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暉
有人曾經(jīng)問阿加莎,波洛系列中哪一部小說是她認為最好的,她想了一會說:“應該是《東方快車謀殺案》?!?p>
1883?年?10?月?4?日,?第?一?列?東?方?快?車?從巴黎東站開出,距離《東方快車謀殺案》首次出版還有?50?年,50?年后那樁聞名于世、與正義和復仇有關(guān)的謀殺案就此問世,波洛一案成名。
一案成名并不準確,“東方快車”不是波洛的首秀,他的首次亮相是在?1920?年出版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阿婆這樣介紹他?:“他?的身高不超過?5?英尺?4?英寸(165?厘米),但非常有尊嚴。他的頭正好是雞蛋的形狀,他總是把它稍微放在一邊……他服裝的整潔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我相信一?;覊m會比槍傷給他帶來更多的痛苦?!本褪菑倪@里,波洛開始了他作為一名隱匿在偵探圈的美食家的一生,或者說最懂吃的偵探的一生。
波洛愛美食,他曾說?:“在我這個年紀最大的樂趣,幾乎是剩下的唯一樂趣,就是口腹之?樂。?幸?好?我?有?一?個?上?等的胃。”?他?在?33?部長篇、48?篇短篇的漫長偵探生涯里堅守著他的美食原則和美食偏見,他對雞蛋吹毛求疵?:“每只母雞下不同大小的蛋真讓人無法忍受”;入口的雞蛋必須先用尺子量過,相同尺寸才有資格被吃,他還拒絕吃形狀不規(guī)則的面包?;在《清潔女工之死》中他吐槽莫林太太的廚藝不堪,說她做的咖啡是對腸胃的侮辱。
但所有人都知道,巧克力是他的標簽,哪里有波洛哪里就有命案,除了命案還有巧克力。波洛愛巧克力,黑斯廷斯說他“規(guī)律得像機器一樣”每天享受一頓早餐巧克力?;達文海姆先生的失蹤案里,水壺正在沸騰,旁邊的一個搪瓷小燉鍋里是厚厚的甜巧克力?;《巧克力盒迷案》中,波洛啜飲著粉紅色瓷杯里厚厚的棕色液體,滿意地嘆了口氣。也許比利時人的血液也是巧克力味的,曾有數(shù)據(jù)表明,比利時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超過?10?千克的巧克力,全國有超?2?000?家的巧克力生產(chǎn)商,每年全國的巧克力產(chǎn)量超過?50?萬噸,這是巧克力大眾化的時代。
巧克力飲品在?17?世紀風靡歐洲,可可傳入比利時的時間約為?1635?年,當時熱巧克力是奢侈品。1900?年比利時已成為市場上的主要貿(mào)易商之一,波洛首次出場的?1920?年,比利時堅果夾心巧克力已經(jīng)誕生。這種帶果仁和堅果核、外脆內(nèi)軟的巧克力是比利時巧克力百年老店“紐豪斯(Neuhaus)”在?1912?年發(fā)明的。故事起源于?1857?年,當時老店主開了一家藥店,為了讓藥丸容易入口,他在藥丸外面包了一層薄薄的巧克力。1912?年,他的孫子在巧克力殼中加入軟滑的甘納許(Ganache),夾心巧克力由此誕生。
但波洛喜歡的是巧克力飲料,他把又厚又齁的熱巧克力放在無可挑剔的大胡子下仔細啜飲。他的巧克力熱飲的可可濃度相當于現(xiàn)在巧克力濃度的?70%,這種甜飲在傳統(tǒng)歐陸版本中,先用黑巧克力條在燉鍋中融化,極甜極厚,有時上面還有奶油,濃稠的厚度據(jù)說來自玉米粉,可以想象是勾了一個厚芡。
與巧克力相對的是茶,波洛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喝酒。18?世?紀中葉的歐?洲,巧?克?力仍然是中產(chǎn)品質(zhì)生活的象征,他們在起床后喝一?杯?涼?水?清口,接?著?來?一?杯?早?餐?巧?克?力。18世紀末,茶在潮人中流行,由于巧克力被皇室寵愛,于是茶成為自由與文明的象征,老派人喝巧克力,新派人飲茶。這一風潮也影響到比利時,而波洛堅持熱愛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