喜歡,獲得不錯的市場效果,接著就會有類似的創(chuàng)作需求找過來,形成了工作上的良性循環(huán),讓我在這個行業(yè)中站穩(wěn)腳跟。我確實蠻喜歡古裝劇的,但關鍵還是古裝劇的創(chuàng)作需求喜歡來找我。如果有機會,我當然想要嘗試各種題材的創(chuàng)作。
無論是故事創(chuàng)作還是人物創(chuàng)作,我的靈感大多源于自己對世界名著和雜文小說的積累,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到現在為止,我自己編劇的每部作品我都很喜歡,因為我在寫每部劇的時候都投入了很多精力。起碼在播出的那段時間里,我都是全心全意地喜歡,哪怕播出效果不夠好。
作為編劇,所有我想強調的內容都在劇本上了,在劇本之外,我不希望影響導演和演員的二次創(chuàng)作,因為電視劇永遠是一個團隊的作品。能看到演員把你寫的臺詞,從自己的情緒中演繹出來,確實還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甚至可能像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因此,所謂的教育意義和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我認為不是某一個編劇、導演或演員可以思考出來的,更不是個體能決定的,與其想那么遠,不如從自己的工作著手。
從我自己來說,我是個編劇,我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實就是用筆下的臺詞、用我塑造出的人物,把我自己的三觀展示出來,把我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告訴觀眾,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真誠地表達出來,然后由觀眾去作判斷。
作為編劇,才華和內涵之外,幸運特別重要。我是幸運的,《慶余年》《大宋少年志》《雪中悍刀行》這些編劇作品能被一些觀眾喜歡,獲得不錯的市場效果。
編劇不要隱瞞自己的三觀和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因為對于作品來說,沒有人可以跳出自己的認知,或者推翻自己的認知,寫一個完全是認知之外的東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逃避沒有意義,只有完整地把自己展現出來,然后交給觀眾評判,志同道合也好,不能接受也好,都沒關系。這也是編劇和觀眾相互磨合的過程。
我認為每個編劇都躲不開這一點,因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就展現在作品里。如果越來越多三觀契合的人做出相同的作品來,才可能會對社會起到一定的影響。
每個人的三觀,都會隨著時間發(fā)生自然而然的變化,年輕時非黑即白的想法不一定就是錯的,但真誠最重要,真誠地表達自己,是不會錯的。編劇如果無法在作品中真誠地表達自己,這個作品本質上就是虛偽的,觀眾是可以感受到的。
真誠的另一種體現在于,編劇的個人表達不能凌駕于故事之上,所有的前提都是要把故事做好。不要跳脫在故事之外去迎合所謂的社會熱點和個人表達。當下的社會熱門話題一定是有價值的,但如果為了討論而討論,讓觀眾感受到跳脫,就本末倒置了。觀眾是很聰明的。所以,我都是盡力把想討論的內容和想輸出的情緒價值,都放在故事本身之中。
《大宋少年志2》收官了,我曾說過,原本已經在現在的故事里埋藏了七齋的死亡,但最后心軟了?,F在這個結局就是我想表達的,已經無須再去解釋什么了。我如果在結局之后再跟觀眾解釋我的表達意圖,本質上就變成了脫離劇情去回應情緒價值。
一部劇,想要輸出什么樣的觀點,或者說想要喊出什么樣的口號,最重要的是看劇中的人物有沒有身體力行地做到,然后再看這樣的表達有沒有讓觀眾有所觸動。如果有就足夠了,沒有的話,就當一種娛樂去看劇,我覺得也沒關系。
若是人物的行為與主題、臺詞中提到的觀點不相符,那就真的只是口號了。所以,一定是觀眾來評判他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編劇來告訴觀眾,自己想要他們看見什么。所以,我所有想表達的都在劇里,我不需要再刻意補充什么。
觀眾有他們的感受和評判,創(chuàng)作者回歸創(chuàng)作本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