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衛(wèi) 覃勉
摘要: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提出,大力推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作為國際化教育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國際化課程建設勢在必行,但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化課程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文章以探索設計學學科國際化課程建設新方法為目標,從現(xiàn)有的國際化課程建設情況出發(fā),分析時代背景下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結合設計學學科特點、師生的新需求,探索設計學國際化課程建設新方法。具體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4個方面展開論述,并將經(jīng)過嚴密分析與推理的新方法應用于武漢理工大學國際化課程教學實踐當中,對實踐效果進行分析總結。本研究旨在對我國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雙一流戰(zhàn)略下國際化課程建設提供一定參考,以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更好發(fā)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 設計學 國際化課程 課程建設 雙一流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7-0096-04
Abstract:The overall plan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era,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is imperative,but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he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design disciplines,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analyzing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is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design disciplines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disciplines and the new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ecifically,we discuss the four aspects of course objectives,course content,course implementation,and course evaluation,and apply the new method of rigorous analysis and reason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urses a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ffects of the practi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double-class strategy in the period of epidemic normalization in China,so as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Design science International courses Course construction Double First-Class
國際化課程,作為“國際高等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始終受到人們的重視(1),既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高校國際教育資源的重要部分。承擔著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意識與能力的“全球型”人才的重任,對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吸收融合起到推動作用。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不同階段。從1988年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到2000年,一批學者研究了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國際教育發(fā)展歷程。這一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處于摸索階段。隨著2000年我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為應對機遇與挑戰(zhàn)學者對概念、內涵、路徑、趨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逐漸成為熱點。2013年,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下,國際交流往來推動我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交流,助力我國國際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這一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奠定基礎的時期。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重點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高校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大批國際化課程也隨之涌現(xiàn)。為詳細了解我國國際化課程研究和發(fā)展情況,對國際化課程主題相關的論文進行檢索,總量為720篇,對其中510篇學術期刊論文進行關鍵詞與時間軸分析,我國關于國際化課程研究最早從2000年開始,2005到2010年間的研究集中在課程體系、內容、管理、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2011年,設計學成為藝術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是一門融合理科、工科、文科專業(yè)的新型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學科,相較于其他傳統(tǒng)學科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短。關于設計學國際化課程相關文獻3篇,反映出我國設計學國際化建設雖起步較晚,已有實踐經(jīng)驗,但歸納總結不足。
當前時代背景下,國際人才培養(yǎng)被按下了緩行按鈕[1]。許多學生的國外求學之路被打斷,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人員流動受阻,使得傳統(tǒng)的國際化教育模式被打破,有報告顯示57%的國際學生正在推遲或取消他們的海外留學計劃,24%的學生傾向于留在本國學習而非出國留學(2)。全球國際化教育動蕩,疫情還在持續(xù),但我國國內疫情已經(jīng)基本控制,高等教育全面恢復,進入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時期。
(一)外部困難
