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傳明,肖雯雯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及熱點問題已進行了相關定量的文獻研究,例如鐘秉林等人基于國外13種教育期刊上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的量化分析,揭示了英、美兩國在2000-2006年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導地位;[1]蘭國帥和張一春通過對高等教育領域12種SSCI和A&HCI期刊論文的分析,揭示了英、美、澳在2000-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2]趙新亮和張彥通通過對美國5種SSCI高等教育權威期刊論文的分析,揭示了2005-2014年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熱點與發(fā)展態(tài)勢。[3]現有成果一方面揭示了美國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主力軍,產出了《大學里什么最重要:回顧關鍵性的四年》《大學如何影響學生》《離開大學:重新思考學生流失的原因和措施》等影響力較強的學術著作,另一方面呈現了美國學者熱衷于研究在線學習、學生評價、職業(yè)規(guī)劃、大學轉型、招生入學等主題。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選擇的研究樣本期刊較少,忽視美國學者在海外期刊發(fā)表的論文;選取的時間段主要是5年或10年,缺乏最新文獻和較長時段的連續(xù)分析等。本研究試圖彌補上述不足,延長研究時限、擴大選擇期刊范圍,以便較為全面地反映出21世紀以來美國當代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圖譜。
根據科睿唯安發(fā)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顯示,在教育與教育研究類別下,SSCI收錄教育學期刊共267本,其中高等教育領域20本。本研究根據20本高等教育期刊的研究范圍、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發(fā)文數量等因素進行篩選,最終選取了10本高等教育綜合期刊樣本(見表1),以此來揭示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圖譜。
表1 10種SSCI高等教育期刊分布
研究以Web of Science為檢索平臺,設置“出版物標題”為上述10本期刊,將“出版年份”設置為2007-2021,“國家/地區(qū)”設置為USA,對SSCI數據庫中的論文數據進行檢索,檢索得到3107條數據,篩除書籍評論、社論材料、通知公告等非學術性文獻,共獲得有效文獻數量2419篇。盡管上述文獻并不全部針對美國高等教育,但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總體情況。
研究采用了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陳超美博士開發(fā)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研究者通過Web of Science檢索平臺得出相關文獻后,以Plain text file格式導入CiteSpace軟件,將Time Slicing設置為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時間切片為1年展開分析,由此繪制出近15年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突現詞等相關可視化知識圖譜,通過對知識圖譜的分析,發(fā)現文獻的外顯特征與潛在內容。
本研究統(tǒng)計了上述10本期刊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總發(fā)文量以及美國學者的發(fā)文量。由表1可知,在影響因子上,《互聯網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估與評價》和《高等教育計算雜志》位列前三,達到了8.591、4.440和4.045。在被引頻次上,《高等教育》期刊的頻次最高,達到了8971,其后是《高等教育評估與評價》和《互聯網與高等教育》,分別是5502和5088。由此可知,上述10本期刊均屬于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學術水平較高的權威期刊,在美國甚至國際高等教育領域內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除此以外,在發(fā)文量上,美國學者在10本期刊上所發(fā)表的有效文獻達2419篇,占總文獻數量的36.05%,其中有5本期刊的美國學者發(fā)文量占比超50%,分別是《互聯網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計算雜志》《高等教育雜志》《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評論》。因此,本研究選取的10本高等教育期刊樣本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美國當代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熱點與趨勢,具有代表性。
1.研究作者分析
研究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得出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作者列表(見表2)和知識圖譜(見圖1)。在圖1中,共有節(jié)點478個,連線313條,一個節(jié)點代表一位學者,學者名字和節(jié)點大小與其發(fā)文量成正比,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代表學者之間的合作情況。
圖1 10本高等教育期刊研究作者分布
表2 10本高等教育期刊研究作者列表(前10位)
由表2可知,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發(fā)文量最高的學者是來自愛荷華大學的尼古拉斯·鮑曼(Nicholas A Bowman),共發(fā)表相關文獻29篇,隨后是來自愛荷華大學的歐內斯特·帕斯卡雷拉(Ernest T Pascarella)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馬修·梅休(Matthew J Mayhew),二者均發(fā)表了26篇相關文獻。據表2顯示,10位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高產作者共發(fā)表文獻64篇,占總文獻量的2.65%。根據普萊斯(Price)定律,在同一主題中,半數的論文為一群高生產能力作者所撰,這一作者集合的數量上約等于全部作者總數的平方根。[4]即當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發(fā)文數量超過總數的50%時,該學科的高產學者群體才算形成,由此可知,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內尚未形成此類學術群體,但從H指數來看,10位高產作者也算是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此外,在上述478名學者中,有378名學者的發(fā)文量在2篇以內,占學者總數的79.07%,說明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內瞬時作者較多,高產作者較少。
