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東,譚健成,林嬿釗,原嘉民,韋舒妍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2.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3. 廣東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易醫(yī)臍針,又名臍針療法,是一種在肚臍壁施針治療疾病的方法,是齊永基于對《周易》的研讀和理解,通過大量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新型針灸療法[1],自2016 年臍針作為廣東省中醫(yī)院杏林尋寶項目[2]引進后,憑著簡、廉、便、驗等優(yōu)勢在治未病亞健康狀態(tài)調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以疲勞為主的亞健康狀態(tài)又稱為疲勞性亞健康[3],是亞健康七分型中占比最高的狀態(tài)人群[4],治未病臨床上多以易醫(yī)臍針的“四正位”針法和“雷風相薄”針法治療并取得較滿意的效果。本研究觀察易醫(yī)臍針“四正位”針法和“雷風相薄”針法治療疲勞性亞健康的臨床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考《亞健康中醫(yī)臨床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年齡18~60 歲;符合疲勞性亞健康的診斷標準;主訴為疲勞,且《疲勞量表(FS-14)》得分為5 分及以上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準備懷孕、孕期或哺乳期婦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急性發(fā)作狀態(tài);急性病發(fā)病狀態(tài);其他經過臨床醫(yī)生判斷需要按照疾病管理方式管理的情況;在參加本試驗前1 個月內曾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根據(jù)研究者的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其他病變或情況,如工作環(huán)境經常變動、生活環(huán)境不穩(wěn)定等易造成失訪的情況;有臍針的禁忌證者。
1.4 一般資料于2020 年9 月—2021 年3 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治未病中心招募疲勞性亞健康患者71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易醫(yī)臍針治療針法不同,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四正位針法組和雷風相薄針法組,其中四正位針法組納入病例35 例,脫落3 例,最終統(tǒng)計32 例;雷風相薄針法組納入病例36 例,脫落4 例,最終納入統(tǒng)計32 例,脫落率9.86%<20%,2 組在研究過程中無剔除病例,有效病例64 例。四正位針法組男12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35.91±11.09)歲;雷風相薄針法組男14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32.47±9.05)歲。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納入病例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1 四正位針法組予易醫(yī)臍針四正位針法治療。穴位處方以后天八卦“震、離、兌、坎”四個方位為主,每次留針55 min,每周治療2 次,共治療2 周。
2.2 雷風相薄針法組予易醫(yī)臍針雷風相薄針法治療,穴位處方以后天八卦“震、巽”兩個方位為主,每次留針55 min,每周治療2 次,共治療2 周。
3.1 觀察指標①主要結局指標。以《疲勞量表(FS-14)》的總體疲勞得分、軀體疲勞得分、腦力疲勞得分為評價指標。②次要結局指標。以患者自覺疲勞VAS 評分為次要評價指標。③安全性指標。研究期間隨時注意觀察并記錄研究期間受試者發(fā)生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如實填寫不良事件記錄表,記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時間、持續(xù)時間、嚴重程度、采取的有效措施和轉歸。
3.2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PASW Statistic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并對其分布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及率表示。檢驗水平設為α=0.05。計量資料:對于正態(tài)分布資料,2 組獨立樣本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t'檢驗(方差不齊時),前后配對時點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2 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四格表Pearson 檢驗。
2 組治療前后疲勞得分比較,見表1。治療前,2 組疲勞量表FS-14 總體疲勞、軀體疲勞、腦力疲勞得分以及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四正位針法組疲勞得分治療結束時與治療前比較,疲勞量表FS-14總體疲勞、軀體疲勞、腦力疲勞得分以及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均有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四正位針法對改善疲勞性亞健康有明顯效果。
表1 2 組治療前后疲勞得分比較() 分
表1 2 組治療前后疲勞得分比較() 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
?