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人員流動受限,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出入境限制政策和航班熔斷等因素帶來巨額交通費和長時間的隔離,使得國際交流成本增長,難以從海外引進專家學者,出現(xiàn)國際師資匱乏的困境。疫后時代教學措施受限,疫情期間線下課堂教學暫停,學校為線上教學緊急搭建的線上教學平臺,無法實現(xiàn)世界范圍互通,平臺功能單一,無法同時滿足課程講授、線上交流、資料上傳下載、課程章節(jié)部署、多人同時在線授課、課程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課程考核等要求。同時,線上課程受網(wǎng)絡影響可能出現(xiàn)卡頓和崩潰的情況,影響師生的課堂體驗。在線國際化課程不同時區(qū)的師生間的時差也是一大障礙,另外,線上課程自由、靈活的特點對學生的自律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內部困難
1.國際化課程體系待完善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量開設國際化課程,但國際化課程總量仍不足,課程覆蓋面待拓寬,目前我國開設國際化課程以專業(yè)選修課程為主,國際化課程設置與其他專業(yè)課程內容關聯(lián)性弱。國際化課程需要豐富的跨學科知識,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通識課程反映交叉學科、跨學科內容較少,無法達到如今國際化人才學習跨學科知識的目的,難以實現(xiàn)多學科知識融合。
2.國際化教學隊伍待補充
建設國際化課程,必須有國際化經(jīng)驗的教學隊伍,國內大學高層次學者、雙語教學能力教師、外籍教師數(shù)量有限,外籍教師大多都是外語教師,從事專業(yè)教學的教師只有一少部分。部分高校存在無師資隊伍,無法開設國際化課程的尷尬局面。
3.國際化課程制度待健全
要想國際化課程蓬勃發(fā)展,必定離不開制度保障,對于國際化課程暫沒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例如,經(jīng)費使用、辦理流程、認定規(guī)則以及對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激勵性政策,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可減少復雜的辦理過程,明確經(jīng)費使用方式,減少國際課程認定矛盾,做到有章可循,使國際化課程建設更加公開、高效、透明。
4.國際化課程認知待糾正
我國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態(tài)度大多為“加強與歐美教育的聯(lián)系”,即尼爾森所指出的“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國際化等于到西方流動”。因此傳統(tǒng)的國際化重點在于留學生人數(shù)、外籍教師數(shù)量、雙語課程開設數(shù)量上,忽略了將國際化理念融入日常教學和工作之中,單方面注重“輸入”而忽視“輸出”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自我主體意識淡薄,缺少自身特色和文化內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應注重從“西化”到“化西”的轉變,建設真正高水平、國際化的課程,培養(yǎng)時代需要的國際化人才。
(一)設計學學科的特點
目前,有許多研究認為設計學與美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聯(lián)系緊密,但設計學又體現(xiàn)出許多自身獨有的特點。通過總結設計學學科特征,探索出適合國內高校設計學學科現(xiàn)狀的國際化課程建設方式。
1.學科文化背景具有多樣性特點
理查德·布坎南提出“設計四秩序”的概念,可了解設計如何廣泛影響人們的生活,其中符號、事物、行動和思想4個維度,包含的內容從物質形態(tài)到意識形態(tài),時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代表著多樣的思想、政治、道德、藝術、文學、哲學、宗教和其他形態(tài)的意識。設計是時代的產物和文化的推動者,為探究設計主題背后的根源,就必須了解不同個體的差異化背景,理解不同課題背后包含的文化,由此造就了設計學學科文化背景的多樣性特點。
2.學科專業(yè)知識具有融合性特點
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教師喬治·理查德·布坎南指出,“熟悉的設計概念對設計的意義在于設計問題是不確定的”,設計活動中除設計者和服務對象的主觀認同外沒有其他的特定主題,其一,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面對同一個主題時,可以從自身不同專業(yè)知識入手,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其二,不同專業(yè)領域的教師、專業(yè)人士的交流指導下,激發(fā)出學生設計思維也有極大差異;其三,不同設計者的設計表達方式都趨向其個性化。因此對于設計教育需涵蓋的學科知識范圍無法明確限定,專業(yè)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學科知識必定會產生交叉。
3.學科教學模式具有混合性
當下隨著科技發(fā)展,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設計學課程的需求。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信息的傳播和互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能,信息的傳播獲取呈現(xiàn)數(shù)字化、交互化、共享化、開放化、碎片化特點。以設計學科課程為例,在課程前期階段學生需要廣泛收集資料,了解課題相關的信息,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對現(xiàn)存的問題和思路與老師進行反復溝通。這就需要借助線上會議以實現(xiàn)及時、集中、高效的溝通。課程過程中實時更新的信息、數(shù)字化的課程資料、課程教學成果的展示,也存在多種體裁、形式、媒介。不同階段不同模式的混合教學下,更能體現(xiàn)出設計學學科“不確定的”特點。
(二)設計學國際化課程建設探索
1.課程目標的國際化
確定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之間的關系,確保學校、地方、國家各個層面的教育哲學得以體現(xiàn);其次需要科學的決策與判斷,通過對社會需求、學科發(fā)展、教學過程、學生特點的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有效的課程目標。社會需求層面強調高等教育課程應當滿足國際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主導的時代,課程中應更多包含國際主義和世界主義觀念,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活動能力的高級人才;學科發(fā)展層面國際化課程建設需要通過不斷嘗試,引進國外的優(yōu)秀教材、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優(yōu)秀師資等資源,探索出符合我國教育現(xiàn)狀的國際化教育模式,從而有效促進我國設計專業(yè)的發(fā)展;課程最終是為了學生,在課程設計中注重學生的見解、知識、文化和興趣,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發(fā)展,幫助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2.課程內容的國際化
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強調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加入更多專業(yè)方向世界前沿的信息和內容,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課程內容的國際化是影響高等教育國際化課程建設關鍵因素。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強調學科的交叉性,2009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的“STEAM”教育理念(3),強調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shù)學(Math)學科的交叉,借鑒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打破學科邊界,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國際競爭力。
3.課程實施的國際化
