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海
《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是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編的一部童蒙識字教材,曾廣泛通行于兩漢至隋唐之間。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先秦兩漢間類似的字書類啟蒙教材曾有過十幾種,但除了《急就篇》,都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因此,《急就篇》就顯得尤為重要。
《急就篇》用韻語寫成,正文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姓氏名字,二是衣食器用動植諸物,三是社會人事等。根據(jù)王應麟的分類說法,就是“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終之以文學法理”。姓名部分用三言,結尾部分為四言,中間主體部分為七言句。
根據(jù)學者研究,今傳的《急就篇》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為三十一章本,一為三十四章本,后者多出的第七、三十三、三十四章,為后漢時附入。前三十二章有唐顏師古注和宋末王應麟補注,第三十三、三十四章則無顏注,僅有王應麟注。后人附入的末二章,可以視為《急就篇》的第四部分。
《急就篇》全文僅二千一百四十四字(包括后人附入的一百二十八字),卻包括一百三十多例姓名、四百多種器物、一百多種動植物、六十多種人體部位和器官、七十多種疾病和藥物等內容,幾乎涵蓋了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沈元在他的名作《〈急就篇〉研究》中所說,它是漢代“社會生活的一面明亮的鏡子”。
迄今所見從文獻整理和校證角度對《急就篇》做出的最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著作,是復旦大學張傳官先生的《急就篇校理》(中華書局,2017)和《〈急就篇〉新證》(中西書局,2022)。此兩部著作是把傳世文獻、出土文字材料與考古實物和圖像資料相結合進入深入考證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可靠文本和一個基礎牢靠的平臺。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把《急就篇》看作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面貌的一個重要史料來源、“一面鏡子”,則自沈元之后,相關的專題性歷史研究論文還不算很多。從知網檢索可知,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書法、用字(文字)、編撰思想、兒童啟蒙教育、人名、疾病名、紡織服飾、醫(yī)學價值和醫(yī)學教育等方面。其中,只有編撰思想和人名研究比較多地觸及到歷史社會生活。張傳官的兩部著作,書后附錄的參考文獻幾乎網羅了此前的所有相關成果,也呈現(xiàn)出這一特征,即對于歷史研究者而言,基于《急就篇》而展開的專題研究還很薄弱。
誠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各自看到了事物不同的一個側面。筆者翻閱《急就篇》,讀出了其中蘊含的漢匈關系狀況乃至華夷秩序觀念。今依《急就篇》中的內容先后順序,分別簡陳于下。
一
《急就篇》的第一部分為人物姓名,皆三字為一組。除個別復姓加單名外,大部分為單姓加雙字人名。雙字人名是有寓意的,反映了某種思想觀念。對《急就篇》中出現(xiàn)的人名作研究,或者擴大為對漢印、出土簡牘中所見的人名作研究,相關的成果已有很多?!都本推返娜嗣糠钟蓄亷煿抛⒑屯鯌氲难a注(以下分別簡稱為“顏注”和“王補”),經過今人研究,認為舊注大部分正確,但是也有顏注誤、王補正確或顏、王均不甚準確的情況。筆者在前賢對人名考訂的基礎上,試對其中涉及到民族關系的人名作一番分類、分析和解讀。
第一類人名,以擊破胡虜為寓意,簡單直接,代表的人名有郭破胡、焦滅胡、俠卻敵等。例如:
郭破胡 顏注:“言能克匈奴?!蓖跹a曰:“《漢·王子侯表》:‘高邱侯破胡?!豆Τ急怼罚骸纹坪??!墩训奂o》:‘呂破胡。又有趙破奴?!?/p>
