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旭 鄧秋盈 魏君倜
摘 要:基層團組織是共青團的戰(zhàn)斗堡壘。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共青團基層組織以政治建設為立足點,堅持黨的領導為立身之本;以思想武裝為切入點,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相適洽;以制度健全為支撐點,開放創(chuàng)新與嚴謹規(guī)范相結合;以隊伍管理為著力點,內聚優(yōu)化和延伸覆蓋相協(xié)同。新時代深入推進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需要堅持黨建引領,構建良好政治生態(tài);搶占思想陣地,構建網格化全鏈路傳播矩陣;完善數字化、差異化和開放性的基層制度體系;激發(fā)團基層隊伍活力,搭建服務青年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平臺。
關鍵詞:共青團基層組織;組織建設;百年回顧;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3)02-0021-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邏輯及原創(chuàng)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19ZDA016)階段性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1]抓青年工作,離不開廣大共青團基層組織,提升基層團組織治理效能至關重要。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對共青團來說,建設什么樣的青年組織,怎樣建設青年組織是事關根本的重大問題……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推動共青團改革向縱深發(fā)展……探索團基層組織建設新思路新模式?!盵2]共青團基層組織是共青團百年發(fā)展始終保持組織活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戰(zhàn)斗堡壘。抓基層團組織建設,使團的改革舉措落實到基層是新時代的鮮明導向。關于基層團組織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切實保持和增強黨的群團工作和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3]2020年12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從政治、思想、制度、隊伍、青年發(fā)展等方面明確了基層組織工作職責。[4]共青團百年歷史是一部基層團組織建設史。基層團組織政治建設是立足點,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武裝是切入點,確?;鶎訄F組織堅定信仰,凝聚力量;制度建設是支撐點,保障基層團組織建設規(guī)范有序,健康運行;隊伍管理是著力點,確?;鶎訄F組織建設有抓手,充分發(fā)揮示范作用。借鑒現有成果,筆者從政治建設、思想武裝、制度健全、隊伍管理四個維度,通過歷史分析、辯證分析、案例分析等多角度回顧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歷程,把握中國共產黨群眾性組織的建設規(guī)律和引領青年的創(chuàng)新邏輯,夯實共青團根基,探索基層團組織建設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的百年歷程
(一)醞釀萌芽期(1922-1927年)
基層團組織自成立起就體現出鮮明的政治色彩和階級屬性,它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保持一致,黨的號召和奮斗主題就是基層團組織行動的動力和方向。一是思想武裝。共青團一大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團的綱領中明確規(guī)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中國青年無產階級的組織……鏟除武人政治和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壓迫?!盵5]共青團成立之前,全國各地的團小組(團支部前身)已經通過出版發(fā)行刊物來闡述政治主張,如王興祈、曾琦、李大釗等人創(chuàng)辦的《少年中國》,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早期團的基層組織通過閱讀、研討、翻譯等方式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思想,并和共產黨一道通過游行、發(fā)傳單等方式抵制軍閥和帝國主義迫害,傳播新思想。二是制度建設。共青團一大規(guī)定:“有團員三人以上,即須組織小團體。各‘小團體滿十人以上須組織干事會執(zhí)行事務,……但不能組織干事會時須設書記一人?!盵6]此時,“支部是訓練團員、分配工作、深入群眾、發(fā)展鞏固本團組織的基本單位?!盵7]在中國共產黨和青年共產國際幫助下,基層團員骨干培訓得到加強,隊伍得到純潔,培養(yǎng)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黨忠誠、革命意志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成為團基層組織培養(yǎng)團員骨干的目標。
(二)動蕩存續(xù)期(1927-1949年)
初創(chuàng)時期,共青團基層組織在大革命中初步彰顯活力。從土地革命開始,受國內革命形勢及黨內“左傾”錯誤影響,基層團組織經歷了“壯大-削弱-中斷-整合-重建”的過程,干部隊伍管理和覆蓋面均受到影響。共青團五大及時根據革命形勢調轉航向,決定在農村和城市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并確立了黨團協(xié)作相關制度?!霸谲婈犞杏貌恢闪F的支部,團員參加黨的支部中工作?!盵8]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共青團和其他愛國組織合并重組,參與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6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青年工作的決議》,“針對某些地區(qū)青年工作脫離群眾、片面強調青年獨立性、特殊性的錯誤傾向,強調必須正確解決和處理好青年特殊利益與整個抗日事業(yè)利益的關系問題”[9]。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基層團組織得到健全和壯大,響應民聲,掀起了反內戰(zhàn)、反暴力、反饑餓的游行示威活動,有效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主張,贏得了民心。1946年冬,為統(tǒng)一集中做好共青團相關工作,黨中央開始自上而下地推動基層團組織試建工作。隨后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大范圍推廣,如晉察冀解放區(qū)的定縣在“半年多的時間,全縣就建成團支部198個,團員發(fā)展到4981人”[10]。各解放區(qū)迅速進行重建共青團的工作,大力改善了解放區(qū)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使得青年工作由渙散、低沉的狀態(tài)逐步走向集中統(tǒng)一發(fā)展。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工作綱領》,規(guī)定了支部建設的六項工作內容,包括完成上級任務、提高政治覺悟和業(yè)務知識、關注青年發(fā)展、討論與執(zhí)行上級指示和決議、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隨時吸收新團員,重新強調了團支部是共青團工作的基本單位,要注重團員的申請吸收和發(fā)展,并對吸收發(fā)展的青年年齡、流程、支部成員的權利義務等作了明確規(guī)定。[11]
