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熊桃,李奉玲,鄭予希,李安,蔣瑤,崔麗君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1a護理部,1b產科,四川南充,637000)
腦卒中(stroke)又稱“中風”,是一種高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同時也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1]。近15 年來,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皆呈上升趨勢,與英美日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傷殘調整壽命年均高于同期發(fā)達國家水平[2]。大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會存在信息需求、心理服務需求、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需求[3-5]。采用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需求評估工具快速識別腦卒中患者的不同需求,可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和治療,能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自我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6]。目前,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已構建出多種腦卒中患者需求評估工具,評估工具種類較多,但尚無統(tǒng)一的評估工具,需對國內外工具進行總結歸納,為臨床工具的選擇和編制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基礎,本研究主要對國內外腦卒中患者需求評估工具的特點、內容等進行綜述,現(xiàn)報道如下。
需求又稱需要,護理理論學家ORLANDOR 認為,需求是人的一種要求,它一旦得以滿足,可即刻消除或減輕不安與痛苦,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7]。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8],可將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2.1.1 IPA的編制和內容 IPA工具于1999年由CARDOL等[9]從個人感知的角度出發(fā),為量化殘疾患者社會參與受限研制而成。該工具主要通過對患者訪談、焦點小組、專家函詢最終確定自我保健、移動、娛樂、社會關系、工作、教育、家庭角色和經濟獨立8個維度,共41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優(yōu)秀”到“非常差”,分別賦予1~5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感知障礙越大,社會參與越受限。量表Cronbach α系數(shù)范圍為 0.840~0.870。
2.1.2 IPA的應用及特點 HAMMAR等[10]于2014年基于IPA 問卷編制出適合 70 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評估工具(IPA-Older persons,IPA-O),該工具共包含22個項目,其中有 15 個具有高度一致性、6個具有中度一致性、1個具有低一致性,說明IPA-O工具用于評估70歲以上老年人是可行的。VANDE PORT等[11]應用IPA工具調查了腦卒中患者未滿足需求及相關危險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相當大比例的卒中患者中存在未滿足需求,未滿足需求主要與年齡、抑郁、運動障礙有關。IPA工具是一種通用性工具,用于評估患者自身感知的困難及參與限制,適用于各種疾病導致殘疾的人群,但縱向敏感性較低即無法正確有效評估卒中患者特有的需求。
2.2.1 SNAQ的編制和內容 SNAQ工具于2000年由KERSTEN等[12]基于南安普頓社區(qū)護理需求評估指南基礎上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殘疾人的康復需求,調查殘疾人和專業(yè)人員對康復需求的差異。SNAQ工具主要是一種半結構化評估工具,涉及21個主題,共包含77個問題,由專業(yè)人員與患者或其照護者進行交談,從而確定患者未滿足的需求,并讓患者根據(jù)自己情況確定首要需要[12-13]。
2.2.2 SNAQ的應用與特點 KERSTEN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SNAQ工具具有良好內部可靠性,參與者完成訪談所花費的時間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BOERBOOM等[14]應用SNAQ量表評估了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卒中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大多存在兩個未滿足的需求。SNAQ工具是一種通用性評估工具,能夠評估不同殘疾人群的需求,但縱向敏感性較差。
2.3.1 SRLNS的編制和內容 SRLNS工具是于2011年由MCKEVITT等[15]基于悉尼重返社會心理量表(sydney psychosocial reintegration scale,SPRS)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調查英國腦卒中患者1~5年后的長期需求水平編制而成。該工具主要通過文獻回顧、焦點小組、專家函詢,最終確定了44個封閉問題和1個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主要用于評估患者對疾病信息、日常生活、工作和娛樂等多個方面的需求,開放式問題主要是用來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需求。每個問題都設有5個選項,分別是“肯定有”“在某種程度上有”“不,我沒有得到足夠的幫助”“我不需要幫助”“我沒有遇到困難”。只有當患者回答“不想要幫助”和“我沒有任何問題”的回答時,說明患者在該領域沒有需求。