焦滅胡 王補曰:“漢有左馮翊賈勝胡、水衡都尉呂辟胡、后漢千乘王寵,一名伏胡。”
第二類人名,以祝福漢朝強盛、地域廣大為寓意,代表的人名有馮漢強、由廣國、左地馀、憲義渠等。例如:
左地馀 顏注:“言土地有馀,封邑廣大也。漢有歐陽地馀。”今按:“地馀”不僅是顏注所說的土地有馀(富)和封邑廣大(貴),祈求富貴,還有一層意思是指疆域遼闊、土地廣袤,《急就篇》第三十二章有“漢地廣大”一語(后文將涉及),正是其意。人名“由廣國”的“廣國”,顏注:“言為本朝益土地也?!逼鋵崱皬V國”就是國土廣大的意思。與“廣國”意思接近的是“廣漢”。廣國、廣漢乃漢代常見人名,其意與“地馀”相近。
憲義渠 顏注:“國名也,后為縣,在北地。以縣為名也?!蓖跹a曰:“義渠,西戎之別也?!栋俟俦怼罚骸叩畚迥辏⑽玖x渠。《韓非子》:‘陽成義渠騎將也。《后漢》:袁紹將‘蔣義渠?!苯癜矗毫x渠最早為民族名,后為地名,再后又作為人名。以義渠為人名,這也體現(xiàn)了漢朝疆域的宏闊和包容以及文化的多元。
第三類人名,以立功絕域、揚威遠方為寓意,代表的人名有庶霸遂、范建羌、蔡游威、泠幼功等。例如:
庶霸遂 顏注:“言能遂成霸功?!?/p>
范建羌 顏注:“言立功于西羌之地也。”
蔡游威 顏注:“威之遠揚也?!苯癜础巴弊郑杂谑∥嵋韵露嘁詾槭恰俺伞弊种?,且以漢印中多見名“游成”者,其人名含義可能是“游于外而有所成就也”。張傳官除了補充人名作“游成”的例證外,又認為從韻腳看也以作“成”為協(xié),故傾向于于說。不過,他也指出,樓蘭出土晉代《急就篇》殘紙抄寫兩遍此姓名,皆作“威”,故稱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筆者認為從人名的含義來講,對于“游成”的解釋雖然也可成立,但終感有些迂曲,不如“游威”詞意清晰,故仍然認為應以顏注義勝,當是寓意游行天下、建威遠方。
泠幼功 顏注:“幼者,少小之次。功者,言能立功也?!苯癜醋杂谑∥嵋韵?,或有釋“功”為“公”,認為二字相通,“幼功”即“幼公”,亦“少公”“少君”“穉公”之比。筆者認為人名的含義可以有多個解釋,不必咬定一定此是而彼非,尤其是當利用其他材料改字并提出一個新說時,應該謹慎。這就像??惫偶?,對校法和本校法相對可靠,而利用其他文獻的他校法,憑借學術知識的理校法,如果采取改字出校的處理方式,其犯錯的風險程度就會顯著上升。對于“泠幼功”的“功”,“蔡游威”的“威”,我們不妨且遵從舊本用字,顏師古的舊注也可作為參考,學者可以另提出新說,百家爭鳴。
第四類人名雖然不直接和民族關系相關,但多和軍事有關,故也可單列一類,作為參考,代表的人名有高辟兵、減罷軍、孔何傷、所不侵等,它們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即祈求減少戰(zhàn)爭,盼望和平和身體不受傷害。這類人名和祈求長壽或不生疾病屬于同類性質。
減罷軍 顏注:“猶言偃武也。一說:久從戎役,故疲勞也?!苯癜辞耙徽f是,“罷軍”就是希望停止軍事行動,不要再打仗。
所不侵 顏注:“言其謹愨,不為寇暴也?!蓖跹a曰:“言不可侵侮也?!苯癜赐跽f是?!安磺帧本褪侵覆皇芮趾Γ狡桨舶??!安磺帧焙汀氨俦薄昂蝹笔峭愐馑迹际侵覆皇艿侗疄模皇芮址负蛡?。
簡單總結一下。前三類人名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是,希望漢朝國力強盛,疆土遼闊,可以擊破胡羌,個人則可以為國效力,成就功業(yè)。第四類人名反映的心愿則是愛好和平,個人可以無災無難。這也不奇怪。對于進取的人來講,他們希望像張騫、傅介子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所以就叫“霸遂”“建羌”;而對于相對保守的人來講,平平安安就挺好,所以取名“不侵”“辟兵”。
二
“姓名訖,請言物?!薄都本推返牡诙糠质歉鞣N器物名、動植物名、疾病名和藥物名等。比較值得注意,同時也比較奇怪的是,在講各種穿戴衣物的時候,竟然也提到了漢朝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
裳韋不借為牧人。完堅耐事逾比倫。
屐屩麤羸窶貧。旃裘蠻夷民。
去俗歸義來附親。譯導贊拜稱妾臣。
共六句。
在此之前,已經介紹了多種衣服鞋履之類,都是漢人的傳統(tǒng)衣物,到這里話鋒一轉,開始介紹游牧人的穿著。顯然在《急就篇》的編纂者看來,對游牧人的穿著也應該有所了解,他們不僅與漢人交往頻繁,而且也已經成為在大漢土地上生活的族群之一。
借助顏注和王補,我們試對這幾句話略作解釋。