(三)轉型變革期(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基層團組織在恢復生產中實現功能轉型。此時,國家面臨恢復生產,清理反動分子,實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在國家道路走向上又面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抉擇,這種轉型變革也反映在團支部的活動內容和功能定位上。1953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特點》一文中指出:“黨和團的領導機關都要學會領導團的工作,善于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照顧青年特點,組織和教育廣大青年群眾……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青年團要配合黨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當中,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要有自己的系統(tǒng)的工作,同時又要受各級黨委的領導?!盵12]各級黨委加強了青年團工作,把青年運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團基層干部得到關注和關心,大量團員青年被選拔推薦到重要崗位鍛煉學習,激發(fā)了團員青年的主人翁意識,為基層團干部成長提供了良好平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人民當家做主,迸發(fā)出強大的建設熱情。為帶領青年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基層團組織在搶抓生產同時,注重先進典型的學習,如“學雷鋒活動”“學習鐵人王進喜精神”等學習活動。1961-1963年,共青團中央先后專題研討了在農村地區(qū)、工礦企業(yè)如何開展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提出了加強基層團組織班子和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原則、內容和方法,并對基層團組織系統(tǒng)進行整頓。共青團中央明確提出一個班子、一套制度、三項活動的整建措施,對基層團組織的民主生活、團員管理等制度進行規(guī)范,基層團組織活動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1960年2月,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作《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報告,他勉勵青年人積極學習科技文化,永攀科技高峰,成為“又紅又?!钡慕ㄔO人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期間,大量年輕團干部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有效地提升了共青團的基層組織能力和水平,改善了基層團組織工作面貌。
(四)穩(wěn)步提升期(1978-201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青團基層組織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夯實自身基礎,注重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學習生產技術,投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青年力量。如全國基層團組織廣泛響應“爭當新長征突擊手”“爭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先鋒”活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鉆研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積極為“四化”建設做貢獻。[13]1995-2000年,基層團組織深入農村,集中開展了脫貧致富奔小康活動,為農村經濟發(fā)展把脈,調動農村青年致富熱情,搞活農村經濟。[14]在思想建設方面,基層團組織圍繞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普法教育、青年文明崗、掃除文盲等系列活動。1994年2月,共青團中央面向全國組織開展創(chuàng)建“青年文明號”活動,并重點在社會“窗口”行業(yè)中展開?;鶎訄F組織在各行各業(yè)領域深入開展創(chuàng)建活動,有效地提升了各行各業(yè)的職業(yè)文明水平,引領了行業(yè)新風尚。在制度規(guī)范方面,共青團中央在落實機制、整體設計、評選創(chuàng)建等方面深入推進制度建設,因此,基層團組織建設步入正軌。1984年10月,團中央在福建龍海地區(qū)召開會議,分析了共青團全國基層組織形勢,提出根據新的勞動組合設置團基層組織,創(chuàng)新了團員組織管理、干部選聘、選舉、團工作社會化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12月,團中央決定堅持并推進“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因地制宜完善基層組織體系,鞏固落實團的基層制度建設。響應共青團基層組織服務經濟建設的時代號角,基層團組織也開始在非公有制企業(yè)中建立,截至2001年6月,例如北京市非公有制經濟中團組織達到366個,團支部288個。[15]基層團隊伍深入私企,發(fā)揮了先行者和領頭羊作用。
(五)創(chuàng)新發(fā)展期(2012-至今)
新時代的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緊跟社會潮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煥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一系列新規(guī)定、新機制。2019年12月,共青團中央印發(fā)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再次確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16]所謂“中心”和“大局”就是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中心工作,凝聚青年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基層團組織廣泛響應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方案,深入一線展開扶貧工作?;鶎訄F組織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每年寒暑假數十萬大學生面向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特殊兒童開展社會實踐項目,提升了貧困地區(qū)青少年知識文化水平。