課程實施的國際化包括,具有國際化目標的課程內容、具有國際化特點的教學媒體、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教學方法、具有國際化背景的教學團隊。首先,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包括網(wǎng)絡、計算機、幻燈片、視頻等媒介,將課程內容變?yōu)樯鷦泳唧w的事物,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國際視野。其次在傳統(tǒng)課堂模式的基礎上,融入適合設計學專業(yè)特點的國際化授課方式,例如:翻轉教學(Flipped Classroom)、情景工作坊(Workshop)、實地調查(Field Trips)、國際學術講座(Lecture)等,形成符合設計學學科屬性的國際化課程課堂模式。
4.成效評價的國際化
課程評價的國際化,其一,需要在課程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在接受國際化課程教學之后,形成的國際化行為相較于課前產生了多大變化,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的預期。其二,采用國際化的課程評價方式,基于課程目標設定適合課程本身的考核方式,跳脫出傳統(tǒng)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紙筆測試,例如,通過問卷、觀察、訪談、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的評價等方式結合。既要考核到學生獲得的知識,也要評價學生國際化能力的發(fā)展程度。
以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船舶可持續(xù)設計》(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 Boat Sector)課程建設為例,課程依托國家科技部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邀請到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朱塞佩·洛蒂(Giuseppe Lotti)教授(4)及其團隊。此次國際化課程建設實踐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成效評價4個方面展開,其中重點圍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的國際化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
(一)課程目標
在學科建設上,進一步鞏固設計學科的交叉性和前沿性;在人才培養(yǎng)上,豐富國際前沿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設計潛力,提升學生國際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先進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優(yōu)秀設計創(chuàng)新人才;在成果產出方面,形成一系列國際化課程建設理念、課程教學方法等實質性成果,為設計學學科國際化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一定支撐。在國際交流上,通過船舶領域的可持續(xù)設計系統(tǒng)理論的學習和實踐,促進中意兩國師生的設計交流與互動。
(二)課程內容
由意大利教授及其團隊分享前沿的可持續(xù)設計理念、工具和方法。以意大利設計為背景,通過實際案例,展示設計背景、設計思路、設計方法,并講解設計過程中涉及的科學技術、材料工藝、工程實施方案,為相關專業(yè)學生提供國際化視野的前沿信息和設計學習交流體驗。課程內容從手工業(yè)到工業(yè),從平面設計到工業(yè)產品,從傳統(tǒng)到創(chuàng)新,從歷史到未來。開闊學生的眼界的同時融入工科專業(yè)知識,也拓展設計學科的邊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程涉及學科范圍廣、專業(yè)程度深、語言要求高,因此對學生語言與專業(yè)基礎有一定要求,適合已經(jīng)經(jīng)過本校課程學習的高年級學生。
(三)課程實施
按照“基礎知識學習”“命題設計創(chuàng)作”“成果分享反饋”三個階段進行教學組織(圖1),內容包括學術講座、命題創(chuàng)作、分組討論、成果展示、學習反饋5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安排有答疑,直接與外國教師面對面溝通,一對一提問。學生經(jīng)歷由“學”到“思”的過程,在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中從“做”中研究,擺脫灌輸接受的國際化課程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國際化的設計方案,拓寬學生的視野。
1.基礎知識學習
課程圍繞“船舶”與“可持續(xù)設計”展開教學,以國際學術講座的形式開展。受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影響,通過4場線上講座,進行理論知識講授。采用多平臺協(xié)同,使用騰訊會議進行直播授課、通過師生群實現(xiàn)師生溝通交流。第一部分通過意大利具有辨識度的事物,如:羅馬斗獸場、意大利面、阿瑪尼等意大利時尚品牌公司、法拉利汽車等,快速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直接了解到意大利的設計成果。第二部分理論講授,教師講授生態(tài)設計、可持續(xù)設計、數(shù)字化設計的相關理論。
2.命題設計創(chuàng)作
這一階段是實踐階段,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展,教師引入命題設計,以船舶相關的設計為主題,結合本土特色與可持續(xù)設計,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將前沿理論與本土實際相結合,以國際視野解決身邊的問題。根據(jù)命題要求,學生自行組成4~5人一組,在小組內展開討論,確定小組研究的本土文化方向,由于學生文化背景不同,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同的思維相互交流碰撞,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文化的融合,充分體現(xiàn)出設計學國際化課程的融合性特點。
在命題設計的最終成果中,有的學生從武漢輪渡出發(fā)進行設計,以長江渡船的可持續(xù)設計研究為主題,從造型、能源、材料等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以現(xiàn)有渡船作為船型、尺度上的參考,結合課程講授過程中介紹的環(huán)保材料及工藝進行設計,同時融入武漢的特色元素如“黃鶴樓”“虎座鳳架鼓”等(圖2、3)。設計過程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多個學科知識綜合運用。這些作品顯現(xiàn)出學生通過國際化課程學習,拓展了知識范圍,促進學生意識和能力發(fā)展。
3.成果分享
在課程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以PPT的形式呈現(xiàn)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內容包括:小組選定主題、關鍵詞云、思維導圖、概念說明、情緒板、方案草圖或示意圖。每個小組對本組方案進行陳述分享,以英文演講為主。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經(jīng)過課程教學、實踐、合作、溝通各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對完整的設計方案流程有了初步體驗,通過制作PPT回顧總結,加深所學內容的印象。形成學生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課程知識的框架,并能夠用英語將其表達出來。成果展示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理解理論知識和設計方法,更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以期達到課程目標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目標。
(四)課程評價
1.課后評價