“裳韋不借為牧人”,顏注:“韋,柔皮也。裳韋,以韋為裳也。不借者,小屨也,以麻為之。其賤易得,人各自有,不須假借,因為名也。言著韋裳及不借者,卑賤之服,便易于事,宜以牧牛羊也?!狈g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穿著用柔皮做的裳,穿著用麻做的鞋,做放牧的人。
“完堅耐事逾比倫”,顏注:“言著此衣履屨者,必須完全堅韌,堪任事務,經歷長久,乃得逾于等類,不破壞也?!苯癜搭佌f不確。此句是針對上句的“裳韋”和“不借”說的,是夸贊這兩樣東西結實耐用,超過其他材料做的衣服和鞋子。
“屐屩麤羸窶貧”,根據(jù)顏注,屐、屩、、麤四樣東西都是不同質地或形制的鞋,都是為貧賤之人所穿。
“旃裘蠻夷民”,顏注:“,胡履之缺前雍者也。言蠻夷之人,唯以氈為裘,而足著也。今西羌其服尚然?!蓖跹a:“《新唐書·西域傳》:‘足曳,履也?!本褪钦f,身著旃裘、足踏的,是蠻夷之民。
在上面四句話中,三句講的都是“牧人”和“蠻夷民”的穿著,甚至還夸了他們的一些衣物質量好,性價比很高。
如果說,在介紹各種衣物穿著的時候插入對游牧民族穿著的介紹還可以理解,那么后面的兩句話就實在不可理解,因為明顯跑題了。這兩句話好像是橫插進來的,與前后文都不銜接。如果一定要承認其文本存在某種合理性,則只能說漢朝人對周邊民族充滿了優(yōu)越感,這種天朝上國的感覺,壓都壓不住,既然提到了“蠻夷民”,索性也就不隱藏了,遂直接說出了這兩句:“去俗歸義來附親。譯導贊拜稱妾臣?!?/p>
“去俗歸義來附親”,顏注:“去其本俗,歸于德義,附化而親近也?!?/p>
“譯導贊拜稱妾臣”,顏注:“始來歸義,言語未通,故須傳譯導引進見而拜,依臣妾之禮也?!蓖跹a:“《匈奴傳》:‘呼韓邪朝天子于甘泉宮,贊謁稱臣而不名。男曰臣,女曰妾?!?/p>
《急就篇》產生的時代為西漢中后期,在宣帝中興之后,元帝承平之時,外無邊患之憂(當時匈奴內附,西羌平定),內有賢相循吏之治,社會比較穩(wěn)定,經濟相對富足。只有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才好理解《急就篇》中洋溢的這種自信和優(yōu)越感。
三
“諸物盡訖五官出?!薄都本推返牡谌糠?,是王應麟所說的“文學法理”,也是七字一句,其中沒有涉及到周邊民族的內容。但是到臨近結尾部分的第三十二章,忽然改為四字一句,讀來令人倍感振奮。大概在《急就篇》的編纂者看來,這部作為兒童識字課本的書近兩千字,且其中多有生僻字,名物繁多,不好認,不好記,到最后部分總要對學童勉勵一下,既要提高其興趣,又要使其立志成才,看到希望,順便做一下愛國主義教育。所以這部分的文字,讀起來真是令人眼前一亮:
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雨時節(jié),莫不滋榮。災蝗不起,五谷孰成。賢圣并進,博士先生。長樂無極老復丁。
特別是前面的六句,表現(xiàn)了西漢后期邊境和諧、萬方來朝的盛況。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大意是說:漢朝的土地幅員廣闊,萬事萬物,無不承載包容。四方蠻夷來朝貢,如臣妾般接受大漢的驅使和命令。邊境無事,內地安寧。學童讀到這里,心中的自豪感當油然而生。
四
在《急就篇》的第四部分,即東漢時所補的兩章中,也有關于民族關系的內容。第三十三章有:“四民康寧,咸來服集。何須念慮合為一。”如果不仔細分析,會覺得它與民族關系無關,其實不然。
對于“四民康寧,咸來服集”,王應麟注:“士農工商,咸安其業(yè),德澤所被,悅服和集?!边@是以“士農工商”來解釋“四民”。但是筆者以為,“四民”還可以理解為四方之民。為什么要這樣理解呢?因為下一句就是“咸來服集”,有“來”這個動詞,有“服集”即悅服、臣服和聚集、聚攏這樣的動作,一定是自遠方來,則“服集”這個動作所發(fā)出的主體當不是指本土從事不同職業(yè)的人(士農工商)。再下一句為“何須念慮合為一”,意為不須憂慮,遠近四方都凝合為一體,實現(xiàn)了天下一家。所以筆者認為,“四民康寧,咸來服集”講的應該是四方民族大團結、地方(特別是邊地)擁護中央的這樣一種情景。
又,對于“四民康寧”的“四民”,還有另一種可能的解釋。張傳官指出,“民”字阿斯塔納本作“表”,“四表”本指四方極遠之地,后亦泛指天下,魏晉隋唐時有“四表晏寧”“四表咸寧”“四表輯寧”等語,作“四表”亦可通。如果作“四表”解,它也是一個地理空間的概念,與筆者上面的分析相合。
東漢時增補的第三十四章,也有一段文字與民族關系有關,其文曰:
云中定襄與朔方,代郡上谷右北平。遼東濱西上平岡,酒泉強弩與敦煌。居邊守塞備胡羌,遠近還集殺胡王,漢土興隆中國康。
