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蒙蒙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立國之本。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把紅色文化滲透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青少年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钡赖屡c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紅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紅色文化以事實為根基,以歷史發(fā)展為主線,從不同角度真實記錄了黨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輝歷程。聽革命故事,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不僅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還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nèi)容,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學生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產(chǎn)生了“文化自卑”心理,或不知所措的“文化迷?!保瑯O大地影響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滲透紅色文化,不僅能夠使中學生樹立科學的文化觀、民族觀與國家觀,正確認識紅色文化在我國社會發(fā)展中的育人價值,還能夠增強學生對外來文化的辨別能力、借鑒能力,筑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自信的根基,切實保證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向。
為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其價值,筆者結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簡要談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的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使用紅色文化資源時應立足教材內(nèi)容,使其與課程內(nèi)容有效聯(lián)結,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引導下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內(nèi)容。
例如,在《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中講到文化自信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并設置了相關探究問題:(1)你還知道哪些文化遺產(chǎn)?其有何價值?(2)有些文化遺產(chǎn)在現(xiàn)代生活中沒有實用價值,沒有必要保護。你認同這種說法嗎?為什么?通過紀錄片,學生對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更加關注了,了解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熱情更加高漲了。學生在探究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及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必要性的過程中,認識到了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chǎn)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都要積極保護。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的優(yōu)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教材中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等等,共同組成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是這些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構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進了學生的愛國意識。保護文化遺產(chǎn)就是通過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學生,并使學生從中汲取思想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呈現(xiàn)紅色故事,就會產(chǎn)生內(nèi)容過于簡單、情境呈現(xiàn)不足、故事冗長等問題,從而影響育人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多元化地展示紅色文化資源。
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設置問題,讓紅色資源的融入更生動、更真實,以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在《凝聚價值追求》一課中講到民族精神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長津湖》影視片段,并提出如下問題:(1)上述片段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哪些精神?這些精神凝聚在一起集中體現(xiàn)了什么?(2)這些精神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在當代是否已經(jīng)過時?為什么?學生通過觀看影視短片,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身上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深刻了解了這種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正是因為有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主題宣講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講述不同時期英雄人物的故事。《凝聚價值追求》一課中講到構筑中國價值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宣講課前搜集的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學生有講劉胡蘭的,有講雷鋒的,有講焦裕祿的,有講鐘南山的,等等,筆者讓學生討論、總結這些榜樣人物身上共有的精神品質,并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古往今來有很多仁人志士在為我們負重前行,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梁、祖國的驕傲,學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榜樣是一面鏡子、一根標桿、一個指路牌,能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紅色文化資源除了可以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外,還可以作為教學拓展、延伸內(nèi)容在“第三課堂”進行,即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本土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筆者帶領學生參觀富平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渭華起義紀念館、楊震廉政博物館等,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資源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傳承紅色文化。例如,清明節(jié)前夕,學校組織部分師生去富平習仲勛陵園敬獻花籃,師生一起瞻仰習仲勛同志雕像,深切緬懷習仲勛同志的豐功偉績。
在習仲勛紀念館里,學生看著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聆聽著講解員對習仲勛同志革命歷程的介紹,回顧了他為新中國的建立、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的卓越功勛,近距離感受了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辛勤勞作、無私奉獻的光輝歷程。師生為習仲勛同志“天天戰(zhàn)斗,天天快樂;奮斗一生,快樂一生”的精神所振奮和鼓舞,被先輩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敢于擔當?shù)母锩椴偎袆印W生紛紛表示要永遠銘記革命先烈,不忘初心,努力奮發(fā),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紅色文化既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夠很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傳播紅色文化,用紅色文化凝聚廣大青年的精神力量,使學生成為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