為進一步匯聚中國青年力量鋪就暢通道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的回信中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盵17]因此,中國夢成為基層團組織凝聚團員青年將個人夢想和國家復興緊密相連的重要指向。此后,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四史”等主題,基層團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團員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
推動團基層組織制度改革向縱深發(fā)展,使改革舉措落實到基層是共青團改革的鮮明導向。2017年2月,共青團中央頒布了《關于新形勢下推進從嚴治團的規(guī)定》,要求團支部考核一年一次,團員青年要確?!耙蝗艘粰n”;2017年3月,共青團中央印發(fā)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基層組織“三會兩制一課”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規(guī)范了基層團組織的組織生活,也使基層團組織的制度建設更加完善;2019年12月,共青團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對團支部涉及的會議制度、組織生活等常規(guī)工作明確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規(guī)范,使一切都有章可循,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18]此后,共青團中央又陸續(xù)對黨和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農村等基層團組織建設,基層團組織選舉工作,基層團組織力提升工作,城市基層團組織建設,縣域基層團組織改革試點工作,等等,提出一系列指導意見。
二、百年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的歷史經驗
(一)以政治建設為立足點,堅持黨的領導為立身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共青團自誕生開始,就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旗幟、意志和使命融入血脈,這是區(qū)別于其他青年組織的根本特質和鮮明優(yōu)勢?!盵19]在共青團基層組織百年建設歷程中,聽黨話、跟黨走,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始終是基層團組織的行動邏輯,也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zhí)行到位的有效保證。從基層團組織建設來看,黨的領導是自上而下將黨的意志嵌入組織的過程,共青團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增強政治性;與此同時,基層團組織也需要自我奮斗聚攏吸納自下而上的資源和力量,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青年群眾的新特點。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團基層組織建設的立身之本,有助于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百年來,基層團組織政治建設經過了三次調整。一是如何處理好黨團關系,更好地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大革命時期,由于錯估革命形勢,中國共產黨革命領導權遭到削弱,動搖了團內不堅定分子,團內出現了“取消主義”和“先鋒主義”錯誤傾向,嚴重影響了團的建設,也對黨團關系帶來影響。共青團四大明確了共青團無產階級革命青年組織的性質,并接受黨的領導。二是黨團關系進一步理清,并圍繞經濟建設實現基層團組織功能轉型。在協(xié)調黨團關系方面,管制過死容易僵化,放手不管問題更大。1950年10月,毛澤東同志根據共青團的建設情況提出“青年團組織要鞏固地向前發(fā)展”的方針。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新黨章增加了“黨同共產主義青年團的關系”,要求青年團服從黨的領導,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承擔宣傳者、建議者和執(zhí)行者角色。黨團關系理順后,基層團組織工作內容進一步明確,活力得到釋放,青年運動得以健康發(fā)展。三是強化政治擔當,積極投身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后,黨深化對基層團組織的領導,開創(chuàng)了團的基層工作新局面?;鶎訄F組織重塑政治認同,堅持群眾路線,搞活基層,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建設,實現從溫飽到小康的轉變。四是以黨建帶團建,助力共同富裕。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雛形初顯,經濟從注重效率到兼顧公平,從先富轉向共富,從物質文明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發(fā)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也要求基層團組織必須跟黨走,聽黨話,齊心協(xié)力推動共同富裕。
(二)以思想武裝為切入點,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相適洽
1903年9月,列寧在《革命青年的任務(第一封信)》中提出:“‘單是革命的感情不能形成大學生的思想上的團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建在某種社會主義世界觀,而且是‘明確的完整的世界觀上面的‘社會主義理想?!盵20]思想武裝是政治之魂,重視青年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團組織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基層團組織基礎性工作和提升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在不同時期,基層團組織根據形勢發(fā)展,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根據青年特點及時調整傳播途徑和方式方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廣大青年,在矢志追求中淬煉政治之魂。
