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仔
2013年1月18日,趙本山宣布退出春晚的那天,舉座嘩然。
轉(zhuǎn)眼已是十個春秋,在流光溢彩的舞臺上,從來不乏熟悉的面孔,新生代更會異軍突起。
無論我們承認與否,隨著趙本山退出春晚舞臺,一個喜劇時代已經(jīng)悄然落幕。
十年后,65歲的趙本山攜新作《鵲刀門傳奇》,重出江湖。
他一人分飾兩角,延續(xù)趙氏喜劇的風格,在插科打諢、嬉笑怒罵間,營造了一個充滿反諷色彩的武俠世界。
播出后,口碑一路看漲,豆瓣評分已經(jīng)飆到了8.1分。
“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在電視上看到趙本山的新劇。”“本山還是本山,笑就完了?!本W(wǎng)友如是評價。
卓別林說過,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可是,細細想來,又何嘗不是一出悲喜交加的“荒誕劇”?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有的起承轉(zhuǎn)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的大起大落,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沖突。
從一個東北的普通農(nóng)民到名揚天下的小品王,趙本山的人生無疑是一部傳奇大片。
趙本山6歲時,母親即病逝,“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就坐在火盆上”,那一刻,懵懂的他甚至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
后來父親遠走他鄉(xiāng),去了北大荒。
生于饑荒年月,又失去雙親,對于幾歲的孩子而言,連生存都是問題。
幾乎成為孤兒的趙本山,開始跟盲人二叔學藝。
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zhuǎn)小帽等,在他的勤學苦練下,無一不精,彈三弦更成為他的拿手絕活。
那時的趙本山經(jīng)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時餓極了,就跑到同學家里去“蹭飯”。
同學的母親可憐他,就把他認作干兒子。
趙本山曾對記者說,“吃不飽,這是童年留給我最強烈的印象。印象中那時候幾乎沒吃過整頓的飯,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想離開農(nóng)村,農(nóng)村太苦了?!?/p>
窮得差點去要飯的趙本山,由于多才多藝,17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不久入威遠鄉(xiāng)業(yè)余劇團,后借調(diào)到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zhuǎn)。
但剛唱二人轉(zhuǎn)的時候,趙本山經(jīng)常被哄下場甚至攆下臺,有一次戲園子賣雪糕的對趙本山說,沒關(guān)系,我跟經(jīng)理說不讓觀眾哄你。
從此還真沒人起哄了。
趙本山對賣雪糕的大哥感激不盡,沒想到對方也實在:你不上場,人家誰抽空來買我的雪糕呀,我的雪糕不全化了?
聞聽此言,他的笑容還沒在臉上蕩漾開去,便立時僵掉了。
被碾壓在地的尊嚴,有時需要俯下身去,從地上一點點撿起,將殘片拼湊成不復(fù)完整的一體。
趙本山的人生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25歲。
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nóng)村小戲調(diào)演。趙本山在拉場戲《摔三弦》劇中扮演盲人,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表演,讓一出看似尋常的小戲大放異彩。
《摔三弦》在全省調(diào)演中榮獲一等獎。
經(jīng)此一役,趙本山名聲大振。同年,他考入了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并任業(yè)務(wù)團長。
四年后被調(diào)到鐵嶺市民間藝術(shù)團。那時,趙本山與潘長江一起演出的二人轉(zhuǎn)《大觀燈》300余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轟動了東北三省。
1987年,時任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姜昆帶團到鐵嶺演出,聽到當?shù)氐娜苏f他的表演比不上趙本山。懷著強烈好奇心的姜昆,看了趙本山的兩個節(jié)目后,也被逗得前仰后合。
在姜昆的力薦下,1990年,趙本山以一匹“黑馬”之姿,“闖入”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央視春晚連續(xù)三年拒絕了趙本山。
首次亮相春晚,趙本山攜小品《相親》一炮打響。他飾演的“老蔫兒”既忠厚,又“狡黠”;既質(zhì)樸,又耍貧。趙本山把一個原汁原味的農(nóng)民形象,塑造得真實可信。插科打諢間,金句頻出,不禁令人捧腹大笑。
在以后的二十年中,《相親》成為不少電視臺重播率最高的小品。
上春晚的很多明星不過曇花一現(xiàn),沒人能料到,這個看上去其貌不揚,說著一口東北話的小品演員,能在萬眾矚目的央視春晚舞臺上,雄踞整整21年。
