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
汪帆女士的這部《尋紙》,講述的乃是她歷年尋訪古紙作坊的經(jīng)歷。因為愛書之故,這部書的內(nèi)容特別合我的口味。近二十年來我一直到各地去尋訪歷史遺跡,也曾尋覓過古紙作坊,原本我想在尋訪歷史遺跡的同時也到各地多參觀一些紙作坊,之后將其結集為一本書,也將是很好玩的經(jīng)歷。但看到汪帆的這部大作后,我瞬間打消了這個念頭。她的這本書既有專業(yè)性,又有隨筆性,將這兩者結合得如此游刃有余,至少我達不到這個高度。
我最早接觸古籍修復用紙是20世紀90年代初。某天我在天津古文化街的文運堂舊書店內(nèi),看到一部康熙原版的《漁洋山人精華錄》——這部書是王士禛的弟子林佶手書上版的名刻,是“林佶四寫”之一。那個時段見到如此漂亮的書不容易,因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翻刻本,雖然偶然也能見到原刻本,但基本是殘本。眼前那部不僅完整無缺,還是初刻初印,且書的天頭地腳還有兩位名家的批語,看上去朱墨燦然,為之眼亮。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部書品相不佳,有不少蟲洞。店經(jīng)理窺得了我的心思,馬上說:“我們店有老師傅,當年可是藻玉堂的伙計,他修書本領一流,過倆月你再來拿書,定能讓你滿意?!?/p>
這是我第一次請人修古籍,當時不明白修這樣一部大書用時兩個月其實是很快了。在此過程中,只要經(jīng)過該店,我總會進去看一看修書的進度。那位老師傅當時已八十多歲,但身體很硬朗。我每次前往,他都樂呵呵地陪我聊著天,但手里的活兒卻始終沒停。他的工作臺很小,不大的一張桌子上堆滿了雜物,正前方有一木架,上面放著十幾個又扁又大的盒子,里面全是紙塊和紙條。老先生告訴我,這就是他幾十年來攢下的舊紙,因為補書需要匹配同一質地的紙張,還要配上最接近的顏色。聽他慢悠悠地講述著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歷,讓我了解到古書店從來都有修補古書的傳統(tǒng),他十幾歲就進入這個行業(yè),用了幾年工夫就學會了修補古書的手藝。
也許是要修復的地方太多,總之那部書的修復又延期了一個多月,但當我拿到完好的修補本時,還是驚嘆于這種傳統(tǒng)工藝真的能給古書第二次生命。自此之后,我在買古書時不再計較于品相問題,因為再破爛的書在老先生手中也能化腐朽為神奇,有些書頁已經(jīng)殘損大半,他也能夠想辦法找到同樣的版本描欄補字,猛一眼看過去,幾乎看不出補過的痕跡。
遺憾的是老先生在幾年之后故去了,我只能找其他人幫我修補書,但找過的幾撥人均達不到老先生的水準。更重要的是他們配不上老紙,而新的修復紙因為沾水后收縮率與古紙不同,致使所補之處出現(xiàn)皺痕,描欄補字之事更做不了。
大概十年前我到浙江境內(nèi)尋訪幾處古代遺跡,有幾個地方難以進入,于是托當時的浙江省圖館長徐曉軍先生代為聯(lián)系。徐館做事一向麻利,很快幫我在那幾個點找到了熟人。為了便于接洽,徐館讓該館古籍修復專家汪帆老師帶我前往,一路上我聽她講述著該館正在建設修復用紙的紙庫,而她正是負責此事之人。由一家圖書館來建這樣的紙庫,這是以往從未聽聞過的事,我很興奮地向汪老師了解相關細節(jié)。通過她的講述得知,建此紙庫是何等不易,因為國內(nèi)沒有相關的組織,她只能通過網(wǎng)絡查找電話號碼,一家一家地打過去。而有些紙作坊人手很少,白天造紙人要上山采原料,她只能晚上再接著打。
雖然說,古籍修復行業(yè)屬于古老傳統(tǒng),但畢竟他們可以借助新科技,當浙圖收到對方的紙樣后,會用儀器檢測紙張成分,汪老師發(fā)現(xiàn)真正合適的修復紙張僅有三成??赡苁沁@個緣故,她想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為此她抽時間到各地的紙作坊現(xiàn)場考察,以便了解相應的制作過程,從而保證制作出的手工紙能夠符合規(guī)范要求。
多年的尋訪,讓我最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盡管汪老師有著女漢子的形象,但我仍然擔心她能否長期吃下這份苦。事實是,這些年來我時??吹剿谂笥讶Πl(fā)一些尋紙的照片,看她穿行在荒山野徑中的形象,令我感佩不已。每到一地,她都會詳細記錄下造紙原料、焯紙工藝等細節(jié),有時還會親自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講述。她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變成一篇篇的美文,先后發(fā)表在《藏書報》上。因為這些文章寫得很有現(xiàn)場感,極受愛書人歡迎,為此《藏書報》特意為她開了“小帆說紙”專欄。她用了十年時間,邊尋訪邊寫作,而后結集為《尋紙》一書。
在我看來,這本書除了內(nèi)容引人入勝,里面的圖片更有價值,因為這些照片展現(xiàn)了許多難得一見的造紙過程。與此同時,汪老師還會拍一些環(huán)境圖,以便讓讀者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的一些照片拍得極專業(yè),讓我十分羨慕。這么多年來,我也到各地尋訪,也拍過數(shù)萬張照片,但始終不見絲毫長進,這也是我對她不得不服氣的原因之一。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則是書末附有22種古紙紙樣,雖然每種紙樣僅是小小的一塊,但這也是一種突破,畢竟在同類講造紙之書中少有這種匹配。我見過不少日本人做的紙樣,但那是專業(yè)的紙樣樣本,不是一部通俗讀物中的標配??梢韵胂螅秾ぜ垺芬粫鵀榱速N上這些紙樣,不知給印刷廠增加了多大的難度。
正因為這些原因,汪帆老師的這部專著既能受到熱愛傳統(tǒng)的讀者之喜愛,同時也成為了一部縱覽當代手工紙實況的斷代史。她在本書的后記中談及,尋紙過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獨”二字,讀到這幾句話時,瞬間讓我心有戚戚焉,讓我沒來由地想起了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從事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出成就,則必須要加倍地背負起常人不能承受之重。但盡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她的尋紙之旅能夠繼續(xù)下去,給中國手工紙史留下更為豐富的實況記錄。
大藏書家傅增湘曾言:“譽我者謂為不朽之盛事,笑我者斥為冷淡之生涯?!痹谖铱磥?,汪老師有著足夠的定力,她以那超人的韌性,定然會把尋紙事業(yè)進行下去。
(源自《中華讀書報》,有刪節(jié))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