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威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羅定邦中學 528300)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為指導,尋找進行黨史教育的切入點和立足點,達到知識講授與黨史教育的統(tǒng)籌兼顧,才能幫助高中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光榮歷史、傳承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良傳統(tǒng),真正做到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堅定理想信念,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探究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可行性路徑,是現(xiàn)階段思政課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學史使人明理,學史使人增信。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由思政教師帶領高中生學習黨史知識、接受黨史教育,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有助于高中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在學習黨史過程中,高中生可以從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身上學習吃苦耐勞、艱苦樸素、頑強拼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等一系列優(yōu)良品質,通過傳承和弘揚這些優(yōu)良品質,高中生潛移默化形成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會知難而上、主動克服;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儉節(jié)約,避免鋪張浪費。其次,有助于培養(yǎng)高中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學習黨史,能夠讓高中生更加堅定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雄心壯志,進一步增強高中生“四個自信”,做到知黨恩、感黨情、跟黨走,并在理想信念支持下付諸實踐,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實踐表明,高中生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會表現(xiàn)出高漲的學習熱情;相反,如果他們缺乏興趣,則學習效率會明顯降低。思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雖然嘗試融入黨史教育,但高中生學習黨史主動性不強。從調查情況來看,多數(shù)學生能夠認識到黨史教育的重要性,不過由于日常學習任務較重,他們并未在黨史教育中表現(xiàn)出特別強烈的學習熱情。還有一些高中生認為黨史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教學并沒有太大關聯(lián),不需要在思政教學中專門留出時間開展黨史教育,這也成為現(xiàn)階段思政課教學黨史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黨史教育能否完美融入思政課堂,教師是決定性因素。如果教師能夠選擇高中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讓他們學習態(tài)度實現(xiàn)從被動接受教育向主動探究的轉變,那么黨史教育就會水到渠成;相反,如果教師還采取以往灌輸式教育方法,側重于理論宣講,而不注重方法創(chuàng)新,那么高中生難以提起興趣,黨史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目前來看,思政教師雖然教學經(jīng)驗豐富、黨史素養(yǎng)較高,但對教材外黨史資源挖掘和整合不夠,黨史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這成為制約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主要障礙。
對于高中生來說,如果只通過理論學習了解黨史知識,那么黨史教育就會較為枯燥。久而久之,他們學習黨史的熱情也會減退。作為一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如果在思政課上融入黨史教育,卻沒有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將會影響黨史教育實效性。
(1)營造黨史學習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濃厚學習氛圍能夠充分調動高中生積極性,對打造高效課堂和提升教學質量大有裨益。思想政治課融入黨史教育,教師也要注意營造黨史學習氛圍,讓高中生在教師引領下,自覺、自愿探究黨史。以“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例,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讓高中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有更深刻了解。思政教師可以從這一知識點出發(fā),開展黨史教育。利用這些珍貴黨史資料,營造濃厚黨史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積極性,讓黨史教育完美融入思政課堂。
(2)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內生動力。要想提高黨史教育效果,必須激發(fā)高中生學習黨史的內生動力,實現(xiàn)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時,在備課階段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收集中美兩國處理貧困問題的相關資料,并進行對比。課上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展示這些資料。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可以發(fā)現(xiàn)中美兩國雖然都存在貧富差距,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各類企業(yè)團體積極投身到扶貧一線,以實際行動帶領人民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向共同富裕邁進一大步。反觀美國,雖然綜合經(jīng)濟實力強于我國,但是兩個黨派相互攻訐、相互推諉,不愿意真正幫助底層人民解決實際問題,致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觀看視頻后,留三分鐘時間,讓學生思考并討論中美兩國政黨制度孰優(yōu)孰劣? 之后,再向學生介紹我國政黨制度形成的歷史過程,以及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團結和領導各民主黨派共同抗擊侵略者,推翻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最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樣,既可以讓高中生了解黨史知識,又能讓他們保持學習動力和興趣,為今后黨史教育在思政課上的繼續(xù)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1)充分挖掘黨史資源。思政教師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黨史教育資源。這樣,才能在日常教學中巧妙融入黨史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先進性”時,可以挖掘黨史資料,選擇共產(chǎn)黨歷史上“十萬大軍睡馬路”的真實案例,幫助高中生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知識點。1949 年5 月27日凌晨,上海終于迎來了解放。但是進入市區(qū)的解放軍官兵為了不打擾市民,寧愿露宿街頭,在馬路上席地而臥。正是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時刻牢記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支持。思政教師除了要從課本中挖掘可用于黨史教育的素材外,也要嘗試從課外書、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找黨史資源。同時,結合當代高中生學習特點、興趣愛好,盡量將文字圖片化、視頻化。這樣,才能讓黨史故事、黨史知識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激發(fā)高中生主動了解、探究黨史的積極性。
(2)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方法。對于高中生來說,枯燥的理論講授很難讓他們保持學習主動性。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了解、學習黨史的積極性,必須要嘗試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方法,選擇高中生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時,可以邀請本地一名人大代表作為“嘉賓”,在完成本節(jié)課主要教學內容后,讓人大代表走上講臺,現(xiàn)場回答同學們的各種問題,并講述自己作為人大代表提出了哪些提案,或者是經(jīng)歷了哪些令人難忘的事跡。通過人大代表現(xiàn)身說法與教材理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高中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更深刻了解。在了解了人大代表的產(chǎn)生過程、活動內容和工作職責后,他們政治熱情也更加高漲。
(1)建立黨史宣傳教育基地。學校應為黨史宣傳教育提供大力支持,夯實黨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礎。設立專門用于黨史教育的教室,并根據(jù)黨史教育需要,布置相應資料,為黨史教育滲透創(chuàng)設必要的課外環(huán)境。例如,選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圍繞該主題查找黨史資料,以黑板報形式進行黨史宣傳,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打造黨史長廊。還可以與黨校、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將黨史資料搬進校園黨史宣傳教育基地。以集中展覽方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觀、學習。
(2)開設黨史系列課本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重難點知識較多,教學素材多樣化,課堂上教師真正用于黨史教育的時間相對有限。有必要開設黨史教育課本課程,并根據(jù)高中生興趣愛好,選擇相應內容進行黨史教育。例如,很多高中生受影視劇影響,對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地下斗爭工作非常感興趣。思政教師可以收集相關資料,開設“北平淪陷時期黨的地下斗爭”課本課程,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之外系統(tǒng)性學習黨史。也可以嘗試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選擇具體的、生動的、真實的人物事例,用這些革命人物事跡折射中國共產(chǎn)黨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革命精神。
(3)開展黨史教育實踐課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除了利用課上時間讓高中生了解黨史,還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中讓高中生近距離、沉浸式進行黨史學習。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可以組織高中生到附近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革命遺址等參觀游覽,還可以利用五四青年節(jié)、國慶節(jié)這類特殊節(jié)日,開展以學習黨史為主題的思政活動。
在高中思政課堂上進行黨史教育,既符合立德樹人要求,也適應新時期思政課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思政教師要從思想層面上高度重視黨史教育,在備課階段收集黨史資料,并保證黨史教育與思政教學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通過課堂氛圍營造、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策略,讓高中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接受黨史教育,在深入了解黨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黨史熱情,傳承和弘揚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精神,從而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厚植愛國情懷,提高政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