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基·利特爾
很少有人愿意將鹽和胡椒直接塞進嘴里,更別提樹皮、灰燼和尿液了。但是,我們的祖先正是用這些東西維持口腔衛(wèi)生的,其中一些的效能甚至和我們如今在商店買的牙膏相差無幾。
千奇百怪的牙膏
在古埃及,早上用小蘇打清潔口腔的做法十分流行。此外,人們還用咀嚼棒清潔牙齒,配以研磨的浮石(一種軟火山巖)和酒醋混合制成的牙膏使用。著名醫(yī)學典籍《埃伯斯紙莎草書》中記錄了一種用來堅固牙齒的牙粉,由圓柄黃連木樹脂、赭石和墨綠色孔雀石混合而成。
在巴比倫人和兩河流域其他民族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大量潔牙方法,例如在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泥板圖書館中。這些文獻雖然仍深受魔法思想的影響,但也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例如進食前用明礬(一種苦澀的氧化鋁鹽)、香精和薄荷的混合物清潔牙齒。薄荷至今仍是最受歡迎的牙膏口味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和今天一樣,古代的牙膏也注重口味。埃及4世紀的一個牙膏配方以鹽、胡椒、薄荷和干鳶尾花為原料。英國14到15世紀最常用的一個牙膏配方由蜂蜜、鹽和黑麥粉混合而成。在那時另一種最常見的配方中,人們用金雀花燒焦的枝條混以燒明礬,得到一種類似于灰燼的黑色粉末,用來放在牙齒上摩擦。這種配方的味道想必極差。
古羅馬有多種制備牙粉的配方,用來清潔牙齒上富有黏性的食物殘渣。以《自然史》一書聞名后世的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記錄了其中一種配方:將骨頭、角或貽貝的混合物磨成粉、燒成灰,加以小蘇打和沒藥改善口味。羅馬百科全書作家、醫(yī)學家凱爾蘇斯則推薦用磨碎的鹽來清潔牙齒??紤]到如今鹽水牙膏在天然化妝品中仍然備受青睞,這是一種完全現代的做法。此外,浮石和大理石粉也被用作摩擦劑:人們將粉末撒在濕亞麻布上,然后用亞麻布擦亮牙齒。
有意思的是,古羅馬人還喜歡用氨美白牙齒。他們是怎么利用氨的呢?眾所周知,氨是我們尿液的一種成分。于是,用尿液漱口治牙病的奇妙做法應運而生了。
在古印度,牙粉配方主要是堿性灰燼、蓽拔和生姜的混合物,已被證實具有抗菌作用。在印度教中,清潔口腔和牙齒具有精神意義,因為口腔被認為是通往身體的門戶。在《摩奴法典》中,有用咀嚼過的纖維狀樹枝和由蜂蜜、生姜、肉桂、鹽、肉豆蔻和芝麻油制成的牙膏清潔牙齒的說明。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歐洲出現了塊狀牙皂和小瓶裝的牙皂液。薄荷醇、紫羅蘭油、蜂蜜和糖被用來改善口味,鼠尾草、丁香和菖蒲根等抗菌藥草和香料也是流行的添加劑。此外,還常應用可卡因,因為它有麻醉作用,可以治療牙痛。胭脂紅也經常被用來染紅牙齦和嘴唇。這些粉末最初在藥房混合制成,后來也由工廠生產。世界上第一款我們當今意義上的牙膏由美國牙科醫(yī)生華盛頓·謝菲爾德于1850年發(fā)明,使用甘油作為保濕劑。
如今,你不僅可以買到普通牙膏,還可以找到滿足不同需求的特殊牙膏,從溫和的兒童牙膏到抗敏感牙膏再到美白牙膏,可謂應有盡有。經典的摩擦劑、抗菌劑和芳香劑三重奏在現代牙膏中得到了改進和擴展。
從咀嚼棒到現代牙刷
有考古發(fā)現證明,現代牙刷的第一個前身是被折斷到方便長度的咀嚼棒。人們將咀嚼棒的一端嚼軟后摩擦牙齒表面。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棍子都能用作咀嚼棒,它們必須是包含有效護牙成分的特定樹木或灌木枝。
在中世紀,地中海地區(qū)的人們利用當地植物乳香黃連木的樹皮擦凈牙齒。在阿拉伯地區(qū),“牙刷樹”上的“潔牙樹枝”聲名遠播,含有天然氟化物、硅和單寧。在西撒哈拉,人們使用一種山柑科灌木的枝條和埃及香脂樹的葉子清潔牙齒。在印度,人們自古以來就用常綠印度苦楝樹的樹枝刷牙。公元1500年左右,中國人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批柄由竹子或骨頭制成、刷頭由豬鬃制成的牙刷。直到18世紀,歐洲才出現類似的用軟馬毛制成的牙刷,后來也有了牛鬃牙刷。然而,更常見的刷牙組合還是抹布或海綿搭配牙粉或牙膏。如今,一些天然化妝品供應商仍在提供帶有天然刷毛的手動牙刷。
20世紀50年代,配有軟尼龍刷毛的手動牙刷開始大獲全勝,至今仍主導著牙刷市場。如今,我們能買到有軟刷頭、中硬刷頭或硬刷頭的牙刷,帶有特殊角度或刷毛簇交叉的牙刷,兒童和成人牙刷,還有可更換刷頭以減少塑料垃圾的牙刷。
(蘇倩薦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