這幾句的意思是:從正北方到東北方再到西北方,沿邊諸郡都守塞備胡,隨時準備殺滅入侵之敵,祝福漢家強盛興隆。由于文字比較淺近,這里不再展開。但是,揣摩此章文字所傳達的信息,顯示漢朝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已不像第三十二、三十三章所展現(xiàn)的那樣和諧,而是冒出了緊張氣氛和騰騰殺氣,需要駐兵守邊,隨時準備兵戎相見。
對于東漢時補入的這兩章文字,其具體補入時間,前人還沒有具體的推定。只是從“河南洛陽人蕃息”“真定常山至高邑”等語,可以判定是在光武帝即位、定都洛陽之后。如果從上面分析的當時民族關系來看,應是東漢國力正盛、匈奴臣服之時,應當是在明帝到章帝時期。因為如果時代再靠后的話,不僅東漢國力和內外形勢與增補文字對不上,而且地方貢獻、祥瑞頻臻等內容就沒有了著落,而且再提到“高邑”這樣象征劉秀龍興的地名也就失去了新鮮感。
如果要對第三十三和三十四章再作區(qū)分,由于這兩章所反映的民族關系由第三十三章的融洽團結變成了第三十四章的緊張對立,則它們應是在不同時間被編入《急就篇》的,第三十四章的時代當更晚,這恐怕與東漢權貴憑借武力輕開邊釁貪冒軍功從而惡化了內外關系有關。
五
拋開東漢時附入的最后兩章不談,西漢元帝時編成的這部《急就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漢朝廷與周邊民族的關系狀況,總的來說是友好共處的,匈奴等政權向漢稱臣,漢朝則享受了萬方來朝的榮耀。這與史書的記載相合。以西漢時對漢朝威脅最大的匈奴和羌來說,在西漢的最后幾十年都實現(xiàn)了與漢友好共處,邊境安寧?!稘h書·匈奴傳》稱:
至孝宣之世……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后六十馀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
《后漢書·西羌傳》稱:
元帝時,彡姐等七種羌寇隴西,遣右將軍馮奉世擊破降之?!葬杲闱冀抵髷?shù)十年,四夷賓服,邊塞無事。
當然,我們分析研究《急就篇》中透露的民族關系信息,意義不僅在于與史書的記載相印證,其實我們還看到了更多。比如,我們看到了《急就篇》里體現(xiàn)出的漢朝人的自信、相對于周邊民族的優(yōu)越感,當然還有胸襟的博大與包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漢朝人看待周邊民族始終有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好像只有你仰慕接受我的文化、對我俯首稱臣,才是一個理想的內外關系。而要維持這樣的“盛況”,其實需要付出很多,不僅需要有外交的努力,還要有和親、懷柔、冊封、賞賜、邊貿等具體舉措,還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做后盾。而我們分析《急就篇》中的人名后發(fā)現(xiàn),人名所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是多元的,在國家強盛這個主題敘事之下,也有具體個人的個性追求。如果把東漢時附入的第三十四章與前面的《急就篇》主體部分相比較,則更能感受到和平的可貴。特別是當漢朝國力遠遠超過周邊民族,實力碾壓對手時,能保持足夠的清醒和克制,不過激、不越界,就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漢元帝時甘延壽、陳湯率兵遠至中亞,擊殺郅支單于一事。這個時代,也就是《急就篇》產生的時代。這個事件引起的內外震動可以說極大,爭議也極大。雖然總體來說積極意義大于負面影響,但是也不能不讓人警惕,畢竟,國家整體利益的要求與個人對功名富貴的追求并不總是相一致?!耙丝h(懸)頭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壯語,聽了不禁讓人血脈僨張,但是這究竟是不是長治久安之道,則值得深思。《急就篇》雖然僅是一個兒童識字課本,但是也讓我們讀出了這樣的信息,因為“邊境無事,中國安寧”,肯定要勝過“居邊守塞備胡羌”。
與后世的蒙學讀物比起來,《急就篇》中關于民族關系部分的內容更應得到珍視。比如南朝梁產生的《千字文》,只有“臣伏戎羌,遐邇壹體,率賓歸王”十二字與此相關。而到了《三字經》,則幾乎完全消失不見。比較之下,我們應該承認,《急就篇》的編纂者—從史游到后來已經佚名的增補者,其胸襟之廣、氣量之大是很令人敬佩的。
(作者單位: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