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趙氏孤兒》《文心雕龍》……這些閃耀中國文學史的經(jīng)典著作,紛紛在西班牙語的世界里摘下了神秘的面紗。
而讓廣大西班牙語讀者首次欣賞到這些中國故事的,是年屆63歲的格拉納達大學哲學語言系教授阿莉西亞·雷林科。她是西班牙知名的漢學家,也是中西兩國文化交流的當代使者。對她而言,研究中國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愛好,也是她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從初學漢語到成為漢學家,雷林科“癡迷”中國文化40余年。16歲那年,她報名參加了漢語學習班,邁出通向中文世界的第一步。大學期間,主修法律的她花了更多時間在中文的學習上。1983年,她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深造,專業(yè)是中國學。
1985年,雷林科獲得了北京大學獎學金,第一次來到中國,一住就是4年。在那個很少有西方人來到中國的年代,她徜徉在紫禁城高大的紅墻下,穿行于曲折的胡同里,在老師的課堂上和圖書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孜孜不倦地追尋中國文化。
回到西班牙后,雷林科在格拉納達大學任教,開啟了西班牙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課堂上,她講“四書五經(jīng)”,讓學生用中文與先秦哲學家直接“對話”;她講《楚辭》,帶領(lǐng)學生“觸摸”中國詩歌的瑰麗想象。她最愛的中國詩人是杜甫,每每讀到那些激越的詩句,都會潸然淚下;她也由衷欣賞湯顯祖,總是被他高超技巧雕琢下的絕妙句子折服。
隨著對中國文化及古典文學的研究日漸深入,雷林科覺得有責任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介紹給西語世界。于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她開始涉足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翻譯工作,為自己的人生和中西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從《文心雕龍》到《西廂記》,從《牡丹亭》到《楚辭》,在雷林科看來,翻譯這些作品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身臨其境,體味人生百態(tài)。在唐代韓愈所作的《調(diào)張籍》中,有一句是“刺手拔鯨牙”,雷林科常用這句詩來形容她所從事的這份高難度事業(yè)—每翻譯一部作品都要查閱卷帙浩繁的文獻,常常為一句話、一個詞推敲至天明,即便如此,她也“痛并快樂著”。由于在翻譯領(lǐng)域的特殊貢獻,2017年8月,雷林科被中國政府授予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雖然中國和西班牙分處亞歐大陸兩端,但文明的紐帶讓兩國友好跨越千山萬水,歷久彌堅。對中西兩國來說,正是因為有雷林科這樣一批熱愛中國文化的學者,才讓西班牙當代漢學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的變化,讓人類文學經(jīng)典的世界旅行得以展開。
雷林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著崇高的使命感,她說:“我不僅研究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中國語言的變遷,我也嘗試向身邊的中國朋友解釋西班牙文化。在我看來,當我們開始了解彼此時,隔閡就會消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