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杪
[摘要] 父親角色對兒童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義。父親是兒童道德學習的榜樣,助力兒童智力開發(fā)、引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與性別認同。然而,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桎梏、職業(yè)結構與生存需求的管控、家校合作缺乏協(xié)同聯(lián)結成為“父親歸位”的掣肘。當下“父親缺席”現(xiàn)象愈演愈烈,學校亟須深入完善家校合作,構建“爸爸課程”體系,伴隨社會、家庭呼喚父教歸位,走出“父親歸位”叢林勢在必行。
[關鍵詞] 家庭教育;父親角色;缺失;歸位
父親角色缺位又稱父親教育缺位或父親缺位,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很少參與子女教育,甚至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根據(jù)相關研究,如今許多家庭的父職功能正在缺失?!吨袊彝グl(fā)展報告2015》跟蹤了32494戶中國家庭,發(fā)現(xiàn)父母雙方只有不到半數(shù)的父親一天能和孩子在一起超過4個小時。由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兒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在1—5歲兒童中,由母親或父母雙方教養(yǎng)的兒童占比約為52.1%,其中44.4%的兒童主要由母親單方照料。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首個場域,兒童在家庭中通過觀察、模仿能夠獲得初步的社會化,而父親教育功能的缺失,無疑會給兒童的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要想讓下一代更好地成長,父親教育應得到全社會重視并使其早日回歸。
一、議:不可替代——父親角色的教育意義
弗洛姆說:“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教養(yǎng)兒童,向兒童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作為家庭中的重要一員,父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愛獨特且珍貴,對兒童的影響深遠且廣泛。
(一)認知水平:父親助力兒童智力潛能開發(fā)
男人和女人在生理構造、大腦結構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些差別讓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中擁有了各自的施展空間。母親通常在語言表達、情緒感受、直覺思維上更有優(yōu)勢,而父親身上所特有的邏輯能力、強勢執(zhí)行力、大格局認知力等,能夠有效促進兒童個性品質的全面發(fā)展,拓寬兒童視野,提升兒童的行動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耶魯大學學者通過幾十年的調查,得出了如下結論:由爸爸參與撫養(yǎng)的小孩,比起那些自幼被媽媽撫養(yǎng)的小孩智商要高得多,在校更易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在社會上更易獲得成功。
(二)道德行為:父親是兒童道德學習的榜樣
家庭作為兒童品德認知的搖籃,對兒童道德行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父親作為兒童道德學習的榜樣,通過給兒童設定行為規(guī)范,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印象和道德概念。而在父親缺位的家庭中,母親既要扮演養(yǎng)育、關懷的“慈母”角色,又要承擔訓誡、批評的“嚴父”角色,合理的道德標準很難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變換中得到有效建立,兒童容易被錯誤的道德價值觀引領,從而阻礙其道德品質的正向發(fā)展。
(三)人際關系:父親引導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
麥克閔尼的調查顯示,那些每天和爸爸待在一起時間大于兩個鐘頭的小孩,比起那些每周和爸爸待在一起時間小于六個鐘頭的小孩,更富有上進心與探險精神,更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父親與孩子的陪伴過程中,爸爸們總是引導孩子開展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競賽性質的活動,他們通常會教育孩子寬以待人、不拘小節(jié)、自立自強、勇于挑戰(zhàn)……在原生家庭中,兒童如果能夠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這些性格特征,并能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品質,那么就更易在陌生人群中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二、探:追根溯源——父親角色缺位的原因分析
筆者常常聽到來自父親們的感嘆:“今時今日,要做個好爸爸真不容易!”我國的父親在不同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有著各種困惑與壓力。在現(xiàn)代教育當中,父親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擾,無法有效參與兒童的家庭教育,其中既有傳統(tǒng)社會角色觀念的影響,又有現(xiàn)實條件
制約。
(一)代際傳承:“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桎梏
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脈絡來看,“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響深遠,從古代的皇帝設定到現(xiàn)在,遍布全國的政府領導和企業(yè)高管,大部分都是以男性為主,男人已經變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同時,受“男主外,女主內”“男耕女織”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使得女性只能局限于家族的范疇,以養(yǎng)育子女為終身任務。傳統(tǒng)思想深刻影響了父親對自身角色的認知。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聽到許多父親將“沒時間”“管不來”作為借口推卸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孩子缺少父親陪伴,“父親缺位”現(xiàn)象愈演愈烈。
(二)雙重壓力:職業(yè)結構與生存需求的管控
當今社會的生存條件和職業(yè)結構對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夠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另一方面,養(yǎng)家糊口的物質壓力客觀縮短了他們的親子陪伴時間;再者,從性格上看,女性比男性更為細膩、有耐心,更適合教養(yǎng)孩子。在父親本身缺少陪伴時間的情況下,這種性格差異加劇了父親角色的隱形失陪,家庭中的男性將更多的時間投入解決家庭生計問題,而父親角色則日趨淡化。
(三)合作乏力:學校缺乏對父親力量的協(xié)同聯(lián)結
家校合作中,“父親缺席”已是不爭的事實,家校合作成效不盡如人意。作為家校共育的根本推動者,學校對家校共育的探索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從家校溝通內容上看,現(xiàn)代社會不斷被教育內卷裹挾,我國中小學教育逐漸走向學校教育“應試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家校協(xié)作的關注重點變成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考試高分的獲得。家校合作內容單一,往往都是學校單方面地向家長輸出信息,且更傾向選擇“靠譜”的母親,這讓本就鮮少顧及孩子學習的父親在面對單一的學習話題時,只能選擇保持“沉默”。