百年奮斗歷程讓團基層組織意識到思想武裝的實現方式與價值:一是堅持思想武裝,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層團組織根據上級指示和形勢發(fā)展,積極響應黨的主張,并通過游行示威、講習培訓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此時,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成為當時優(yōu)秀青年矢志不渝的信念。二是堅持思想武裝,需要同錯誤思想作斗爭。新中國成立后,對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從理論到實踐全國上下進行了各種探索,在同左傾和右傾錯誤路線的斗爭中,基層團組織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逐步清晰。三是堅持思想武裝,需要與時俱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團員青年思維方式和內容需要轉變: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打破僵化思維;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如果對社會主義認識不清,就很容易走彎路、歧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21]四是堅持思想武裝,需要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和渠道。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攀升,基層團組織需要順應互聯網大潮,了解新興傳播方式,搶占線上陣地,積極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新時代青年堅定信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以制度健全為支撐點,開放創(chuàng)新與嚴謹規(guī)范相結合
制度建設是提高基層團組織能力的重要保障。共青團制度體系從建團伊始就遵循科層制邏輯,先頂層設計,由上到下實行“金字塔”形管理。基層組織權力小、責任大,需要服從上級安排,因此,其制度運行受客觀形勢、領導人意志、內生變遷和風險偏好等影響,不同時期存在功能、定位和執(zhí)行等方面變化。在百年歷程中,制度建設在趨于規(guī)范嚴謹的同時,又保持了開放創(chuàng)新的彈性,并形成了民主集中制、從嚴治團等基本原則。
共青團建團初期,聚焦搭建基層管理運行制度和團員發(fā)展制度,在確保廣泛吸收新鮮血液的同時,又能快速執(zhí)行任務。新中國成立后,共青團制度建設步入正規(guī),從奪取政權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革命形勢和工作內容發(fā)生變化,體制機制也隨之調整。受蘇聯模式影響,我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領導形式以行政命令為主,容易忽略基層特殊情況,有些基層團組織不同程度地存在突擊建團、關門主義、形式主義等問題。因此,確立民主集中制原則和基層團建制度,有助于加強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發(fā)揮青年勞動積極性,對探索如何在工作場景中發(fā)揮基層團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提升基層團組織建設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城鄉(xiāng)經濟體制迅速改革,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計劃經濟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有些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組織真空,如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原有公社及大隊中團的建制,使團員開展集中活動面臨挑戰(zhàn),城市中也出現類似情況,團的制度調整勢在必行,規(guī)范基層選舉制度,推進評選創(chuàng)建是時代之需。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團中央在加強制度建設基礎上逐步推進從嚴治團要求,通過理順基層團組織相關制度,明確基層團組織工作內容,整頓渙散基層團組織,達到了固本興團、改革強團、從嚴治團的目的。在百年歷程中,基層團組織不斷總結經驗,制度建設逐步標準化、規(guī)范化、體系化,形成了班子隊伍建設、團員教育管理、工作運行機制、活動組織保障、考核評比量化等全方位的制度體系。
(四)以隊伍管理為著力點,內聚優(yōu)化和延伸覆蓋相協(xié)同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指出:“青年在哪里,團組織就建到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團組織就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努力使團組織成為聯系和服務青年的堅強堡壘?!盵22]這是對基層團組織建設百年經驗的重要概括。團基層組織提升需要圍繞青年,在密切聯系青年中煥發(fā)青春活力;在服務青年,解決青年難題中獲得檢驗;在發(fā)展青年中將各項政策方針落到實處,推動國家建設和發(fā)展。與此同時,只有團基層隊伍整體素質提升,才能將青年力量更好地凝聚并發(fā)揮出應有效用。
共青團基層骨干隊伍是“關鍵少數”,能起到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抓住“關鍵少數”,做好基層隊伍管理,是提升組織能力的重要著力點。共青團基層組織對隊伍管理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探索。一是純潔干部隊伍,爭取有生力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基層團組織肩負引導團員青年履行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重點是培養(yǎng)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黨忠誠、革命意志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在建團之初,團內成分復雜,學生居多,且思想狀況和組織狀況復雜,無法達成一致的目標和行動。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純潔干部隊伍,提高威信、擴大影響是團基層組織的重要任務。二是增強主體意識,在基層實踐中鍛造本領。主體意識是對自身地位、能力和價值的自我覺察,增強主體意識有助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激發(fā)基層隊伍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動力。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同志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思想推廣到黨政機關的基層團組織建設中,號召廣大團員增強主體意識,做到既能帶領群眾,又不脫離群眾,從而更好地提升了團基層組織的實踐能力。三是強化專業(yè)技能,凸顯干部帶頭的示范效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基層團組織有步驟深入農村和私營企業(yè),團結青年投身四化建設,改善農村和私營企業(yè)青年狀況成為基層團組織工作重點內容。不同行業(yè)有各自行業(yè)特點,提升基層團組織能力需要團基層骨干具有較強的業(yè)務水平,對專業(yè)領域熟悉,從基層選拔優(yōu)秀團員青年擔任基層團干部是優(yōu)先選項。四是健全服務規(guī)范,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進入新時代,供給側改革、高質量發(fā)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值越來越高,對辦事效率、工作流程、服務質量都有更高的要求。提升團基層組織能力,規(guī)范服務、創(chuàng)新治理勢在必行。