2.研究機構分析
以發(fā)文量為基礎,統(tǒng)計研究作者的所在機構,形成美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和知識圖譜(見圖2)。結果顯示,10所大學在近15年發(fā)表高等教育領域相關文獻共613篇,占總文獻數量19.73%,其中密歇根大學、愛荷華大學和佐治亞大學位列前三,分別發(fā)表了76篇、74篇和72篇。根據普萊斯定律,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內并未形成高產研究機構群體。此外,由圖2可知,圖譜中包括節(jié)點344個,連線630條,各研究機構圓圈節(jié)點之間呈現相連狀態(tài),表明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之間雖未形成高產研究機構群體,但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比較密切。
圖2 10本高等教育期刊研究機構分布
1.高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Keyword)是反映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的重要詞組,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與精髓,在論文中出現的頻次較高,因此,關鍵詞通常會成為研究熱點與發(fā)展趨勢的分析對象。研究通過CiteSpace進行關鍵詞詞頻共現分析,結果表明,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有481個,根據關鍵詞頻次選取前21個繪制得出高頻關鍵詞列表(見表3)。據表3可知,“高等教育”(488次)頻次最高,表明10本期刊的論文是高度集中于高等教育領域,期刊的專業(yè)特色明顯;“學生”“影響”“大學”“全體教職工”“表現”“社區(qū)學院”“結果”“成績/成就”“性別”“持久性”“科學”等詞頻次較高,表明這10本高等教育期刊主要關注學生發(fā)展、學業(yè)表現、教學質量、人才培養(yǎng)、社區(qū)學院、多樣性以及教育公平等問題。另外,學生院校選擇、入學登記等問題也是近15年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
表3 10本高等教育期刊高頻關鍵詞列表(前21個)
2.關鍵詞聚類分析
在關鍵詞的基礎上,依據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及其強度,通過LSI、LLR、MI三種聚類算法進行聚類分析,共形成7個聚類,每個聚類都有明確的主題,且主題詞會隨算法的不同發(fā)生變化。各聚類大小、輪廓值、平均發(fā)表年份和聚類標簽詞依次統(tǒng)計在表5內,其中,當輪廓值>0.5時表明聚類是合理的,當輪廓值>0.7時則是令人信服的。以聚類0為例,該聚類共有125個節(jié)點,說明聚類中包含關鍵詞125個,輪廓值為0.574,表明該聚類是合理的,引文發(fā)表的平均年份為2012年,三種算法的主題詞分別為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和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
綜合表3、表4高頻關鍵詞與聚類主題詞的分析可知,當前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表4 10本高等教育期刊聚類主題詞列表
第一,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涉及教育改革、STEM教育、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在線異步學習、遠程教育、數字課程、結構方程模型、動態(tài)模型、學術不端預測、探究社區(qū)、MOOC、SPOC、在線學習/遠程教育環(huán)境等。第二,大學生群體的人才培養(yǎng)。主要涉及學生與家長參與、學生互動、歸屬感、學業(yè)成績與評價、學習動機、智力發(fā)展、協作/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個體認知存在及社會存在、院校選擇、注冊、財政資助、對貧困生的早期承諾、動力模型、學術成功、愿景、控制點、職業(yè)規(guī)劃、經驗、預期社會化、對多樣性和挑戰(zhàn)的開放性等。第三,高校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主要涉及教師教學質量研究、教師評估、認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學術嚴謹、教師研究生產力、教育期望與抱負、性別差異、任期、教學實踐、自我發(fā)展、教師權威、教師保留、教師薪酬、辭職意向等。第四,高等教育發(fā)展與高校治理。主要涉及公立大學、社區(qū)學院轉型、文理學院、高校招生錄取與管理、畢業(yè)率、學生轉移、銜接政策、政策分析、課程多樣性、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商業(yè)教育、財政資助、機構贈款資助、學術資本主義等。第五,高等教育公平與性別平等。主要涉及入學機會、資源、社會不平等與制度分層、民族/種族/性別歧視、批判種族理論、校園種族氣候、多樣性、西班牙裔學生、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等,其中尤其是女性群體的平等問題,具體包括女性入學機會、女性教職工薪酬差異、女性教師的研究生產力、女性博士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差異等問題。
3.突現詞分析
突現詞(Burst detection)表示出現頻次快速增長的研究前沿術語,可以反映出某一段時間的研究熱點,某一領域的研究前沿也可以通過一組突現研究概念和潛在研究概念進行解釋。[5]通過CiteSpace軟件獲得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2007-2021年間的突現詞圖譜(見圖3)。從突現詞的年份和數量上看,2007-2009年、2016-2017年出現的突現詞數量較多,均出現了3-4個,其余年份則只出現了1-2個突現詞,而2012-2014年、2020-2021年并未出現突現詞。此外,從突現強度來看,online learning、college access和community of inquiry位列前三,分別是5.69、5.5和5.39。
圖3 10本高等教育期刊突現詞分布
