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孔門后學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①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对姟吩疲骸皭疸诰?,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对姟吩疲骸靶暮鯋垡樱诓恢^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③(《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孝經注疏》)
【注釋】
①一人而千萬人:一人指父、兄、君,即受尊敬之人。千萬人指子、弟、臣等大多數人。
②愷悌:指態(tài)度和藹,容易親近,平易近人。
③“心乎”四句:語出《詩經·小雅·隰?!罚娤鄠魇且皇兹藗儜涯钣械滦械木拥淖髌?。
【譯文】
孔子說:教育人民和睦相處,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講禮貌、知和順,沒有比提倡悌道更好的了;要改變舊習俗,樹立新風尚,沒有比普及音樂更好的了;要使國家安定,人民馴服,沒有比提倡禮教更好的了。
所謂禮教,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敬”字而已。因此,國君尊敬他人的父親,兒子就會高興;尊敬他人的哥哥,弟弟就會高興;尊敬別國的君王,臣子就會高興;尊敬一個人,而千千萬萬的人感到高興。被尊敬的雖然只是少數人,而感到高興的卻是許許多多的人。這就是把推行孝道稱為“要道”的理由啊?。ā稄V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走到每家每戶,天天當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親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長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对娊洝防镎f:“和樂平易的君王,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沒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有誰能夠順應民心、感化百姓,創(chuàng)造這樣偉大的事業(yè)呢?(《廣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堂之上盡忠竭力,謀劃國事;回到家里,要想著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君王的政令是正確的,就遵照執(zhí)行,堅決服從;君王的行為有了過錯,就設法制止,加以糾正。君臣之間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夠相互關愛?!对娊洝防镎f:“心中洋溢著熱愛之情,相距太遠不能傾訴。心底深藏,無論何時都永遠不忘!”(《事君章第十七》)
【簡析】
《廣要道章》闡發(fā)、推廣了“要道”二字的義理,即講述為什么說“孝道”是至關重要的道德。這是儒家強調禮樂與孝道的教化作用的一貫思想。儒家認為,音樂生于人情人性,通于倫理道德,而且感人至深,因此,君王可以利用音樂來制止邪僻放縱、好逸惡勞等不良社會風氣,引導人民接受新的風俗習慣。禮的作用則是“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即維護社會固有的秩序和等級制度。所以《禮記·曲禮上》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薄稄V至德章》推廣、闡發(fā)“至德”二字的義理,即講述為什么說“孝道”是至為高尚的道德,講君王能夠以身作則行孝道,為天下做表率,從而使天下為人子、人臣者懂得孝悌父兄、尊敬君王?!妒戮隆芳姓撌鲂⒆釉诔⑹谭罹鲿r應有的表現,概括來說,即盡己之忠,補君之過。《孝經》論孝,核心卻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我們今天學習《孝經》,固然應當學習其中天下一家、同心同德、相親相愛的修身治國精神,但是也要高度警惕其中“移孝作忠”“以孝責忠”的“君權本位”封建糟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