1991年,趙本山和楊蕾合作的《小九老樂》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從觀眾席走上舞臺,演出過程中從舞臺上又走下觀眾席,和觀眾即時互動,現(xiàn)場氣氛非常熱烈。
如果說《相親》《小九老樂》還局限于情感、家庭生活的“一畝三分地”的話,那么,1995年春晚的《牛大叔提干》則讓他的小品上升到了針砭不正之風的高度。
小品結(jié)尾,當他拿出一串甲魚蛋的道具,氣憤地說出“這群敗家玩意兒……我回去得有個解釋啊,在這兒玻璃沒辦成,擱這學會扯蛋(淡)了”時,全場爆笑。引人發(fā)笑之余,作品強烈的諷刺意味也展露無余。
因為批判色彩太濃,全劇組當年可以說是頂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強上的。
這個優(yōu)秀的小品奠定了趙本山在春晚的地位,開始了“流水的春晚,鐵打的趙本山”之路。
那些年的春晚上,他最吸睛的就是一身藍灰色老干部服,外加一頂耷拉檐帽子,這樣的裝束成為經(jīng)年不變的標配。
以至于1996年在《三鞭子》里,他扮演一個趕毛驢的倔老頭,摘掉了帽子后,大家還不習慣他造型的改變。
但在這個小品里,對世道民心的主題挖掘尤其發(fā)人深?。骸斑@條路要是再不修,車陷里邊,大家能給它抬出來,這人心要是陷里邊……”一語中的,直擊要害。
其后的《紅高粱模特隊》《拜年》這兩個小品,沒有單純的抖包袱,雖然都是歌頌型的小品,但都“寓貶于褒”?!栋菽辍分邪抵S了農(nóng)村的腐敗,可謂“頌中帶諷”。
1999年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趙本山第一次搭檔宋丹丹和主持人崔永元。
別致新穎的形式,時代感很強的主題,笑料迭出的內(nèi)容,讓趙本山再一次秀出了自己得天獨厚的喜劇功夫,鞏固了其小品王的“江湖”地位。
在小品里,本山大叔操著濃郁的東北口音,理直氣壯地向世界宣稱:“風景這邊更好!”
后來在《捐助》里有句臺詞:“就美國人牛成啥樣了?今年不也上咱們這兒借錢來了嘛?!币驗楹荛L國人志氣,非常符合“主旋律”,贏得現(xiàn)場掌聲如雷。
延伸到生活中,我們的本山大叔也習慣了這種很“討喜”的方式,買了私人飛機后也不忘宣傳愛國,就算炫富也有“愛國”的名頭。
或許,這也是本山大叔的一種“市場營銷學”。
我們喜歡美其名曰“生存哲學”。
2000年以后,趙本山和范偉搭檔的“賣拐系列”在春晚再次引起轟動。
小品以夸張手法展現(xiàn)了騙子控制他人思想的全過程,辛辣地諷刺了存在于很多行業(yè)的坑蒙拐騙行徑以及某些傳銷、邪教組織的洗腦“戰(zhàn)術(shù)”,將一個天花亂墜的“大忽悠”形象刻畫得窮形盡相。
到了2009年的《不差錢》,趙本山顯然已經(jīng)把重頭戲放在了徒弟小沈陽身上。
在小品里,他的戲份甚至不如丫蛋多。小沈陽憑借《不差錢》一夜成名,起到烘云托月作用的師傅趙本山,像一個大家長一樣,在圓滿地完成了他傳幫帶的使命后,不經(jīng)意間露出欣慰的笑容。而那一年,趙本山在節(jié)目中蠟黃的臉色和不斷地咳嗽,也著實令人揪心。
那時,人們似乎第一次意識到,我們的本山大叔仿佛從沒有年輕過的面容,在花白頭發(fā)和一臉倦容的映襯下,“貨真價實”地老了!
2013年春晚前,趙本山宣布退出小品舞臺。
16次獲得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一等獎的“小品王”,止步于那個“金蛇狂歡”的夜晚。
就像一個理論能產(chǎn)生重大意義,勢必會有一個體系的支撐,而一些關(guān)鍵人物在歷史的鏡像里顯現(xiàn)出某種影響力,也與圍繞他產(chǎn)生的“體系”與“王國”密切相關(guān)。
與其他一枝獨秀、單打獨斗的藝人相比,當趙本山名聲日隆時,組建自己的“趙家班”,傳承衣缽,擴大影響,成為他事業(yè)版圖上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規(guī)模龐大的“趙家班”里,幾乎是清一色的東北人,包括很多二人轉(zhuǎn)、小品、相聲演員。
這些成員往往是能說會唱亦能演的多面手。
因《不差錢》而走紅的小沈陽、丫蛋,因《鄉(xiāng)村愛情》而火起來的王小利、劉小光,后來居上的宋小寶等。
他不遺余力地栽培,讓很多原來寂寂無名的徒弟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他攜范偉和“趙家班”成員出演的電視劇《劉老根》,在中央電視臺1套播放,創(chuàng)下了超高的收視率。
其后的《馬大帥》也是一路飄紅。
趙家班的鼎盛讓《鄉(xiāng)村愛情》能連拍11部,也是一個奇跡。
2003年,趙本山首倡“綠色二人轉(zhuǎn)”,一改以往東北“二人轉(zhuǎn)”給人留下的低俗印象。
為“二人轉(zhuǎn)”正名和揚名的理想不是他一個人在孤軍奮戰(zhàn),他通過“春晚”“劉老根”大舞臺、和諸多電視劇等一系列“造星運動”,推動更多的徒弟們走出東北,走向全國。
當“二人轉(zhuǎn)”走進人民大會堂進行首演時,也就意味著他倡導的“綠色二人轉(zhuǎn)”已經(jīng)獲得了高度認可。
有媒體評價趙本山是“中國最聰明的農(nóng)民”。
巔峰時期的趙本山其實早已經(jīng)不是一個農(nóng)民,他的“野心”和抱負早已跳出了“小農(nóng)意識”的框架,審時度勢,“排兵布陣”,一步步實現(xiàn)他的“宏圖大業(yè)”。
那些年東北地界有句順口溜:過了山海關(guān),有事找本山。
活成了娛樂圈的大佬,總是有呼風喚雨,一呼百應(yīng)的號召力。
所以本山大叔有時出門逛個澡堂子、吃個飯,不知是誰就把錢給付了!
