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一部描寫妖神鬼怪等奇異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深受人們喜愛。而能寫出這么一部廣為流傳的小說的作者——蒲松齡,當時卻極為窮困潦倒。
少年時的他熱衷功名,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贊譽:“名藉藉諸生間。”一時春風得意。但是這種春風得意的勁頭沒有持續(xù)多久,考中秀才之后,蒲松齡在后來幾次的科舉考試中極不得志,雖滿腹經(jīng)綸,卻屢試不中。
科舉上的失意,讓蒲松齡心灰意冷,他開始尋求別的精神寄托,開始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冬天的晚上,他穿著單薄的棉襖,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伏案寫作,桌子冰冷,他握著筆的手幾乎被凍僵。屋外北風呼嘯,但是他的思維特別活躍,他馳騁想象,奮筆疾書,抒發(fā)他一生遭逢的孤憤,也借鬼神世界影射當時社會的黑暗。
《聊齋志異》為蒲松齡一生的心血之作。題材非常廣泛,內(nèi)容極其豐富。以描摹鬼怪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