三、百年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的現實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
政治掛帥是基層團組織建設的立足點。政治立場不堅定、政治定力不夠、政治眼光不長遠,直接影響基層團組織發(fā)展全局。在百年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歷程中,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救亡圖存到富民強國的時代主題轉換。在這一過程中,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緊扣時代主題,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中心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基層團組織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為實現人民生存、溫飽、小康、全面小康乃至共同富裕而努力,為實現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而奮斗。因此,堅持黨的領導,就能夠站穩(wěn)政治立場,把握政治主動。
與此同時,從“堅持黨的領導”到“黨領導一切”,黨的建設理念不斷清晰和深化,也影響到基層團組織在不同時期功能、定位和執(zhí)行等方面的變化。新時代,黨建引領主要表現為發(fā)揮其“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基層團組織堅持黨建引領要把握好一定的定力和張力。定力表現為堅持黨的領導和基層團組織建設存在一致性和貫通性,基層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組織體系的社會性延伸,二者都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品格,都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青團基層組織堅持黨的領導,按照黨的要求組織青年,根據黨的要求采取一致行動,有助于形成“全國一盤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張力表現為基層團組織在戰(zhàn)略定位、工作體系等方面和黨組織存在差異,基層團組織覆蓋了黨和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農村、民營企業(yè)等各領域,每個組織受眾不同,工作內容不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因此要確保組織運行保持一定獨立性和開放性。
(二)搶占思想陣地,構建網格化全鏈路傳播矩陣
思想的進程取決于社會發(fā)展的進程,思想是現實生活的表現。在不同時期,社會發(fā)展進程不同,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思想觀念和工作思路也在不斷更新。百年中,團的基層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和共青團中央的指示,從思想引領切入,將知情意行相結合,在實踐中增進體驗和互動,使廣大團員青年真懂、真信、真學、真用,真正踐行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用實際行動捍衛(wèi)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當前,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信息更新速度變快。2008年,“我國網民規(guī)模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人數達到2.53億人?!盵23]到2022年,“我國網民數量達到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創(chuàng)出新高。”[24]面對傳播渠道豐富、生活多樣的青年群體,基層團組織能力建設需要從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
在傳播方式上,將新型傳播形式與傳統(tǒng)傳播形式相結合。一方面革新傳播手段,拓寬傳播路徑和渠道,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直播以及伴隨技術更新產生的新傳播方式,主動占據網絡意識形態(tài)陣地,借助3D、游戲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思想政治主張,講述正能量故事,提升基層團組織思想宣傳的效果、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上下互動、黨團結合、分段分類等方式建立全鏈條傳播矩陣,組織落實好“青年大學習”“學習強國”等平臺的宣傳學習,從網站到“兩微一端”再發(fā)展到融媒體,實現線上、線下全渠道全矩陣傳播路徑。在傳播內容上,基層團組織需要緊跟社會潮流,汲取奮進的力量,及時優(yōu)化宣傳內容,跟上時代步伐。一是從大處著眼,從國家大政方針出發(fā),把握諸如疫情防控、脫貧攻堅等素材,從國內外經驗對比中提高體制自信、理論自信,進一步增強話語主導權。二是從小處著手,從青年興趣點出發(fā),組織開展青年思想政治狀況調研,通過全面的思想“畫像”,研判青年思想特點和新動態(tài),使基層團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始終與青年同頻。
(三)完善數字化、差異化和開放性的基層制度體系
當前,基層團組織規(guī)模龐大,在管理服務、陣地建設、考核評價、團員青年教育學習等制度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規(guī)范、不嚴謹等問題,需要在數字化、差異化和開放性等方面深入推進。數字化方面要繼續(xù)普及和完善智慧團建系統(tǒng),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制度創(chuàng)新,簡化流程,規(guī)范制度運行,實現全國各地信息系統(tǒng)的融通;要考慮基層團組織覆蓋各個領域,每個組織受眾不同,工作內容不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確保制度的操作性、彈性和效果;要保持制度的開放性,避免制度僵化?,F實生活的快節(jié)奏及團員青年的特點決定了基層團組織制度建設在一定情況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接納新興事物。制度的制定要注意結合規(guī)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強化互動和協(xié)同,使制度真正激發(fā)基層團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增強戰(zhàn)斗力。新制度推行前要論證并試運行,對正在運行的制度要定期進行自評、核查和抽查,通過優(yōu)化考核評估體系評估確保制度運行效果。
