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教與學的發(fā)展,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使教與學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可能性,為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本文主要從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展現(xiàn)出的優(yōu)勢入手,如營造氣氛、創(chuàng)造情境,解讀內(nèi)容,加深學生理解,拓展學生思維,促進教與學的融合等,從而使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wǎng)絡;初中語文;優(yōu)勢;原則;策略
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了各學科教學中廣泛采用的教學輔助手段,給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與可變性,使教學變得靈活、多元的同時,提高了教師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可能性,保證了教學效率。其次,在信息化教學理念的趨勢下,超強的信息技術功能,豐富的網(wǎng)絡信息,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思維,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也要有信息時代教學的思想認識,在教學中大膽運用信息技術與信息媒介,改變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一、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信息技術與網(wǎng)絡本身的超強功能,使它們在教學中的運用不但靈活、方便、快捷,還能為課堂教學補充各種形式的內(nèi)容,讓課堂增添動感,有形象性、趣味性、真實性等,使教學變得飽滿、豐富,使學生的學習也從過去的死記硬背的方法,變成了更靈活、更方便、更輕松、更有效的學習。
(一)信息技術教學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輔助運用,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了一個幫手,無論是教學難點、課堂管理、還是營造氣氛,都能輕松實現(xiàn),讓教與學相互融入,形成一股集中的力量,共同去實現(xiàn)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不但讓教師擺脫了以往照本宣科的單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也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為學生拓展性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更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為學生講授《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是無法看到真實的濟南的冬天,他們很有可能把濟南的冬天與自己所在地域的冬天疊加起來,結合自己的認知與經(jīng)驗給濟南的冬天貼上標簽,繪畫景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也不利于區(qū)別學生熟悉的地域的冬天與濟南的冬天,也會脫離作者的情感,無法深入文中所表達的情感。而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在講課前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濟南的冬天的圖片或視頻,再配上恰當?shù)囊魳?,讓學生看到真實的濟南冬天的實景,調動學生情感,豐富學生的認知后,然后再進行講解,課文中所描寫的濟南的冬天一下子就形象化、具體化了,讓學生能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從而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也能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與提升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師看到了傳統(tǒng)教學對于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上的培養(yǎng)的局限性。一本書、一張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學生的想象與思維就只能靠教師的語言來挖掘和引導,然后再靠學生自己來生成,去拓展延伸,想象力的豐富性可想而知。而信息技術的融入,使教師能將課堂內(nèi)容用不同的且符合初中生心理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內(nèi)容有了更多的張力,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想象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在給學生講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小令時,教師借助多媒體的呈現(xiàn)功能,為學生展示小令中描寫的場景、圖景,再配上恰當?shù)囊魳罚h比以往教師對著教材一句一句和學生一起分析要更有拓展性。它既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讓學生體驗游子漂泊天涯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之情,感受到全詩滿滿流淌著的漂泊的凄苦與愁楚,真正領會這首“秋思之祖”的魅力。這不但對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是一種培養(yǎng)與拓展,對于學生深層次情感的挖掘與調動也是非常重要的,更能使教學達到預期的、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學生延伸性地學習
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但讓教師的教學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創(chuàng)造性、延展性,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有了更多的延伸性。無論是學生在預習、復習中,還是在課堂學習中,都能通過信息技術教學的超強功能以及網(wǎng)絡資源的豐富性,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提升課本教學難以提升的思維與見識,拓展和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學生在預習《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全面了解這段故事,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索《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也使學生回顧名著?;蛘邔W生直接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索有關三顧茅廬的影視劇片段或者一些名家、學者對于這一章的賞析、分析等,既能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預習效果,也能延展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收獲更多元、更全面。
二、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適用性原則
由于信息技術教學功能的可變性、多樣性、豐富性,再加上容易操作,可以制作出各種豐富的,多樣的課件,找到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在運用時就會忽視了它的適用性,為了趣味性或者呈現(xiàn)形式的豐富性而濫用,反而弱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時,一定要有選擇性地簡化運用,在遵從適用性原則的基礎上使用,才能突出教學的重點。
比如,在《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為了突出中心,帶動學生的情感,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一張毛澤東的照片或者毛澤東與白求恩的照片就能起到突出中心,營造氣氛的效果,不能再運用音樂或者背景圖片,以免淡化課文的情感,影響學生的理解。
(二)輔助性原則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任何呈現(xiàn)形式都是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的。只有形式切合內(nèi)容,能體現(xiàn)出內(nèi)容的重點,并把內(nèi)容清晰、明了地呈現(xiàn)給學生,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是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往往就忽視了內(nèi)容,為了套用一些課件的模板,把不恰當?shù)膬?nèi)容硬塞在模塊中,不但讓呈現(xiàn)不倫不類,內(nèi)容的脈絡也更加的模糊。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有充分、科學的認識,不能無條件地依賴信息技術,以表面化的形式來增加所謂的趣味性,而忽視了它的輔助性。一定要尊重內(nèi)容,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有選擇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使其為課堂教學賦能,從而保證教與學的效率性。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模擬課文實景