那個付賬的人,會覺得為本山大叔埋單“于身榮焉”。
趙本山曾經(jīng)說過,“過去在農(nóng)村,第一想法就是想進城,農(nóng)村活太累,還吃不飽穿不暖;后來進城了演二人轉(zhuǎn)也挺受歡迎,就琢磨著想上電視出大名;后來全國都知道我了,我就想掙錢,把錢掙足了;現(xiàn)在錢掙夠了,我突然覺得什么都不重要,人這一生受人尊重才是最重要的?!?/p>
所以在回饋社會,做公益這一點上,他經(jīng)??犊饽摇?/p>
在趙本山干媽的眼里,趙本山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苦命娃:“他這孩子記著別人的恩,一點點的他都記得。村里幫過他的人,都得到過他的好。帶他的二叔,也是他送到養(yǎng)老院由他養(yǎng)著的。”
包括談到大力推行“綠色二人轉(zhuǎn)”的初衷,他說:“發(fā)展二人轉(zhuǎn),我們甚至不想要錢,我可以自己花錢,我賺的錢就想給咱家鄉(xiāng)花。我不求鐵嶺給我啥,我求鐵嶺跟我要點啥!”
當很多人認為他有著生意人的精明時,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骨子里那種淳樸的本色也是他生命的一種底色。
就像沒有人可以無視趙本山的天賦、努力和運氣,也沒有人能忽略其局限性。
他的小品和影視劇,被認為缺乏喜劇的深刻和核心的悲憫;作為批判和嘲諷的對象,有時指向的是殘疾人和愚昧的村民;他的文化素養(yǎng),也使他缺乏對時代的洞察力。
當年聲勢浩大的“收徒”儀式,也引起不小的爭議。
“我買飛機是為國爭光”,對本山大叔自己來說,也許是一種調(diào)侃或由衷的自豪,但在別人視角下,則成為不倫不類的作秀和煽情行為。
人間事,往往如此。毀隨譽來,并不奇怪。
從著名的小品演員,到電視劇制作人,再到本山傳媒的董事長,直至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幾十年的生涯里,趙本山的命運軌跡劃出了一個巨大的上升曲線。
他的人生也實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飛躍,成為一個時代螺旋式上升的縮影。
就像有人對他的評價:“東北人對趙本山的情感可能是某些人無法理解的。他不僅僅是一個明星而已,他橫跨底層與巨擘的人生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北方傳奇,他獨創(chuàng)的戲劇流派變成了繼往開來的產(chǎn)業(yè)?!?h3> 5
改革開放40年,讓我們見證了這塊土地上發(fā)生的諸多巨變和奇跡,現(xiàn)象級人物的不斷涌現(xiàn),也蔚為壯觀。
但能以最喜聞樂見的形式,最接地氣的表演,讓億萬觀眾開懷大笑;能以最強大的感召力,讓自己成為春晚的一個符號,翹首期盼他的回歸也曾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能匯聚這些元素于一身的,只有一個趙本山。
但本山大叔,還是選擇了某種形式的“隱退”。
他表示:選擇不再上春晚,是壓力太大所致,也是想把空間和機會留給年輕人。
當無數(shù)的媒體想從他那里挖掘到更多的心聲時,他總是付之一笑。
沒有答案,有時,就是最好的答案。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人間總是如此,代際更迭,世易時移,知道這個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便也釋然,亦坦然。
有人曾問:沒有了趙本山的“春晚”還叫“春晚”嗎?
沒有了本山大叔小品的“春晚”還叫“春晚”,只是少了一些期待,少了一點凝聚。
這煙火人生,這熱鬧舞臺,生旦凈末丑,還在繼續(xù)。
有人星夜兼程,奔赴而來;有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聚散終有時,再見亦有期。
很幸運多年后,觀眾終于等到了。
在結(jié)束疲于奔命的一天,卸下所有偽裝之后,還能從本山大叔的江湖里收獲一點快樂,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