其次,從合作參與形式上看,許多學校僅將家校共育停留在“專家講一講、問卷訪一訪、門口站一站”的表面形式,或是單一地向家長提供政策化、道理化的家庭教育指導,且參與的基本都是母親或是祖輩。學校缺乏基于家校共育的深入聯(lián)結與有效溝通,更缺乏以父親為主題的家庭教育指導和父親角色投入家校共育的路徑探尋。這種居高臨下的家校共育讓本就“沉默”的父親只能選擇黯然退場。
三、尋:走出叢林——父親角色回歸的路徑尋繹
社會期待父親角色的回歸。讓更多的父親回歸家庭,找到屬于自己的家庭位置,成為合格的“在線爸爸”,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自身等多方干預,共同努力。
(一)國家層面:千呼萬喚,建設“父教歸位”社會
首先,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制定為父親回歸家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如,美國、英國、瑞典等西方國家為鼓勵父親參與到家庭教養(yǎng)中去,以制定帶薪育嬰假等政策形式明確了父親承擔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三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國家也越發(fā)重視新手父母的養(yǎng)育焦慮,人性化的政策也正陸續(xù)出臺。目前,許多省份都陸續(xù)出臺了“父親假”、妻子生產后的“護理假”、在外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政策補貼等,從而緩解父親的職業(yè)壓力,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回歸家庭教育主體。
其次,主流媒體的宣傳效應也不容忽視。例如,前幾年《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電視節(jié)目播出后,社會各界對父親教養(yǎng)的問題掀起一陣討論、反思浪潮。因此,政府部門也可以依托娛樂媒體、電影電視等網(wǎng)絡載體烘托父親角色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的重視程度,營造“父教歸位”的社會氛圍。
(二)學校層面:家校合作,構建“爸爸課程”體系
基于父親角色缺失現(xiàn)狀,學校層面可以探尋學校主導下的“爸爸課程”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學校指導,采用“爸爸參與”和“孩子評估”的方式,促使爸爸重新回到家庭的主人地位,并對子女的成長進行更深層次的介入。
1.推薦閱讀:閱讀感悟,正確認識父親角色
鑒于許多父親對自身角色認識存在誤區(qū),校園宣傳組可以通過微信群、校園微信公眾號等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定期向家長推送相關的閱讀文章,也可以精選學校中的優(yōu)秀爸爸集成案例開展定期宣傳;教師可以通過推薦相關的書籍讓父親、孩子共同學習閱讀,如《傅雷家書》《好好做父親》《我的事業(yè)是父親》等父親教育類書籍,讓父親們在閱讀中體會到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2.專爸引領:現(xiàn)身說法,推動教育理念歸位
為了激發(fā)父親回歸家庭教育的動力,學??梢詮闹逃龑<抑绣噙x出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心得體會的父親現(xiàn)身說法,開展角色意識、責任、溝通等家庭教育講座,試圖通過專爸引領,轉變父親們不恰當?shù)慕逃砟?,推動父親角色回歸家庭教育。
3.學爸行動:親子陪伴,營造深度互動氛圍
通過閱讀分享和專家引領,大部分的父親都能在教育理念上發(fā)生積極轉變。為了促進父親角色真正落實家庭教育,學??梢越M織各式各樣的“學爸行動”,擴大父親角色的榜樣效應。“學爸行動”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學爸運動(和爸爸一起堅持一項體育鍛煉)、學爸技能(向爸爸學習一項勞動技能)、學爸閱讀(和爸爸一起親子共讀)。每月定期開展一項活動,并留下視頻、照片等陪伴記錄。
4.爸爸課堂:走進課堂,樹立父親角色榜樣
父親角色的回歸,不僅表現(xiàn)為家庭參與子女的教養(yǎng),更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合作參與者。父親承擔著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職業(yè),意味著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因此,學??梢蚤_展爸爸課堂,歡迎社會各界的父親到學校授課,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爸爸角色的影響力。
5.親子評價:評價下放,助力“爸氣”真實回歸
對于爸爸一學期的表現(xiàn),孩子們可以根據(jù)評分標準,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爸爸的表現(xiàn)進行打星、填寫獎狀,并將獎狀親手頒發(fā)給自己的“星級爸爸”。評價既是學習結果的評定,也是為了激發(fā)爸爸更積極地投入親子教養(yǎng)中去。
(三)家庭層面:父母搭配,完善家庭教育職能
家庭是孩子啟蒙的第一個場所,父親、母親都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應規(guī)定父母的教育角色,確保家庭教育觀念的一致性,完善家庭教育職能。一方支持、另一方反對的“唱反調”家庭容易培養(yǎng)出“雙面”性格的孩子,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其次,據(jù)相關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的質量與婚姻關系呈正相關,即父親參與水平高低可能取決于家庭婚姻關系的支持力度。因此,家庭中的母親可以嘗試著尋找時間、機會將教育的主動權交給父親,并給予一些好的建議和方法作為支撐,讓父親角色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當中,樹立教育地位。最后,家庭成員還可以定時召開家庭會議,進行交流總結,完善家庭“督察”機制,在借鑒經驗和吸取教訓中落實父親的教育職能。
斯賓塞指出:“在兒童教育中,無論是性格培養(yǎng)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智力訓練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父親都起著巨大的作用?!笨傊?,父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角色,是母親或者他人無法取代的。父親需要借助社會、校園、自身的力量,充分投入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并以鮮明的父親角色特征與兒童積極互動,讓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弗洛姆.愛的藝術[M].劉福堂,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曹文.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父親缺位”問題管窺[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02).
[3]劉秀麗,趙娜.父親角色投入與兒童的成長[J].外國教育研究,2006(11).
[4]金春寒.父親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05(10).
蔣 杪?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