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莎,殷 殷,孫天祎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00038,北京)
國家科技進步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五大獎項之一,授予完成和應用推廣創(chuàng)新性科學技術成果,為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及組織,獎勵范圍涉及國民經濟各行業(yè)。因此,國家科技進步獎也是最能體現行業(yè)科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近年,高質量水利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連續(xù)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對于鼓勵和引導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推動行業(yè)科技進步具有重要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指導性政策文件,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減少數量”“提名制”“調整評獎周期”等成為改革熱點。本文對2001—2020年度的水利領域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對近年來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情況進行了梳理總結,以期為后續(xù)水利科技成果申報國家科技獎勵提供有益參考。
本文所稱水利領域獲獎項目,是指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中獎勵編號以J-222開頭的通用項目。數據來源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布的獲獎項目目錄。
在獲獎數量方面,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共94項(見表1),年均4.7項,占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總數的比重約為2.9%。其中,“十五”期間獲獎26項,“十一五”期間獲獎35項,“十二五”期間獲獎20 項,“十三五”期間獲獎13 項。水利領域獲獎項目數量總體呈波動式下降趨勢,與近年來國家減少獎勵數量的獎勵評價導向相關。
表1 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總體情況 單位:項
在獎勵等級方面,2001—2020 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中特等獎1項(占比約1%,即占94 項獲獎項目的比例,下同)、一等獎4 項(占比約4%)、二等獎89 項(占比約95%)。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有關規(guī)定,每個獎種的特等獎項目不超過3項,一等獎項目不超過該獎種獎勵項目總數的15%,因此水利領域獲獎項目中特等獎、一等獎數量偏少。
2010 年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獨立完成的“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4年度,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4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流域水循環(huán)演變機理與水資源高效利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5年度,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等10家單位合作完成的“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度,河海大學等3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生態(tài)節(jié)水型灌區(qū)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等30家單位合作完成的“長江三峽樞紐工程”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是近20年來水利領域最高等級的獲獎項目。
對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題目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包括:“技術”62次(占比約66%);“應用”“實踐”分別為43 次(占比約46%)、11次(占比約12%);“工程”40 次(占比約43%);“關鍵”38 次(占比約40%);“研究”28 次(占比約30%);“壩”25次(占比約21%);“安全”14 次(占比約15%);“理論”13次(占比約14%);“混凝土”12次(占比約13%);“水資源”9次(占比約10%);“系統”9次(占比約10%)??梢姡I域獲獎項目大多是相關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進行實踐應用的集成性成果。
依據題目關鍵詞,對水利領域獲獎項目所涉及的主要專業(yè)領域進行簡單分類,結果顯示:“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54項,占比約57%;“水文水資源”16項,占比約17%;“防洪抗旱”8項,占比約9%;“農村水利水電”8項,占比約9%;“河湖治理”6項,占比約6%;“水環(huán)境與水生態(tài)”2項,占比約2%。
獲獎項目往往是多個單位合作攻關取得的科技成果。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有關規(guī)定,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單項授獎單位不超過30個,一等獎單項授獎單位不超過10個,二等獎單項授獎單位不超過7 個。因此,獲獎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數量與獲獎等級有很大關系。
2001年以來部分完成單位名稱已發(fā)生變更,本文中的完成單位名稱與獲獎目錄保持一致。對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主要完成單位進行統計,結果顯示:
①由1 個單位獨立完成的獲獎項目有9 項,占比約10%。
②由2個、3個、4 個、5個、6 個單位合作完成的獲獎項目分別有9項、13 項、15 項、10 項、9項,占比分別為10%、14%、16%、11%、10%。
③由7個單位合作完成的獲獎項目最多,有27項,占比約29%。
④由10 個單位、30 個單位合作完成的獲獎項目各1項,占比各約1%。
對水利領域獲獎項目第一完成單位進行簡單分類(見表2),結果顯示:
表2 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第一完成單位情況 單位:項
①由高校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有37 項(占比約39%),其中數量較多的有:河海大學(10 項)、清華大學(7項)、天津大學(5 項)、武漢大學(5 項)、大連理工大學(2項)、中國海洋大學(2 項),其余高校獲獎數量均為1項。
②由水利部直屬機構及相關單位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有32 項(占比約34%),其中數量較多的有: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0 項)、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7 項)、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4 項)、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2項)、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2 項),其余單位獲獎數量均為1項。
③由水利行業(yè)其他相關單位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有25 項(占比約27%),其中數量較多的有: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4 項)、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2 項),其余單位獲獎數量均為1項。
對2001—2020年度水利領域獲獎項目推薦/提名渠道進行統計,結果顯示:
①由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推薦/提名的獲獎項目有51項(占比約54%),其中推薦/提名數量較多的有:水利部(32項)、教育部(16項)。
②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推薦/提名的獲獎項目有35項(占比約37%),其中推薦/提名數量較多的有:湖北省(7項)、江蘇省(5項)、山東?。?項)。
③由學術組織機構推薦/提名的獲獎項目有7項(占比約7%),包括:中國大壩工程學會3項、中國電機工程學會2項、中國水利學會和中國施工企業(yè)管理協會各1項。
