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佩龍
近年來,紅色研學活動悄然升溫,利用各種節(jié)日組織學生到當?shù)丶t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已成為各類學校落實“大思政”理念的首選方式。從活動的意圖來看,學校精心策劃,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氐母锩f址和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確實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思政課。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很多紅色研學活動出發(fā)時熱熱鬧鬧,參觀過程開開心心,結果卻是走馬觀花,給學生能留下的僅是“到此一游”。如何讓紅色研學活動“走深走實”,就需要發(fā)揮思政課的獨特優(yōu)勢,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材要求,挖掘紅色資源的深層思政價值,做好紅色研學活動的“下半篇文章”,真正讓學生在研學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長精神、提素養(yǎng)。
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要“走深走實”,首先要延長教學鏈、拓展紅色資源的價值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蔽覀冮_展紅色研學,帶領學生走進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等場地,就是要讓學生觀察并體悟每一處革命舊址、烈士陵園所承載的浩浩歷史,聆聽革命先輩曾經(jīng)書寫過的感天動地、經(jīng)天緯地的生動故事,體悟英雄先烈的拳拳愛國心、深深報國志。而冷冰冰的歷史,往往是通過紅色基地的專業(yè)講解使其“復活”,講解員聲情并茂地講活紅色故事,通過還原歷史事件、追憶先烈人物等方式,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天斗地的苦難歷程,學生通過觀場景、聽故事,比較直觀地對紅色故事有所了解。這樣獲取的紅色體驗雖然淺表化,卻恰恰是思政課最寶貴的資源,課內(nèi)創(chuàng)設情境讓參與過研學的學生“現(xiàn)身說法”,重新講述身邊的紅色故事,并對其深加工,則能讓更多的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得更深更透,也讓教材生硬的文字變得異常生動,將教師的空洞說教變?yōu)閷W生的主動回答,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選擇。
再講紅色故事,并非故事的重復,而是對紅色故事的深度淬煉,將紅色資源轉(zhuǎn)為課堂素材,由事及理,由淺入深,促使學生對革命先輩從感情認同上升到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筆者在教授統(tǒng)編版必修一《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時,綜合設計了議題——從我市的鐵路建設看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探索。在導課環(huán)節(jié),用PPT 展示了學生曾研學參觀過的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和寶成鐵路紀念館的圖片,讓學生初步談談當時參觀的感受,繼而以寶成鐵路——新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和寶天鐵路的艱辛建設故事作為課程的核心素材,將學生重新帶入了那個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感悟鐵路先輩們?yōu)榻ㄔO新中國所做出的犧牲與奉獻,明白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再讓學生談現(xiàn)在的感受,從而堅定學生的愛國骨氣。結合研學經(jīng)歷再講紅色故事,既是對研學經(jīng)歷的強化,又是對思政課的生動演繹,更好地實現(xiàn)了實踐育人和課程育人的統(tǒng)一。
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觀”是形式,“悟”才是目標。高中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的思政教學活動受限于空間資源狹小,無論如何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都很難真正讓學生體驗歷史場景、斗爭情節(jié),交互也只是停留在口頭的對話、課本的文字中。紅色研學活動創(chuàng)新了課堂模式,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維感官,涵蓋了歷史、政治、地理、語文等多個學科,其所蘊含的紅色真理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進而增強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氣。實踐表明,僅憑幾次紅色研學活動,只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鳴,很難深刻觸及學生的靈魂,更難以長期性、系統(tǒng)化影響學生的“三觀”,唯有“內(nèi)外結合”,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反復淬煉,方可化識為智,起到培根鑄魂的作用。
思政課的本質(zhì)是講道理,道理離不開真實的情境。思政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并利用各種契機,做好紅色研學活動和“三觀”培養(yǎng)的引路人,善于在紅色事跡、紅色實物與紅色信仰、紅色精神之間牽線搭橋。學生在參觀扶眉戰(zhàn)役紀念館前,教師布置讓學生記住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展品,可以是破爛簡樸的衣物,也可以是銹跡斑斑的槍械。學生在回來后還保留著當時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們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從“參觀”到“悟透”,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體驗。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文化的“多樣”容易導致學生的認知“走樣”。許多學生對于黨的了解過于淺薄,一些錯誤的觀點充斥著青年學生的頭腦。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具體地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我們黨的領導執(zhí)政地位。在教授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時,筆者設計議題“史上最牛創(chuàng)業(yè)團隊——中國共產(chǎn)黨苦難輝煌的歷程”,以時間為軸,展現(xiàn)不同時期我們黨的史料照片。學生觀看展示照片,同時思考問題:為什么我們黨能在物資條件如此匱乏、環(huán)境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還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從這些衣物、槍械中學生重歷了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一路艱苦卓絕、犧牲奮斗的苦難輝煌歲月,深刻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來的初心使命不改,體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延安中學時強調(diào):“廣大青年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他勉勵學生要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研學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由“知”到“行”,將一次研學經(jīng)歷化為長久奮斗的精神動力。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思政教師作為培根鑄魂的主力軍,絕不能錯過每一次紅色研學活動。結合課堂教學,統(tǒng)籌教材和紅色基地兩個資源,研學前可以給學生布置適當?shù)娜蝿眨寣W生帶著問題研學,研學后再組織學生開展系列活動,如演講比賽、歷史劇表演等,幫助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激發(fā)學生的奮斗志氣,以期達到研學的最佳效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之后,趁著學生的熱情未消,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開展主題思想教育?,F(xiàn)在學生的成長條件都較為優(yōu)越,習慣于生活在父母、教師的精心照料下,不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意志力薄弱、缺乏理想信念等問題,迷茫成了現(xiàn)階段的“基調(diào)”。扶眉戰(zhàn)役紀念館參觀結束后,筆者在班級中組織開展了“講紅色故事、書報國之志”的主題演講活動,要求學生以參觀時印象深刻的事物為題材進行演講。隨后,又召開了“學先烈、強斗志”的主題班會,設計了“書志”活動,借用研學經(jīng)歷讓學生寫出自己最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自己的人生目標張貼在教室中,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鄉(xiāng)土自豪和家國情懷,使其立志為家鄉(xiāng)和祖國建設拼搏努力。多種形式的活動傳承了紅色基因,激發(fā)了學生的斗志,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不畏艱苦、敢于拼搏的品質(zhì),讓紅色成為學生成長的主色調(diào),讓英模成為學生學習的好榜樣,讓奮斗成為青春的主旋律。同時,學生也更加關注家鄉(xiāng)、關注社會、關注國家,成為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美好家園的建設者?;顒雍螅袑W生關注到我市公交線路設置的問題,發(fā)現(xiàn)群眾出行不方便,為此他還專門進行了社會調(diào)研,向市公交公司和市長信箱寫信反映,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和整改。
紅色研學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國的重要形式,更是強化學生思政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課教師唯有增強主動性,提高敏銳感,做好紅色研學活動的“下半篇文章”,將校內(nèi)教學與校外研學活動深度融合,將紅色資源與教材相互融合,方可提升育人效能,讓紅色精神照亮學生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