根據突變詞的分析,近15年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重視對高校師生群體的研究。由圖3可知,幾乎每個時間點均出現了指向師生群體的熱點詞,從未間斷,如高校教師的研究生產力(productivity)、教師反饋(feedback)和同行評議(peer assessment),高校學生適應(adjustment)、少數族裔學生(minority student)、學生參與(involvement)、學業(yè)完成(completion)、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等。這說明學者在每個時間節(jié)點針對師生群體的某一議題都給予了較多的關注與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主題與熱點。第二,出現了一些跨越時間節(jié)點的研究熱度。例如對教育公平和在線教育的研究,不僅具有集中研究的熱度,還具有跨越時間的熱度。由圖3可知,有關教育公平研究突現詞的時間節(jié)點有4段,分別是2007年-2011年(minority student)、2011年-2014年(bias)、2017年-2021年(stratification)以及2019年-2021年(inequality)。而有關在線教育研究關鍵詞的時間節(jié)點有2段,分別是2008年-2012年(distance education)和2010年-2013年(online learning)。這不僅說明美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對于教育公平和在線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早,也說明美國學者一直很注重對教育公平和在線教育的研究。第三,呈現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未來的熱點趨勢。據圖3可知,分層(stratification)、預測因素(predictor)、大學入學(college access)、不平等(inequality)、發(fā)展教育(developmental education)等詞在最近幾年出現了突變效應,這說明高校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公平問題,尤其是擴大大學入學機會、高等教育不平等、制度分層以及發(fā)展教育的提出與實施問題越來越受到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將成為當前甚至是未來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
如果說上述2419篇文獻構成了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前沿,則共被引文獻就組成了研究的知識基礎。因此,為探究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知識基礎,研究通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2419條數據進行了文獻共被引分析,形成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見圖4)。圖譜中包括節(jié)點819個、連線3058條,從中繪制得出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內被引頻次前十的共被引分布列表(見表5)。
圖4 10本高等教育期刊文獻共被引分布
表5 10本高等教育期刊文獻共被引列表(前10篇)
由表1和圖4可知,被引頻次和中心性最高的文獻是美國愛荷華大學歐內斯特·帕斯卡雷拉(Ernest Pascarella)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特里克·特倫齊尼(Patrick T Terenzini)合著的《大學如何影響學生:一項研究的第三個十年》(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該書以“大學對學生的影響”為研究核心,內容涉及學校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諸多方面,既包括學生學習、認知存在、智力與分析能力發(fā)展,也包括學生未來的社會經濟參與、職業(yè)、婚姻家庭、消費投資等,這些發(fā)現對高等教育研究、改革實踐和公共政策提出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6]
第二篇經典文獻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查德·阿魯姆(Richard Arum)與弗吉尼亞大學約西帕·羅克薩(Josipa Roksa)于2011年出版的《學術漂移:大學校園的有限學習》(Academically Adrift: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該書首次采用CLA標準化測驗(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對美國24所大學的2300多名本科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45%的學生通過兩年的大學學習后在諸如批判性思維、復雜推理、寫作等技能上并未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得出高等教育機構出現“學術漂移”現象,對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具有深刻的反思價值。[7]
美國密歇根大學約翰·克雷斯韋爾(John W Creswell)于2017年出版的《定性研究與研究設計:在五種方法中選擇》(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位列第三。該書主要描述了敘事研究、現象學、扎根理論、民族志和案例研究5種定性研究方法的哲學基礎、歷史和關鍵要素,并通過提供社會科學領域的示例以解釋每種方法的實際程序和具體步驟及其對不同類型調查的適用性。[8]有關研究方法的經典文獻還有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巴尼·格拉澤(Barney G Glaser)于2008年出版的《扎根理論的發(fā)現》(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以及帕特麗夏·科恩(Patricia Cohen)與雅各布·科恩(Jacob Cohen)等學者合著的《行為科學的應用多元回歸/相關分析》(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此外,前十篇經典文獻中還有哥倫比亞大學托馬斯·貝利(Thomas R Bailey)、俄亥俄州立大學莎娜·史密斯·賈加爾斯(Shanna Smith Jaggars)等學者合著的《重新設計美國社區(qū)學院:通往學生成功的更清晰之路》(Redesigning America’s Community Colleges:A Clearer Path to Student Success)、俄亥俄州立大學馬修·梅休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艾麗莎·羅肯巴赫(Alyssa N Rockenbach)等學者合著的《大學如何影響學生:21世紀高等教育的有效證據》(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21st Century Evidence that Higher Education Works)以及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吉拉·洛克斯(Angela M Locks)發(fā)表在《高等教育評論》上的《將校園氣氛和多樣性的概念擴展到學生的大學過渡》(Extending notions of campus climate and diversity to students’transition to college)。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進行聚類分析(見表6),共形成16個聚類,主要涉及公立大學、社區(qū)學院、高校招生錄取、財政資助、基于績效的撥款制度、高校教師調查、教師滿意度、教師評價、在線學習、學生參與、學術進步、校園種族氣候等主題。在一定程度上,這16個聚類能夠反映出近15年10本高等教育期刊共被引文獻的研究熱點和主題。