④由專家學者提名的獲獎項目有1項(占比約1%)。可見,由于提名制開始實行的時間較晚,水利領域獲獎項目以政府部門推薦為主要渠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科技獎勵主管部門以“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優(yōu)化結構、規(guī)范程序”為重點,不斷推進科技獎勵制度改革。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公開提名、科學評議、實踐檢驗、公信度高的科技獎勵機制。提高獎勵質量,減少數量,適當延長報獎成果應用年限。重點獎勵重大科技貢獻和杰出科技人才,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獎勵導向。根據不同獎項的特點完善評審標準和辦法,增加評審過程透明度。探索科技獎勵的同行提名制。支持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設獎”。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提出“優(yōu)化結構、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逐步由申報制改為提名制,強化對人才的激勵。發(fā)展具有品牌和公信力的社會獎項”。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確實行提名制、建立定標定額的評審制度、調整獎勵對象要求、明晰專家評審委員會和政府部門的職責、增強獎勵活動的公開透明度、健全科技獎勵誠信制度以及強化獎勵的榮譽性等7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對于獎勵數量提出“大幅減少獎勵數量,三大獎總數由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鼓勵科技人員潛心研究”。此外,方案還明確由科技部、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由科技部負責修改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務院令第731號,以下簡稱《條例》),從法規(guī)制度層面貫徹落實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精神。202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公正性、榮譽性,重在獎勵真正作出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控制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調整國家科技獎評獎周期。完善獎勵提名制,規(guī)范提名制度、機制、流程,堅決排除人情、關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擾,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優(yōu)化科技獎勵項目,科學定位國家科技獎和省部級科技獎、社會力量設獎,構建結構合理、導向鮮明的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
①國家科技獎勵:2017年10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印發(fā)《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制實施辦法(試行)》。2018年度開始,國家科學技術獎五大獎種全面放開專家學者提名,同時取消了單位提名的數量限制。2019年11月,《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制實施辦法(試行)》經修訂后印發(fā)。此后,科技獎勵主管部門相繼印發(f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工作紀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績效評價暫行辦法》《國家科學技術獎異議處理辦法》《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規(guī)定》等制度辦法。2021—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連續(xù)3年暫停評審。
②省部級科技獎勵:2023 年2 月,科技部對1999年發(fā)布的《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形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③社會科技獎勵:2017年7月,科技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鼓勵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2023年3月,科技部印發(fā)《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在水利部科技進步獎取消之后,水利行業(yè)科研單位申報較多的社會科技獎勵主要有: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水力發(fā)電科學技術獎、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獎、農業(yè)節(jié)水科技獎等。
實行提名制將帶來獎勵提名數量的大幅增加,而控制獎勵數量意味著授獎數量將只降不增,今后申報國家科技獎勵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此,對于做好水利領域國家科技獎勵申報準備工作,幾點建議如下:
①強化頂層設計。水利科技主管部門統籌國家科技獎勵申報工作頂層設計,以國家和行業(yè)科技計劃項目為主要抓手,有序引導和支持重點領域和優(yōu)勢學科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制定年度成果培育方案,加強動員和組織協調,整合行業(yè)成果,避免行業(yè)內部的過度競爭,合理規(guī)劃獎勵申報時序。
②組建科研大團隊。水利科研機構強化擔當意識,積極聯合高校、企業(yè)等優(yōu)勢力量,開展協同攻關,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依托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的開展,及時總結成果,注重提升產業(yè)影響力和經濟社會效益,通過網絡、電視、展覽等多種方式加強成果宣傳。
③依托平臺支撐。充分發(fā)揮我國水利科技期刊交流平臺作用,促進學科發(fā)展,提升行業(yè)學術氛圍和原創(chuàng)性成果交流水平。學會協會等學術組織機構,通過成果評價及社會科技獎勵評審支撐國家科技獎勵申報。
①與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的相符性。選題是科技獎勵申報工作的最前端,也是影響報獎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稐l例》規(guī)定,“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與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緊密結合”。把握報獎選題應更加注重與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及水利中心工作的相符性審查。
②布局科技創(chuàng)新重點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重要論述精神和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圍繞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能力、水資源集約節(jié)約利用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態(tài)保護治理能力和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fā)展的六條實施路徑,提前布局水利科技創(chuàng)新重點領域,更加突出“發(fā)展”與“安全”兩大主線,更加注重“重大問題”“重大原始創(chuàng)新”“重大瓶頸制約”和“重大應用場景”。
①依托各級科技計劃項目。重大科技成果的產出,離不開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的長期培育?!稐l例》規(guī)定,“國家加大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獎勵?!币虼耍瑧鰪姵晒嘤庾R,依托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尤其是涉水專項項目的實施,加大對標志性成果的總結凝練。
②區(qū)分不同獎種評價側重點。根據《條例》有關規(guī)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國家技術發(fā)明獎注重原創(chuàng)性、實用性,國家科技進步獎注重創(chuàng)新性、效益性。根據控制獎勵數量的政策趨勢,應提升科技進步獎申報質量,更加關注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fā)明獎成果的培育,及早謀劃高質量論文發(fā)表、知識產權申請、行標國標起草、第三方評價等基礎積累工作。
③逐級打磨科技成果。按照“單位自設科技獎勵—省部級科技獎勵—國家科技獎勵”的申報路線,循序漸進,逐級打磨,盡可能地申報高等級省部級科技獎勵和重要社會科技獎勵。此外,積極拓展學術組織機構、專家學者提名渠道。
水利領域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展示了水利科技成果水平和近年來水利行業(yè)取得的成就。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將持續(xù)深化,全面貫徹執(zhí)行《條例》規(guī)定、加快修訂出臺實施細則及配套文件是今后科技獎勵的工作重點,而“提高質量”將會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議水利行業(yè)各有關單位加強協作,合力推進國家科技獎勵申報工作,夯實獎勵申報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