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杏
科普類說明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形式簡短、內容廣泛,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普及性。通過閱讀科普類說明文,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能深化自身思想,提升文學素養(yǎng)。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科普類說明文常常因為語言生硬、缺乏動人情節(jié),而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營造濃郁的科普類說明文閱讀氛圍成為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教師需要從文章特點入手,挖掘文本中的語文資源,彰顯說明文的人文性,從而使語文魅力得以滲透。本文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例,探討小學語文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梳理關鍵語句,概括段落大意
學習科普類說明文時,學生首先要讀懂文本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篩選出每個段落中的關鍵句,概括段落大意,最終在思考、討論和梳理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概括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挖掘每個段落中的關鍵句,并從中提煉出課文講述的內容。學生通過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最終梳理整篇課文,概括課文的大意。教師通過抓住每一段落關鍵句的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挖掘出文本涵蓋的內容,更好地概括出文本大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概括、梳理和歸納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品讀關鍵字詞,體會語言特點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要實現(xiàn)“文意兼得”,即學生不僅要獲取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還需要內化文本語言,體會語言的特點,掌握表達技巧??破疹愓f明文的教學同樣如此。由于科普類說明文的語言具有嚴謹、精準、生動等特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關鍵字詞著手,來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營造語文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品讀文本,分析詞句,從嚴謹?shù)恼Z言中挖掘說明文的趣味性和魅力。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運用了“晶瑩”“水藍色紗衣”等詞語來描述地球的外觀,學生可以通過詞語感受地球母親的美麗,并為之驚嘆;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運用了“渺小”一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廣闊的海面上漂著一艘小船,海面的廣闊與小船的渺小形成了對比的畫面。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渺小”是用來表現(xiàn)地球母親同茫茫宇宙的對比,可謂用詞極為精妙;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出現(xiàn)的“枯竭”一詞,是為了說明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閱讀并思考,學生很快就會領悟“枯竭”一詞是為了說明地球上的許多資源正在悄然消逝,傳達出一種嘆息與擔憂之情。若沒有這個詞,文本就會顯得單薄、無力,可謂用詞之精準。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本來”一詞的用意,學生紛紛認為“本來”一詞看似簡單,但其含義卻十分重要,它將資源原本的狀態(tài)與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進行對比,展現(xiàn)了人類破壞大自然的行為,十分傳神。
通過對文本的賞析與解讀,學生不僅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內容,還真切地感受到了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并從中領略到了其中的情感特色。既實現(xiàn)了文意兼得的教學目標,也讓課堂充滿了濃厚的語文氛圍。
三、剖析說明方法,掌握寫作技巧
科普類說明文結構清晰,語言精準,說明方法多樣。一篇優(yōu)秀的說明文中會運用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方法來修飾文章,增加生動性、合理性和說服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著重引導學生分析說明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技巧,感受說明文的嚴謹性與科學性。
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運用了大量的說明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方法所展現(xiàn)的表達效果。如,“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這句話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旨在說明地球家園的唯一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一找1千米、10千米、100千米的距離,由此來感受文中所列數(shù)字的距離之遠,明白地球的珍貴以及保護地球的重要意義,體會列數(shù)字這一說明方法的精準性和嚴謹性。此外,文中還運用很多作比較與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通過對說明方法的分析,學生了解到說明文的語言并不呆板、枯燥,說明方法也十分生動、多元,充滿了語文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逐漸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四、引導自主實踐,促進拓展運用
科普類說明文的視角獨特,寫作方法別具一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說明文的教學價值,結合文本特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指導學生進行拓展運用,將學到的知識與技巧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應用能力。
學生通過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對保護地球的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知識儲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拓展運用中強化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如,教師以“我愛地球家園”為主題,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保護地球的倡議書。學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并記錄生活中的浪費資源的現(xiàn)象,如,不關水龍頭、不隨手關燈等,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匯總起來,創(chuàng)作出一份觸動人心的倡議書。
學生創(chuàng)作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制作環(huán)保主題的手抄報。完成后,可以把手抄報粘貼在學校的宣傳欄上,呼吁全校學生行動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通過拓展相關實踐活動,不僅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方向,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環(huán)保意識和創(chuàng)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科普類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夠向學生傳播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重視科普類說明文的教學,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逐漸理解文本內容,掌握科學語言和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科普類說明文充分發(fā)揮教學和人文價值,散發(fā)濃厚的語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