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娟
習作例文是統(tǒng)編版教材課文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明確的目標定位,直接指向學生習作素養(yǎng)發(fā)展,給學生習作搭建支架。目前,不少教師在運用習作例文時存在碎片化現(xiàn)象,學生從習作例文中獲得的靈感也出現(xiàn)碎片化的特征,不能與習作教學流程自然對接,從而制約了習作例文的導寫價值。習作例文應確立深度開發(fā)思想,從“靈感碎片”轉向“結構序列”,將習作例文有機地植入習作教學全流程,充分發(fā)揮習作例文導寫、促寫的價值,給學生習作素養(yǎng)搭建自然生長的支架,獲得寫作能力的增長。
下面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鯨》為例,談談習作例文植入習作教學流程的實踐。
習作例文與閱讀文本定位不同,它直接服務于學生習作,是為學生習作提供范例的文本?;诹曌骼莫毺氐膬r值,教師在設計習作例文教學時,應強化導寫意識,改變追求面面俱到的做法,對單元習作進行深度解讀,在解讀訓練重點的基礎上,在學生習作之前巧用例文給學生習作搭建支架,引導學生把握習作訓練的重點寫法,并自主建構習作理論和習作技巧。
《鯨》是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習作例文,本單元習作任務是“介紹一種事物”。根據單元導語和習作板塊,本單元習作訓練的重點包括以下幾點:了解說明文文體,能夠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從不同方面說明事物,說清事物特點,會運用合理的說明方法。
根據習作單元訓練重點,在進行《鯨》這篇課文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通過閱讀《鯨》這篇文章,說說你對‘說明文’這種文體的認識,用‘說明文是……文體’的句式進行表達。”通過支架的搭建,引導學生對說明文獲得直觀認識。“通過《鯨》這篇課文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比如鯨的形體、進化、種類和生活習性等?!蓖ㄟ^解決這些問題,強化學生從不同方面闡述對說明對象的認識?!白x了《鯨》一文,你一定感受到它的通俗易懂和生動性吧,找出作者采用的說明順序和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對說明事物的特點具有哪些效果?!笨圩 罢f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兩大要素,引導學生自主建構。“《鯨》一文語言和其他非說明文相比,你覺得它有哪些特點?結合《鯨》一文的閱讀,如果讓你寫一篇自己喜愛的小動物,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它呢?”意在引導學生進行宏觀建構,形成基本的寫作框架。
搭建支架時,教師應以問題為載體,緊緊扣住習作單元訓練的重點。問題設計應注重結構化設計,讓問題承載起習作訓練寫法的任務。每一個問題都具有明確的導寫任務,同時,在問題設計時又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整體感知入手,引導學生交流對說明文的總體感受,實現(xiàn)習作例文和單元其他文本的經驗整合,最后,結合習作例文自然地引出習作訓練內容,強化學生習作訓練重點意識,引起學生對習作的理性思考,讓學生將習作例文閱讀和習作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對習作例文的借鑒意識。
習作教學的重點是作中指導,習作例文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對優(yōu)化習作過程指導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基于作中指導的需要,將閱讀和習作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模仿,借助習作例文將習作教學引向深入。圍繞單元習作任務,結合習作例文《鯨》,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
1.情境導入。筆者借助學生熟悉的身邊小動物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用語言簡單地介紹自己所看到的小動物具有哪些特點。然后,借助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為什么最喜歡它。生活化圖片能有效提高情境感染力,喚起學生參與交流互動的熱情。
2.提出項目。在學生明確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基礎上,筆者提出本次習作訓練項目:給最喜歡的小動物設計“使用說明書”。你所設計的“使用說明書”,不僅讓讀者了解你所喜歡的小動物的特點,還要了解你喜歡的小動物的原因,思路要清晰,可以合理地選擇說明順序,小動物的特點要形象、生動。借助學習項目給學生習作提供抓手,讓不同的訓練要素借助學習項目得以有機整合,也可使習作訓練重點、要素等得到較好的落實。
3.解剖例文。圍繞習作項目任務,引導學生解剖例文是運用例文導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文解剖需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抓手,問題是有效的抓手之一?!饿L》的導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給學生搭建支架:“讀完《鯨》這篇說明文,你獲得了哪些知識?鯨的特點有哪些?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在你的作文中,你準備介紹哪些知識呢?寫出你所喜愛動物的特點。你的總體感受是怎樣的。用一些關鍵詞語在你的草稿紙上寫出來?!饿L》一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鯨》和學過的說明文,說說它們各自的說明效果,并在習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鯨》一文,從多個方面表現(xiàn)它的特點,你準備從哪些方面介紹,又怎樣將這些內容有機地組合起來?試著從《鯨》一文中學習建構文章的方法。”
4.自主習作。圍繞習作例文的解讀,在學生進行自主習作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對習作理論、習作方法等進行理性抽象,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習作思路,搭建習作基本框架,從而使學生自主習作,成竹在胸。說明對象、對象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和說明結構等是說明文幾大要素,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要素開展習作,強化學生寫作要素意識。
目前,小學生習作指導側重于課堂指導和課堂習作,但是學生的二次習作指導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教師可以針對二次復作薄弱點進行翻轉,使之從“導寫例文”翻轉為“對照樣本”,給學生習作提供比照對象,引導學生開展比較閱讀,在比較閱讀過程中促進習作走向深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習作的優(yōu)點和存在的不足等。
在學生完成自主習作的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比較閱讀,讓學生圍繞說明對象、對象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和說明結構等幾個要素進行比較。如“說明對象”,可以引導學生比一比《鯨》這篇文章是如何引出說明對象,自己又是怎樣引出說明對象的;說明對象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鯨》一文是如何生動、鮮明地將鯨的特點寫出來的,自己又是如何突出習作對象特點的。
比較活動開展時,教師應基于求同、求異兩個不同視角,引導學生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有滿滿的獲得感,培養(yǎng)學生習作自信。同時,在比較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存在的不足,進而根據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提出習作修改意見。比較活動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給學生創(chuàng)造互相學習、借鑒的機會,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fā)揮學生伙伴學習的優(yōu)勢,從不同視角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增強學生二次習作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復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