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
中國古代將賢人分為漁、樵、耕、讀四種,漁翁為首,第四種才是讀書人。
為什么要把漁翁放在最前面呢?我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漁翁的了不起。
第一個故事是在春秋時期,當(dāng)時中國的長江流域,有三個諸侯國,楚國、吳國和越國。當(dāng)時楚國最強(qiáng)大,但是楚國的國君楚平王卻很平庸。傳說,楚平王派使者到秦國為自己的兒子政治聯(lián)姻。但是,等到秦女到楚國時,他一看到這位秦女很漂亮,便把她納為自己的老婆。
這件事遭到朝中老臣伍奢的極力反對。楚平王于是殺了伍奢一家人,只有他的第二個兒子伍子胥逃了出來。
伍子胥歷經(jīng)磨難逃到昭關(guān),這是吳楚分界的邊城。此時,前有大江堵截,后有楚平王派的追兵,在這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突然,蘆葦深處蕩來一只小船,一位老漁翁對伍子胥說:“上船吧?!蔽樽玉銊偵洗?,楚國的追兵就到了岸邊,追兵高叫漁翁將船開回來。漁翁笑了笑,仍是一邊唱歌一邊將船搖到江中心。
伍子胥脫離了危險,他非常感謝這位漁翁,便說: “我有一把祖?zhèn)鞯膶殑Γ徒o你?!?/p>
在春秋時代,這是最高的饋贈。誰知漁翁笑著說:“我知道你是伍子胥,我知道楚王在追殺你,我也知道楚王懸賞的價值——如果將你交出去,我不但可以得到爵位,還能得到五萬石粟——我連那個都不要,還要你這把劍嗎?”
那位漁翁知道自己回去就會被楚兵殺掉,于是干脆投江自盡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漁翁形象,漁翁是智慧的化身、英雄的化身。
第二個漁翁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晚期,與偉大的詩人屈原有關(guān)。
屈原是楚國的高官,屢進(jìn)忠言而遭到國君排斥。楚國滅亡之后,已被放逐的屈原悲憤交集,準(zhǔn)備投汨羅江一死了之。
這時他遇到了一位漁翁。漁翁問屈原要干什么,屈原說他要投江,楚國被滅了,奸人當(dāng)?shù)?,活著有什么意思?不如自殺算了。這時漁翁針對屈原“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這句話,回答說,你應(yīng)該“隨其流而逐其波”。
漁翁這是告訴屈原:你要接受這個時代,你要接受命運(yùn)給你的安排。但屈原沒有聽從漁翁的勸告,還是倔強(qiáng)地沉江了。這位漁翁的形象也隨著屈原的故事一同留在歷史中,成為中國老莊哲學(xué)的代表,明哲保身,不與世界對抗,只求“獨(dú)善其身”。
現(xiàn)在講第三個漁翁的故事。
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的那首詞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這是明代狀元出身的楊慎在嘉靖年間寫的一首詞,這個楊慎學(xué)問很好,但官運(yùn)不佳,因?yàn)閰⑴c“大禮議”案,與嘉靖皇帝結(jié)下不解的仇恨,被嘉靖流放云南,終生不赦。
楊慎是在流放的路上寫下這首詞的。個人的坎坷遭遇,讓他羨慕一輩子與世無爭的江上漁翁。從古到今幾千年,朝代更替在漁翁的眼里,只不過是太陽東升西落般的自然規(guī)律。
人間的興衰更替,不必看得太認(rèn)真。漁翁在日夜流淌的大江上,長年累月欣賞著秋月春風(fēng),不會被小人構(gòu)陷,不會被功名累死,多好呀!
通過以上三個漁翁的形象,大家就知道為什么要把漁翁放在首位了。“漁樵耕讀”四大賢人的座次,不是皇帝排的,而是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給自己排的。漁翁是智慧的、獨(dú)善其身的,讀書人羨慕漁翁的那份平淡、悠閑。正因如此,漁翁甚至經(jīng)常去擔(dān)任歷史仲裁者的角色。
(林冬冬摘自《歷史的鄉(xiāng)愁》,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