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榮
美文引路
三種諸葛亮
鄧 拓
人所共知,傳說中的諸葛亮料事如神,不論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夠預先作出種種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諸葛亮,總認為他有先見之明。這就是我們說的事前的諸葛亮,這種諸葛亮當然是最可貴的了。
為什么諸葛亮會有先見之明呢?是不是因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陰陽五行,甚至于真的會呼風喚雨,驅(qū)使六丁六甲之類的天兵天將,簡直像神仙一樣的呢?當然不是。他之所以會有先見之明,主要還是因為他平素注意調(diào)查研究各種情況,熟悉各地山川形勢、道路里程、民情風俗等,并且有豐富的知識,對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這些條件,任何先見之明就都不過是吹牛而已。但是,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也不宜過分加以夸大。實際上,他并非在任何時候?qū)θ魏问虑槎加邢纫娭?。誤用馬謖以致失守街亭,這不是缺乏先見之明嗎?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評論古人,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說一句公平話,在千變?nèi)f化的新事物面前,我們也不必過分強調(diào)事前的諸葛亮,寧可多一些事后的諸葛亮,倒也不壞。問題就要看我們對于事后的諸葛亮,究竟應該如何看。常常可以聽見,有些人把事后諸葛亮當作了一種諷刺。如果對于那種光在旁邊說風涼話,臨事毫無主張,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否則,就是不應該的。因為諸葛亮的先見之明,無不是從無數(shù)次事后研究各種經(jīng)驗教訓中得來的。有許多事情,在它們沒有發(fā)生的時候,根本無法預斷它們是什么樣子;只有當它們已經(jīng)發(fā)生了,至少是已經(jīng)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對它們進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作出某些判斷,預判它們的發(fā)展前途。
因此,應該承認,在這種意義上,事后的諸葛亮還是有用處的。由事后的諸葛亮到事前的諸葛亮,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經(jīng)的認識過程。
只有帶汁的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這個名目見于岳飛的孫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諸葛亮》的一條記載中。據(jù)稱“郭棣帥淮東,倪從焉?!h論自負,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髮覕。咦远炔粡驼?,對客泣數(shù)行。時彭法傳師為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p>
像郭倪這種帶汁的諸葛亮,簡直令人發(fā)笑,也令人作嘔。然而,這也證明,冒充諸葛亮,假裝諸葛亮是嚇不住人的,總會有一天要原形畢露,被天下人所恥笑。
(選自《鄧拓散文選集》,有刪改)
技法借鑒
這篇文章的論述獨具一格,別出心裁,給我們寫作上的啟迪很多:
一、演繹推理
作者在分析“諸葛亮”有先見之明的原因時運用了演繹推理,如先見之明是結論,需要符合“注意調(diào)查研究各種情況,熟悉各地山川形勢、道路里程、民情風俗等,并且有豐富的知識,對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的背景了如指掌”等為前提。
二、歸納推理
作者在論證中心論點時運用了歸納推理。先設了三個分論點:“事前諸葛亮”難得、要多一些“事后諸葛亮”、“帶汁諸葛亮”要不得。分析后由此得出“事后諸葛亮”更有用處。
三、類比推理
作者論述三種諸葛亮不是為談諸葛亮而談諸葛亮,而諷喻現(xiàn)實。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書中的“事前諸葛亮”、俗語中的“事后諸葛亮”到史書記載中的“帶汁諸葛亮”來隱喻現(xiàn)在生活中三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時代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歌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我仿我秀
關于“死亡”的感想
楊麗娜
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與死亡賽跑。死本是每個人生命最終的結局,但有的人卻死而不亡,有的人未亡先死。每個人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莊子的生死觀是唯物的。莊子喪妻,鼓盆而歌,好友惠子甚為不解,莊子解釋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肉體死亡擺脫了人世的痛苦磨難,靈魂上升到九霄進入極樂世界,不僅沒有必要悲痛,而應該為她高興。
蘇軾的生死觀是理性的。面對赤壁旖旎的風光,面對滔滔的江水、綿延的山川,于是觸發(fā)聯(lián)想,產(chǎn)生人生短暫愁緒的同時,更產(chǎn)生了生命永恒的哲思,在“變”與“不變”的思辨中解脫出來,抒發(fā)曠達博大的情懷。
毛澤東的死亡觀是辯證的。毛澤東晚年常對身邊工作人員笑談生死:“什么‘萬歲,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死的”“哪一天我見馬克思了,開一個慶祝會,說是辯證法的勝利。然后把我骨灰灑在長江喂魚,你們對魚兒說‘他生前吃了你們,現(xiàn)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zhì)不滅定律?!彼麑τ谏?,從容而又深刻。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生死觀逐步演變升華,滲透到哲學領域,上升到人生觀、宇宙觀。
蕓蕓眾生似塵埃,芟芟彌道如草芥,要為死去的人蓋棺論定,實在難矣。但就死亡意義而言,大致分為三類。
死于公。陳涉因雨誤行期,按律當斬,他們選擇“死國”而舉義旗;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拒絕別人勸他逃亡日本,悲壯地說:“無有行者,無以圖將來;無有死者,無以召后起”;張思德“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昭日月。死于公,死得高尚,重于泰山,雖死猶生。
死于義。這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是士族品格的閃耀。武王滅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下;豫讓為報智伯知遇之恩,兩刺趙襄子反被擒,求趙脫衣讓他刺三劍后自殺,詮釋“士為知己死”的忠義。士人尚節(jié),不為利動,舍生取義,義薄云天。
死于貪?!叭藶樨斔?,鳥為食亡”本是自然,但是如果過分貪婪,取之無“道”,等待他的只能是生命的結束?!笆飞系谝回潯焙瞳|利用各種手段瘋狂斂財,價值約11億,相當于清政府近20年財政收入,坊間歌謠:“和珅一倒,嘉慶吃飽?!弊詈蠛瞳|被皇帝賜白綾結束了生命;衛(wèi)靈公為一只甲魚不與人分享,釀成禍端,被子公所殺。貪婪自私,令人厭惡,最后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名聲比尸體腐爛得更快。
總之,死于公是金色的碑,死于義是白色的絹,死于貪是黑色的洞。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要擺正心態(tài),用唯物論的眼光看待死亡;在有生之年要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能,過好當下,活出精彩;要超越死亡,我們要竭盡所能去拼搏,創(chuàng)造光輝的業(yè)績和不朽的精神財富!
【貴州納雍縣希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