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延伸閱讀
1.B(A.表轉折/表修飾;B.代詞,這樣的;C.連詞,就/連詞,如果;D.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代指城池。)
2.示例: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的,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
3.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關,譏而不征;耕者,助而不稅;廛,無夫里之布。
【參考譯文】
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會樂于在這樣的朝廷擔任一官半職。集市上,沿街建造商店不征稅,只依法(征收)沿街不作商店用的房屋(的稅鼓勵經商),那么,天下的商人們就會都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集市上經商。關卡上,對過往人員只稽查違法行為而不征稅,那么天下的旅客就都會很高興而愿意到這里旅游。對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稅,那么天下的農民就都會很高興而愿意在這樣的田野里耕種。居民區(qū),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很高興而愿意成為這里的百姓。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的,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兒子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這樣,就天下無敵了。天下無敵的,是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讓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p>
3版
《〈孟子〉三章》跟蹤學習
1.(1)kē (2)sù (3)quǎn
(4)pàn (5)guàn (6)bì (7)kòng
2.(1)護城河 (2)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3)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同“叛”,背叛 (4)真正,確實
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5)怎么,哪里 (6)教導,訓誨 (7)準則,標準 (8)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 (9)興起,這里指被任用 (10)選拔、任用 (11)違背 (12)同“增” (13)同“橫”,梗塞,不順 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14)同“弼”,輔佐 (15)匹敵、相當
3.D(A.名詞,優(yōu)勢、有利條件/形容詞,銳利;B.動詞,能夠/動詞,實現(xiàn);C.動詞,告誡/形容詞,謹慎;D.都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故選D。)
4.(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1)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
(2)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6.不能改變。從“域民”到“固國”再到“威天下”是治國的順序,必須將前一個階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實現(xiàn)后一個目標。
7.(1)(大丈夫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上。
(2)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8.批評張儀之流靠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奉行的不過是“妾婦之道”,根本談不上大丈夫。
9.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委婉地諷刺了公孫衍、張儀之流不過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婦之道”,接著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10.(1)(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2)(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11.B(文章第二自然段從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煉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本文的論點。)
★12.示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只是提醒人們不要被眼前的安逸所迷惑,要有危機意識,只要時常保持憂患意識,順境當然也可以成才。
13.(1)就 (2)厭惡(討厭)
14.百姓歸附仁政,猶如水就地勢往下流,野獸在原野奔跑。
15.C(A.文中的“道”的指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B.文章沒有采用總分總的結構;D.文章沒有運用對比論證;故選C。)
【參考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有辦法:獲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想要的,就替他們聚集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強加給他們而已。老百姓歸附仁政,猶如水就地勢往下流,野獸在原野奔跑。”
16.B(A.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修飾;B.向東;C.游說/游玩、游覽;D.出來/在國外。)
17.可是顯王周圍的臣子一向了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
18.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19.能。選文寫蘇秦出游失敗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讀書,最后成功得見燕王的事例,符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可以作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事實論據。
【參考譯文】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他曾向東到齊國拜師求學,在鬼谷子先生門下學習。外出游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經營產業(yè),努力從事工商。如今你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找到一本周書《陰符》,伏案而鉆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諦,找到與國君相合的門道,激動地說:“就憑這些足可以游說當代的國君了?!彼笠姴⒂握f周顯王??墒秋@王周圍的臣子一向了解蘇秦的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顯王也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國,游說惠王,惠王也不任用蘇秦。于是,他向東到了趙國,趙國丞相奉陽君不喜歡蘇秦。蘇秦又去燕國游說,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拜見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