表6 10本高等教育期刊文獻共被引聚類主題詞列表
上述10本期刊均為SSCI收錄的高等教育期刊,其中有6本為美國期刊,包括影響因子最高的3本期刊,即《互聯網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估與評價》和《高等教育計算雜志》。表明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其成果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
在研究人員方面上,尼古拉斯·鮑曼、歐內斯特·帕斯卡雷拉、馬修·梅休、阿德里安娜·凱扎爾(Adrianna Kezar)、彼得萊利·巴爾(Peter Riley Bahr)等學者是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其成果代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權威動態(tài),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中尚未形成高產學者群體,且瞬時作者較多,高產作者較少。在研究機構上,密歇根大學、愛荷華大學、佐治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印第安納大學的發(fā)文數量較多,學術影響力較大,各研究機構之間雖未形成高產研究機構群體,但彼此合作比較緊密。在上述10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中,除南加州大學為私立研究型大學,其余均為公立大學,僅有極少數就職于美國頂尖私立高校(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的學者在10本高等教育期刊中發(fā)表文章。
從關鍵詞共現及聚類上看,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聚焦于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社區(qū)學院轉型與招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等領域。從突現詞上看,不同時間段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特征不同,但高校師生群體、教育公平與在線教育在近15年來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從文獻共被引上看,《大學如何影響學生:一項研究的第三個十年》《學術漂移:大學校園的有限學習》《定性研究與研究設計:在五種方法中選擇》《重新設計美國社區(qū)學院:通往學生成功的更清晰之路》和《大學如何影響學生:21世紀高等教育的有效證據》等構成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要知識基礎。
1.拓寬大學生群體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根據上述10本期刊近15年的數據分析可知,美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高度關注了高校學生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問題,前沿熱點中多是圍繞高校學生的相關問題展開,如學生參與、學業(yè)成績與評價、學習方式、院校選擇、動機調節(jié)、預期社會化等。在共被引文獻分析中,被引頻次位列前三的經典文獻中有兩篇均指向了大學教育與學生培養(yǎng)的問題,即《大學如何影響學生:一項研究的第三個十年》與《學術漂移:大學校園的有限學習》。雖然我國也有較多學者關注大學生群體的學業(yè)成就、入學機會等,但相比于美國而言,有影響力的成果較少。因此無論是研究方法與視角上還是研究內容的深度、廣度上,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相關研究都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2.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研究選取的10本高等教育期刊中,《互聯網與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計算雜志》都集中關注了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融合發(fā)展,具體涉及了遠程教育發(fā)展、數字課程開發(fā)、在線學習環(huán)境構建等研究。高等教育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現代信息技術以MOOC、SPOC為代表的網絡在線課程推動了傳統(tǒng)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的變革與更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美國高校在線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對線上教學質量的擔憂、校園生活體驗的缺失、經濟上不樂觀的預期等問題迫使大量學生選擇推遲入學,國際學生大幅減少,美國高等教育入學率整體呈現下滑趨勢,導致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受損。[9]這一現狀加速了高等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應要加大對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學融合的研究,重視在線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在線平臺的建設與管理,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3.持續(xù)推進高等教育質量與公平研究
質量與公平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兩大核心問題,實現教育公平也成為現代國家推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際上,教育公平問題卻成為世界各國推動教育發(fā)展的現實難題,美國因其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族群構成尤為突出。[10]通過對高頻關鍵詞和突現詞的分析可知,美國學者們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呈現出教育公平研究早、研究具有持續(xù)性等特點。此外,在突現詞分析中可以進一步看出,面對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教育不公平加劇等問題,美國學者展開了對擴大高校入學機會,增加低收入學生群體、少數族裔學生群體的資助力度以及面向社區(qū)學院學生實施發(fā)展教育等具體措施的研究以緩解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不平等問題。因此,我國學者也應不遺余力地關注高等教育的質量與公平問題,發(fā)現并解決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發(fā)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促進其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