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睍侨祟愇拿鞯慕Y(jié)晶;閱讀,是教師充盈自身的渠道。在第二十八個世界讀書日前夕,好老師智庫發(fā)起的第二期「智庫28天讀書打卡計劃」活動得到了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廣泛響應,一如秋收時節(jié)的稻穗,反饋而來的讀書筆記中字里行間都飽含收獲。
在光怪陸離的世界,尋一本好書靜己心浮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讀一本好書留滿手芬芳。夏日已至,好老師智庫從本期活動中遴選出幾本佳作,誠邀好讀書之人共閱之、品鑒之、互勉之,亦能遂意之。
閱讀書目:《匠人精神》(秋山利輝)
圖書簡介:本書作者通過列舉“秋山木工”的“匠人須知三十條”,闡釋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即對一個人品格的重視遠高于對其技術(shù)的要求。同時,作者以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人若想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社會若想恢復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勢在必行。
閱讀體會:成大人成小人全看發(fā)心(為何),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如何)。秋山先生講:我們培養(yǎng)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專業(yè)技能,我的時間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術(shù),在秋山木工看來也不是真正的匠人。 把工具用好,用的是工具,通的是人心。
客人能表達的需求是有限的,一定要能洞悉客人無法表達的想法,一定要讓客人感動。不會孝的人不可能成為一流人才,一流的人才從一流的心性而來,孝是第一心性。培育通人,首先與父母通,百善孝為先,他們的工作動力是親情,他們的生命觀是報恩,他們的價值觀是親人滿意。其次與師傅通,師道尊嚴,嚴師出高徒。
記住一句話:世界愈快,心則慢。
閱讀書目:《教育,可以這么生動有趣》(鄭英)
圖書簡介: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描繪了她令人向往的教育生活。她始終懷著詩心和匠心在行走,努力去尋找教育的趣味,其間與各不相同的孩子相遇,彼此碰撞出很多樂趣與神奇。
閱讀體會:從教愈久,我就愈加深切認識到,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是其全部人格,而不僅僅是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不但會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更會濡染教師的精神氣質(zhì)和審美品位??梢哉f,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活的教科書,其行事風格本身就是一種不言之教,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
我們的模樣,會影響孩子們的精神長相;我們站立的地方,就是一個“教育場”。我們當既修且養(yǎng),努力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微光。
閱讀書目:《中國教育史》(孫培青)
圖書簡介:中國教育史重在講述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將它們置于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條件下進行考察,揭示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握其發(fā)展脈絡。
閱讀體會:教育不僅是社會一切實踐活動的需要,而且是人類自身生產(chǎn)的需要。歷史說明,生產(chǎn)包括兩個方面,即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和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人類自身的生產(chǎn)一方面以物質(zhì)資料的生產(chǎn)為基礎,另一方面又必須以教育為條件。人類參與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經(jīng)驗、知識技能、生活規(guī)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獲得的。人類的生存發(fā)展不僅有物質(zhì)的需要,而且還有精神的需要。年輕一代如果不經(jīng)歷人類社會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過程,如果沒有年長者對自己的影響、傳授、教育,就難以適應人類社會群體的正常生活,社會也將停滯不前。
閱讀書目:《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張文質(zhì)教育講演錄》(張文質(zhì))
圖書簡介:作為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作者長期扎根民間,深入基層,關(guān)注一線教師的生存與成長,關(guān)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學課堂的展開與困難。基于這種持續(xù)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懷,作者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的重要觀點。這既是針對當下教育現(xiàn)狀的一種理性反撥,也是返回教育本質(zhì)的一種“心向往之”的努力。
閱讀體會:所謂的“生命化”重要在“化”字上,就是提倡把生命的關(guān)注、尊重、善待、理解、呵護、成全等理念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它始終是生命在場的,也就是眼中有具體的人。
教育始終是為具體的人服務的,而不是落在口號上,所謂“化”在這里就是“化育”、陶冶、潤澤、感染、示范,它強調(diào)的是重在踐履、重在過程,也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閱讀書目:《教師成長力——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圖譜》(郝曉東)