2.3.2 SRLNS的應用與特點 ANDREW等[16]于2014年應用SRLNS工具對澳大利亞人群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SRLNS工具平均用時20min,能有效識別腦卒中患者的需求。GORDON等[17]于2018年基于SRLNS工具,編制出卒中兒童需求評估工具,該工具包含代理人版和兒童版,代理人版本由49個封閉式問題組成,共涉及健康、 日常生活、教育和工作、家庭社會支持、財務五個方面;兒童版本由33個問題封閉式問題組成,包括除了財務和對父母生活的影響之外的所有代理人版本的問題。SRLNS工具主要用于評估腦卒中患者長期未滿足需求,評估內容較為全面,但僅用于評估1年以上腦卒中患者需求。
2.4.1 GM-SAT的編制和內容 GM-SAT是于2013年由BAMFORD等[18]基于促進衛(wèi)生服務研究實施行動(PARiHS)框架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腦卒中患者6個月后的狀態(tài)及需求。該工具主要采用對患者、家屬、醫(yī)護人員進行深度訪談、文獻回顧、焦點小組和專家函詢法,最終確定35個問題。問題內容主要涉及藥物管理、用藥依從性、血壓、職業(yè)、社會福利、家庭狀況、照顧者需求等多個方面。該工具是一個描述性評估工具,每個條目包含了評估問題和一個簡單的算法流程,該算法流程主要用于指導評估人員針對任何特定的未滿足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循證管理方案。
2.4.2 GM-SAT的應用及特點 ROTHWELL等[19]運用GM-SAT評估6個月后腦卒中患者需求,結果發(fā)現(xiàn),完成1份問卷平均用時74min,腦卒中患者平均有3個未滿足需求,患者未滿足的需求主要與疲勞、記憶力、注意力、二級預防及抑郁有關;PATCHWOOD等[20]于2020年對GM-SAT工具內容進行修改用于評估療養(yǎng)院的腦卒中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改良后的GM-SAT工具評估療養(yǎng)院的腦卒中患者是可行的。GM-SAT工具能夠確定腦卒中患者的首要需要且條目內容涉及全面,但完成一份問卷所需時間長,更適用于初級醫(yī)療保健場所。對于醫(yī)療資源緊張的國家的可行性還需進一步研究。
2.5.1 PSC的編制和內容 PSC工具是于2013年由PHILP等[21]基于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框架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識別腦卒中患者持續(xù)存在的長期問題及未滿足需求并提供相應的轉診建議。該清單主要通過文獻回顧、焦點小組、德爾菲法最終確定11個條目,條目內容主要包括疾病的二級預防知識,日常生活能力,痙攣,疼痛等。目前,已有相關研究者將PSC工具的項目內容進行完善,額外增加了:“性功能障礙”“性幸福”“疲勞”及“其他”4個條目內容[22-23]。該清單是一個關于“是或否”的二分類選項問卷,當患者勾選“是”時,則對應下一個問題或轉診建議。
2.5.2 PSC的應用及特點 2022年,國內學者JIA等[24]將PSC工具進行本土化改編,最終編制出普通話版本的腦卒中后問題清單(mandarin version of the post-stroke checklist),簡稱M-PSC工具,并測得該工具條目水平內容效度指數(shù)(I-CVI)大于0.780,量表水平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S-CVI)大于0.90。WARD等[25]在英國和新加坡進行試點研究發(fā)現(xiàn),完成1份PSC工具平均需要13min和17min,能夠有效識別患者未滿足的需求;IOSA等[26]研究發(fā)現(xiàn),PSC工具采用線上評估的方式也是可行的。PSC工具條目簡短、評估迅速,已受到世界卒中組織得認可,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工具。但評估內容涉及內容不夠全面,更側重于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相關方面的需求。
2.6.1 LUNS的編制和內容 LUNS工具是于2014年由FORSTER等[27]基于初級保健的卒中后護理模式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居家后患者長期未滿足需要。該工具主要通過對患者或照顧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文獻回顧、焦點小組、專家函詢等方法,最終確定條目為22項。條目內容主要涉及到社會服務、疾病信息、情緒、疼痛、交通、轉移等多個方面。該工具是一個二分類選項量表,是由患者結合自身的情況進行勾選,以此來判斷患者未滿足需求。
2.6.2 LUNS的應用與特點 LUNS研究團隊[28]對LUNS工具的可接受性、重測信度和效度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LUNS平均用時6min,工具重測信度中等至良好(一致性比率為78.0%~99.0%、kappa統(tǒng)計量為0.450~0.670)。GROENEVELD等[29]運用LUNS工具評估腦卒中患者需求,結果發(fā)現(xiàn),約2/3的患者需求與生活質量、活動有關,同時發(fā)現(xiàn)LUNS工具的提問措辭欠佳。LUNS工具是用時最短的一種工具,極大地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內容涉及全面,但部分問題提問措辭不夠恰當,未來應用此問卷時,需注意改善提問措辭。
該量表于2017 年由李瑩爽[30]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奧瑞姆自護理論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老年腦卒中患者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該量表主要通過文獻回顧、質性訪談、專家咨詢最終確定指導生活護理、專業(yè)知識技能、后遺癥、并發(fā)癥護理4 個維度,共44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完全不需要”到 “非常需要”,分別賦予1~5 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需要程度越高。該量表總體 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987,各維度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888~0.993 之間、內容效度指數(shù)(S-CVI)為 0.960,平均用時12 min。該量表主要用于居家腦卒中患者專業(yè)化照護需求的評估,條目描述較為清晰合理、信度與效度較高,但該量表尚未進行廣泛應用。
