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霞
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其更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不僅會對學生當前的學習產生影響,更會阻礙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將心理健康教育恰當運用到班級管理中,能更好地發(fā)揮學校教育的育人價值。
一、為學生創(chuàng)建健康的價值標準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快樂長大,還要讓學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為了避免認知沖突,教師需要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自行判斷,教師再進行正確的引導。因此,班主任需要在學生的判斷力上進行心理教育,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學校、教師、父母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小學生的大量時間身處于校園之中,因此,教師的教育管理也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引導方式以及對學生情緒變化的敏感程度,都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所以關注心理健康的理念首先要深植于父母和教師以及學校的內心。
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可以在班級里定期舉辦好人好事獎勵活動;通過一些課間活動以及黑板報進行積極健康心理學的宣傳;班級圖書角為學生提供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舉行心理健康主題朗讀比賽等,不斷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觀念。教師在課堂上也應多傳遞類似的精神,父母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多關注學生情緒以及行為的變化,及時和教師進行溝通,讓學生可以感受到來自家庭以及學校的關懷和愛護。
三、組織體驗式主題班會
學習方面的問題是很多學生都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很多學生都較為頭疼的問題。有的學生由于心理素質不佳,在學習中患得患失,導致學習成績難有進步;也有的學生絲毫不在乎學業(yè)成績,最終導致課程學習不理想。
對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應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展開以學習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大膽傾訴自己的煩惱,并為他們提供幫助,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驅散學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綜上,教師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組織多樣化的班級活動,積極幫助學生形成健康人格,防患于未然,保證每一位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的集體活動中,運用集體的力量幫助每一位學生成長。
(作者單位:莘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