圖書簡介:本書沒有讓一線教師畏難的深奧學術(shù)理論,也并非單純方法技巧的總結(jié),而是從教育學的角度融可讀性、專業(yè)性、實用性于一體,引導教師重新理解教育,重新認識自我,重新思考專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規(guī)劃,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閱讀體會:今天再次看到了二八定律,對我的思維又是一次新的刺激。聯(lián)系自己的人際交往,二八定律也是有道理的。走上工作崗位后,通過工作和不同的場合,會不斷結(jié)識新的朋友,但是這些朋友都只是短期的熱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朋友就會成為只認識但不交流的狀態(tài)。正如二八原則,重要的朋友就是眾多朋友中的20%,其余的80%就如過客,某個時間段聯(lián)系而已。工作也是一樣,很多工作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干的,也就是重要的緊急的事情,其余的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做,但是很多時候,由于分不清楚輕重緩急,就只能導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因此,利用好二八原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閱讀書目:《一間遼闊的教室》(周春梅)
圖書簡介:作者以閱讀、思考、教書育人為樂,不斷探索教育的本質(zhì);她的課樸素又富有激情,滲透了濃郁的人文情懷,深受學生喜歡。書中文章多為個人教學實踐和故事,更是對教育教學和教師職業(yè)的深刻反思。大部分文章篇幅短小,一事一文,情透紙背,凝結(jié)教育智慧和人性之美,值得中小學教師品讀。
閱讀體會:努力讀書,流露出時間的長河。獨立思考,營造出大我的空間。這課堂影響著的不只是學生們的一朝一夕,還有可能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一世。只有發(fā)現(xiàn)生命之美,你才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思想之美。把其深情地抒發(fā)出來,不失為教育的一種優(yōu)雅。
在學習中探索,“徜徉于驚奇和思考中”,無異于人生的長跑。既然是長跑,肯定比馬拉松還馬拉松。這就要求我們不計較起跑線,不畏懼終點。畢竟學校之外還有更大的學校,譬如社會,不就是被稱之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嗎?
有道是:“活到老,學到老。”課堂之外,還有更大的課堂;教室之外,還有更大的教室。狹義上的教室是有形的,而廣義上的教室則有無形的。作為教育中人,我們要具備化有形為無形的廣度、厚度和深度。
一間遼闊的教室,這種幸福感是多么的輝煌!一間遼闊的教室,這種成就感是多么的豪邁!
閱讀書目:《把班級還給學生——班集體建設與管理的創(chuàng)新藝術(shù)》(鄭立平)
圖書簡介:該書精選了班集體建設和管理中的34個重要話題,是作者對自己19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提升。書中不乏鮮活的案例,更有作者對親力親為事件的剖析和感悟。
閱讀體會:“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逼鋵嵰粋€家庭何嘗不是呢?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心中有愛,那就會找到方法,正確引導,使其揚長避短,使家庭充滿愛的力量。不要總說著以后,不要總拖到明天,人生中的每一寸光陰都不應該被虛度。與其糾結(jié)于無法掌握的過去和未來,不如認真把握當下。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想讓日子過得豐富精彩,就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多了解和接觸新事物,在不斷前行的路上尋找新的機會與可能。
閱讀書目: 《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林志超)
圖書簡介:作者結(jié)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戰(zhàn)經(jīng)驗,從六個方面,分享了自己在學生問題預防與教育方面的30個創(chuàng)意策略。這些策略方便實用,利于一線班主任活學活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高自身立德樹人的能力。
閱讀體會:消融這個詞語用得很感動,冰雪消融在于時間的復利,表面上看不出來天翻地覆的巨變,細微的變化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會有明顯的改變??陀^條件是溫度升高,這個干預的過程也是感情投入,溫暖有愛的環(huán)境能讓學生轉(zhuǎn)化進行得順利,如春風化雨。
隔斷是設計師的謀劃。為著居住環(huán)境考慮,幸福指數(shù)提升的理想生活考慮,讓人舒服的環(huán)境確實能促進人身心發(fā)展,隔斷能增加容納空間,能開闊視野,讓居住環(huán)境更加溫馨。用于社會環(huán)境中凈化心靈,向陽成長的塑造,投射出教育者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閱讀書目:《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葉圣陶)
圖書簡介:葉圣陶先生從1912年起從事語文方面的教學、編輯、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對于這半個多世紀里我國語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詳明,思考得深入透徹,寫下了大量文章?!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由這些文章結(jié)集而成,從六大部分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張,從閱讀教學到寫作教學,從理論到具體做法,涉及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閱讀體會:我國的學校教育兩大項目不讓人滿意,一訓練不切實,二教學不得法。閱讀和寫作兩項是生活上必要的技能,知要真知,能要真能,那方法絕不是死記硬塞,絕不是模仿迎合,就做的方面說,若不在讀的功夫之外,再加上整飭思想語言和獲得表達技能的訓練,哪里會真知呢?
葉老先生說,所謂的學習方法就是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整飭思想語言,獲得表達技能。學生應該把學到的,或者是在雜志上看到的一些語文方面的事項,隨時加以實踐,運用在閱讀和寫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