該課程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學生評價課堂的綜合評價方式。學生在課程過程中,記錄課程中的所學所想,對每個階段的收獲與反思,課程成果的自我預期完成度,形成簡短的自我評價。通過學生自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促使教師對課程進行調整,推動課程發(fā)展;小組成員之間,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課堂任務。在合作過程中,對小組成員的貢獻度、參與度、態(tài)度,有著切實的感受,相較于班級內互評,小組互評更加真實可靠;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隨時跟進,進行多段式評價,從課堂任務完成度、師生交流互動情況、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等方面,最終結合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形成教師總評分。
此國際化課程評價過程加入課程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課程時長、課程內容、課程印象、課程收獲、課程教學、學生興趣、學生建議等方面的意見。通過雙向課程評價,了解學生對國際化課程的認識和需求,為建設更加適合學生的高等教育優(yōu)質國際化課程提供支撐。
放眼世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發(fā)生轉變,疫情影響持續(xù)不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為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疫情后時代,給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通過設計學科國際化課程建設實踐,總結以下3個方面:一是堅定國際化信念,明確國際化建設目的及意義。高校在國際化教育進程中,從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到教師團隊保障制度,應有清晰的規(guī)劃,并能適應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保持國際化教育工作的持續(xù)性和發(fā)展性。二是基于學科特點,挖掘特色道路,國際化課程建設要順應學科特點,拒絕全盤西化和照搬現(xiàn)有的課程建設模式,形成符合我國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學科需求的特色國際化方案。三是堅持國際化發(fā)展路線,以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為依托、以國際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指南、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新觀念為路徑,建設我國特色國際化課程。通過長期的國際化課程建設積累總結經(jīng)驗,實現(xiàn)自身課程的改造升級,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課程,完成從輸入逐漸向輸出的轉變,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希望本文對設計學科國際化建設的探索,可以對更多關注國際化課程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研究提供案例借鑒和方法思路的參考。
基金項目:
1. 教育部游輪美學設計技術研究項目。
2. 2021年武漢理工大學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G2021156021L,大型船舶美學設計中的“中國風”研究。
注釋:
(1)阿薩·S·諾爾斯(Asa S.Knowloes)主編:《國際高等教育大百科全書》,對“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界定,另外兩個組成部分是“師生國際交流”“教育援助與國際合作”。
(2)2020年國際高等教育咨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發(fā)布了一份國際學生調研報告(《2020年九月及以后:現(xiàn)有和潛在國際學生的見解》),
(3)出自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fā)布的主題為《改善所有美國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的公開信
(4)Giuseppe Lotti教授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工業(yè)設計學士學位課程主席、佛羅倫薩大學建筑環(huán)境和產品系統(tǒng)設計的可持續(xù)性和創(chuàng)新博士項目負責人、歐洲地中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佛羅倫薩大學可持續(xù)設計實驗室的負責人。
(5)“詞云”(Word Cloud)一詞,由美國學者Rich Gordon于2006年提出,又稱文字云圖(詞云圖),屬于當前文本挖掘可視化主流技術之一。
參考文獻
[1]肖玲斐.后疫情時代高校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高教學刊,2022,8(24):23-26.
[2]毛錫龍,楊凱.后疫情時代我國地方高校在地國際化的探索——基于浙江師范大學的實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7(03):111-120.
[3]胡君,郭平.“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轉型之路[J].科教文匯,2022(07):12-15.
[4]徐琳,蔡永蓮.留學教育之變:后疫情時期高校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思考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1(05):50-55.
[5]張應強,姜遠謀.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向何處去[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2):1-9.
[6]郭澈.設計學課程國際化教學模式的特征[J].戲劇之家,2020(31):195-196.
[7]顧明遠,滕珺.后疫情時代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挑戰(zhàn)與新機遇[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09):3-7+13.
[8]陸小兵,王文軍,錢小龍.“雙一流”戰(zhàn)略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1):27-34.DOI: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3.
[9]張偉,劉寶存.在地國際化: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走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7(03):10-17+120.
[10]劉曉黎,張莉,劉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支撐“雙一流”建設的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4):11-15.
[11]劉勁松,徐明生,任學梅,馮征,吳豐順,雷軍紅.研究生高水平國際化課程建設理念與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6):32-35.
[12]鐘姍嬗. 我國大學本科課程國際化對策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13]陳翊.國際化課程和本土課程的比較及對策[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3,27(01):48-52.
[14]高玉蓉.對我國高校課程國際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15]李延成.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理念與實踐[J].外國教育研究,2002(07):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