(四)激發(fā)基層團組織活力,搭建服務青年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平臺
提升基層團組織能力需要加強隊伍建設,而提升隊伍建設水平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內聚優(yōu)化?;鶎庸歉杀仨毿叛鰣远?、素質過硬、主動性強,要能夠承接上級任務,并貫徹落實。以史為鑒,團基層隊伍建設最大問題在于“形式主義”,對具體工作落實不到位,人浮于事。改進的關鍵在于對團基層隊伍進行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基層實踐鍛造,專業(yè)技能培訓,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這四個方面也是基層團組織建設的經驗總結?;鶎訄F組織要讓基層骨干意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內心認同自身崗位,激發(fā)內生動力;要通過基層實踐,了解青年實際需求和崗位環(huán)境,積累實際經驗和知識儲備,樹立服務意識;要開展技能培訓和技能過關,使基層骨干成為行業(yè)領域的專家里手,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讓青年群眾信服;要完善機制,健全服務規(guī)范、職業(yè)發(fā)展、福利保障、激勵制度等,使團基層骨干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二是延伸覆蓋。團基層骨干必須把扎根青年、服務青年作為工作的生命線,到青年中去,解青年難題,主動提升自己在基層中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了解團員青年實際情況,與廣大青年建立穩(wěn)定關系,任何疏遠青年的“缺位缺場”行為,都將帶來青年的“離心離場”。在新產業(yè)、新觀念不斷涌現的時代,團基層骨干必須適應青年群體多樣化的需求,提升隊伍素質,增強應變能力,保持隊伍自身的張力。團基層骨干要本著“圍繞青年、服務青年、發(fā)展青年”的目標,在青年群體關注的重點工作、難點工作上下功夫。團基層骨干在圍繞青年方面,要主動聯系青年群體,回應青年需求,搭建線上線下平臺,成為青年信賴的橋頭堡。團基層骨干在服務青年方面,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將服務內容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經濟建設等每一個特色化的青年活動中。團基層骨干要積極探索新方法、新策略,根據青年人的圈層分布特點,貼近青年生活,進行多樣化的引導。團基層骨干在發(fā)展青年方面,可以圍繞學業(yè)就業(yè)、身心健康、親子撫育、婚戀交友等青年關心的主題,搭建平臺,提供資源,引導青年成長成才,如有針對性地推出青年領導力計劃、建立“青年之家”等都是發(fā)展青年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2-05-10)[2023-03-10].http://www. 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8131. htm.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06-307.
[4]中國共青團網.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EB/OL].(2020-12-23)[2023-02-10]. https://www.org.cn/tl/202204/t20220422_787437.htm.
[5]中國共青團網.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EB/OL].(2006-12-11)[2023-02-10].https://www.gqt.org.cn/history/ congress/documents/200612/t20061211_5515.htm?ivk_ sa=1024320u.
[6]胡獻忠.中國共青團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概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16.
[7][9]郭曉平.中國共青團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49,111.
[8][11]江西省團校共青團理論研究中心,江西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理論研究會.共青團章程匯編——共青團早期臨時章程至共青團十八大章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33,44-47.
[10][13]李玉琦.中國共青團史稿(1922-2008)[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193,292.
[12]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7-279.
[14][15]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北京青年運動紀事1919-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0,470.
[16][18]共青團中央基層建設部.黨的十八大以來共青團基層建設制度匯編(2012~2019)[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20:53-54,201-212.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3.
[20]列寧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2.
[2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2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習近平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7-02)[2023-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7/02/content_5303003.htm.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OL].(2014-05-26)[2023-02-10].http://www.cac.gov.cn/2014-05/26/c_126548676. htm.
[2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OL].(2023-03-02)[2023-03-22].https:// zhuanlan.zhihu.com/p/610953914.
(責任編輯:神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