過去在語文教學中由于條件有限,課文中描寫的景物、人物等,無論多么形象,學生只能憑借課文描寫與教師的語言去想象、去猜測,無法直觀、真實地看到實景。這雖然對于一些理解能力強,想象力豐富的初中生來說,或許能讓他們自己的腦海里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有助于理解和體會課文中描寫的人物或景物。但是對于一些想象力有限,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中的體會就會弱一些,會影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而信息時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網(wǎng)絡資料等,為學生模擬課文中描寫的人物或者景物,增強教學的可視化,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強化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如在其中的感覺。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朱自清的《春》時,可以結合課文中的一些句子,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或視頻,既能讓學生“聽春”“學春”“賞春”,還能營造教學的氣氛,讓學生與課文中描寫的春景融為一體,聽春的聲音、鳥的歡呼、花的開放等。這樣朱自清的《春》就不僅在課文中,在學生的腦海中,也會在學生的眼里、心里,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再如,在講授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一張毛澤東伏案寫作的照片,就會給學生一種“毛澤東是給白求恩寫信或者正在寫《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的真實情景,從而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能深入地理解課文,體會其中的情感,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課堂教學賦能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問題都是教師問學生答,或者學生問教師解釋,一問一答形成線形的學習模式。雖然看似問題能解決,但是學生的收獲是單一的,感受是單一的,缺少輻射性、復利性的收獲,更激不起學生的情感波瀾,使語文這門有情感、有故事、有美好語言等的學科,顯得枯燥、乏味,無花、無葉、無果,缺少枝枝蔓蔓的豐富延展性。
在信息時代,教師要改變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多元性、功能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獲得新知的同時,思想也得以提升。
1.通過配音、演繹,讓問題情境化
初中生都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他們思想活躍、好動、愛熱鬧,教師要想把他們的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課堂上,讓他們深入學習,有效學習,教師就要借助信息技術,把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有趣的問題,并且讓問題情境化,讓學生配音、演繹,走進人物內(nèi)心,感受人物情感。
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課文,好多學生肯定在學習的時候就想,《紅樓夢》寫的主要人物明明不是劉姥姥,為什么還要單單用一章來寫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情景呢?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故事,教師首先可以通過網(wǎng)絡,為學生截取一段影視劇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并為學生提出問題:“紅樓夢為什么用這么大的篇幅寫“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件事,從這篇課文中你認為劉姥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教師可以再給學生放上這一段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分組進行演繹,讓學生用演繹感受人物,回答問題。當然,教師為了節(jié)約課堂時間,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分組表演,錄成視頻,傳到班級群里,然后教師選擇一兩組對課文中的人物詮釋較好的學生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作為教學參考或者問題答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為學生答疑解惑。結合信息技術,這樣創(chuàng)新性地學習課文、活化課文,既能增強學生參與的興趣,也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趣味性,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2.用信息技術展示關鍵詞,讓學生看見思維過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借助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展示真實場景,但是很少有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課文中的關鍵信息或者關鍵詞,讓學生看見思維過程。
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課文,教師給學生的問題:“從這篇課文中你認為劉姥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同時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PPT圖片,圖片上呈現(xiàn)與劉姥姥相關的或不相反的關鍵詞,讓學生找?guī)讉€適當?shù)脑~來回答問題。如風流、粗鄙、老土、狡猾、善良、樂觀、懶惰、淳樸、信口開河、重情義、明事理、堅韌不拔等。并用給這些詞不同的、鮮艷的色彩,弱化辨識度,增加難度,引導學生結合內(nèi)容,思考并回答。這樣不但能啟發(fā)學生,還能讓學生看見思維的過程,體驗不一樣的學習體會,從而使學生愛上語文學習的同時,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三)借助信息技術,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也有了共情的能力、生活的經(jīng)驗。所以,初中語文中的課文在學習時更需要學生有感情的投入,來體會課文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并在學習中有收獲、有成長。所以,信息時代教師在教學中,要擺脫應試教學的單一思維,不要只重視智教,追求成績,在課堂上一講到底、滿堂灌輸,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懂得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來營造課堂教學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提升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給學生講授胡適的《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改變以前的“純講”,“純讀”方式,配上恰當?shù)囊魳罚纭稜T光里的媽媽》《媽媽的恩情》《母親》等,來營造氣氛,喚醒學生的情感,然后再進入課文的講授與賞析等,就能把學生帶進作者的情感,讓學生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以及對母親的懷念。
再如,在學習茅盾的《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放上閻維文《小白楊》這首歌曲,讓學生聽聽歌詞,感受旋律,然后再進入《白楊禮贊》的學習,學生就能感受到那一棵棵挺拔的、活著的白楊的溫度,感受到他們不怕嚴寒、酷暑的精神等,從而體會課文的中心,使學生受到白楊精神的感染,為養(yǎng)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與品質奠定基礎。這不但是新課標對于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是對于新時代學生的要求,讓初中語文教學真正發(fā)揮作用,升華其教育教學的意義。
四、結束語
總之,信息時代信息化教學是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它改變的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形式,還有教與學的思想與認知。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打開思想、提高認識,站在信息時代的前沿上,結合教學內(nèi)容大膽運用信息技術、網(wǎng)絡資源,改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也引領學生改變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這不但能全面提升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也能為學生發(fā)展式成長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利條件與可能性,為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彭參 甘肅省禮縣第四中學
參? 考? 文? 獻
[1]李華.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9(02):24-26.
[2]李勇.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
[3]史煜杰.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6):167.
[4]徐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程整合實施方法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 2017,32(04):7-12.
彭參(1978.06-),男,漢族,甘肅禮縣,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