該量表于2018 年由崔會等[31]基于多個院內和院外護理需求評估問卷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腦卒中患者的護理需求。該量表主要通過文獻研究、微信隨訪、專家會議與半結構式訪談、專家咨詢最終確定疾病及急救知識、延續(xù)護理需求、藥物知識需求、生活方式知識4 個維度,共22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完全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別賦予1~5 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需要程度越高。該量表總體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903,各維度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38~0.827 之間、內容效度指數(shù)(S-CVI)為0.90,平均用時8.13min。該量表既可用于評估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需求,又可用于患者出院期間的護理需求,用時短、可行性良好、信度與效度較高,但該問卷未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未來可擴大樣本量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
該量表于2019 年由趙領珠等[32]基于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指導,結合《中風臨床與康復》手冊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需求。該量表主要通過文獻回顧、專家函詢最終確定生理需求、精神心理需求、自尊需求、信息需求、康復需求5 個維度,共28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別賦值1~5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所需要的康復需求越高。其內容效度指數(shù)(S-CVI)為0.960,量表總體 Cronbachα 系數(shù)為0.731,各維度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32~0.795 之間,填表用時小于20min。該量表可用于評估不同類型腦卒中患者康復需求,信度和效度較好,但量表內容沒有很好契合康復的需求,更多的是一般的需求。
該量表于2019 年由黃海珊等[33]基于適時模式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腦卒中患者不同時期的需求。該量表主要通過文獻回顧、質性訪談、專家咨詢最終確定,急性期、穩(wěn)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5 個維度,共36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兩分計分法。每個條目分為不需要和需要,分別計為0 分和1 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所需要的護理服務滿足程度越高。該量表總體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95,各維度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718~0.837 之間。該量表可系統(tǒng)地評估處于不同階段腦卒中患者的需求,信度與效度較好。其側重于評估不同階段的特殊需求,而不是患者疾病健康等一般需求,評估內容細致,并有且評估內容補充出入院信息等常見的住院問題需求。
該量表于2022 年由袁夢琳[34]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編制而成,主要用于評估老年腦卒中患者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該量表主要通過文獻回顧、質性訪談、專家咨詢最終確定生活護理需求、并發(fā)癥護理需求、康復護理需求、疾病知識需求、社會支持需求、心理護理需求6 個維度,共31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完全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別賦予1~5 分,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需要程度越高。該量表總體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925,各維度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0.830~0.964 之間,條目水平內容效度(I-CVI)和量表內容效度指數(shù)(S-CVI)均為1,量表平均用時8min。該量表主要針對老年腦卒中患者,信度與效度較高、條目簡短、評估迅速、可行性較好,但該量表僅用于老年患者,評估對象受限。
本文主要對國內外腦卒中患者需求評估工具內容、特點進行綜述。目前,國外需求評估工具構建較早,應用較為廣泛,但除IPA 工具外,其余國外工具均未報告信度與效度。這可能是因為國外工具為非量表類問卷,因此多采用文字描述信度與效度。而國內工具研發(fā)較晚,因此未進行廣泛應用,未來需在大樣本人群中進行信度與效度驗證。另外,國外量表評估內容更傾向于整體評估,而國內工具(除適時需求量表外)則更側重于對某一方面進行詳細評估,評估內容側重點存在差異。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對于量表的選擇需結合研究目的、量表自身特點、醫(yī)療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此外,由于上述工具多以患者自評為主,對于認知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就極其不適用,未來可在原有的基礎量表上,添加他人評估量表,例如照護者評估量表、醫(yī)務工作者評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