雷風相薄針法組疲勞得分治療結束時與治療前比較,疲勞量表FS-14 總體疲勞、軀體疲勞、腦力疲勞得分以及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均有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雷風相薄針法對改善疲勞性亞健康有明顯效果。治療后,四正位針法組FS-14 總體疲勞得分、軀體疲勞得分、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均比雷風相薄針法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 組治療后FS-14 腦力疲勞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改善整體疲勞和軀體疲勞方面,“四正位”針法優(yōu)于“雷風相薄”針法;在改善腦力疲勞方面,2 種針法效果相當。
易醫(yī)臍針作為近年興起的新型針法,越來越被中醫(yī)臨床接納和使用。研究顯示,臍針的臨床應用范圍廣泛,涉及內科[6]、外科[7]、婦科[8]、兒科[9]、皮膚科[10]、五官科[11]、骨科[12-13]等疾病,其中以內科雜病和痛癥痹證為多,且療效顯著。有單獨應用易醫(yī)臍針治療疾病的,也有配合中藥內服、針刺、艾灸、拔罐等其他方法開展治療的。有學者專門針對臍針的選穴思路[14-16]或者是某一種針法[17]開展研究。較于普通針刺,臍針用針數(shù)量少,一般1~5 根針即可取效,耗材少、成本低;且施針部位集中,主要在肚臍壁施針,對醫(yī)者來說,操作簡單易掌握,對患者來說,體驗感好、接受程度高。
疲勞作為治未病門診中最常見的不適癥狀之一,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中醫(yī)學對疲勞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的研究歷史悠久,且具有明確的療效。目前,中醫(yī)臨床治療疲勞的方法眾多,包括湯藥[18]、膏方[19]、針法[20]、艾灸[21]、功法等[22],其中針刺治療疲勞多見體針和電針[23],關于臍針治療疲勞狀態(tài)鮮有報導。有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總有效率可達到93%~96%,但對輕癥患者即疲勞性亞健康患者的療效稍差[24]。本研究觀察易醫(yī)臍針“四正位”針法和“雷風相薄”針法治療疲勞性亞健康的臨床療效,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疲勞屬中醫(yī)虛勞范疇?!吨T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較為詳細地論述了虛勞的原因及各類癥狀?!独硖撛b·虛證有六因》對虛勞的原因作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其曰:“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yī)藥之因?!薄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所說“精氣奪則虛”,可以說是虛勞病機的提綱。其病理性質,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虛,病損主要在五臟[25]。由于疲勞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導致相關某臟氣、血、陰、陽的虧損,而由于五臟互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在病變過程中又互相影響,故病機常常涉及到多個臟腑。臍針療法把肚臍視為一個八卦圖,上為離為心為火,下為坎為腎為水,左為震為肝為風,右為兌為肺為金?!八恼弧贬樂╗26]是以臍心為中心,在臍壁的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四個方位施針的治療方法。落針點為臍內后天八卦的震、離、兌、坎四個方位,涉及肝、心、肺、腎四臟,既可直接治療同時涉及多個臟腑的疾患,又能通過調節(jié)后天八卦圓運動左升右降的一氣周流恢復人體的和態(tài)。齊永言“四正位”針法主治人體全身性疾病,有“四正位調全身”的說法。鑒于疲勞是一種復雜、多因素導致的身體不良狀態(tài)[27],符合臍針“四正位”針法對治的病機。故本研究顯示,臍針“四正位”針法治療疲勞性亞健康療效顯著,治療前后比較疲勞量表FS-14 總體疲勞、軀體疲勞、腦力疲勞得分以及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均有下降。
“雷風相薄”針法[26]是以臍心為中心,在臍壁的正東、東南兩個方位施針的治療方法。落針點為臍內后天八卦的震、巽兩個方位,涉及肝和膽兩臟,主要治療肝膽疾病和情志疾病。疲勞分為軀體疲勞和腦力疲勞,其中腦力疲勞主要是由于人們承受過度的精神心理壓力形成的,屬于情志疾患范疇?!蹲x醫(yī)隨筆·卷四》云:“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被诟文懼髑橹局?,臍針“雷風相薄”針法的作用機理符合腦力疲勞的病因病機。又有《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睔v代醫(yī)家對于“罷極之本”理解主要是立足人之運動在于筋力,而肝主筋司人體運動,突出肝之任勞勇悍之性,強調了肝在消除及耐受形體疲勞中的重要作用[28]。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雷風相薄”針法在治療肝膽疾病、緩解腦力疲勞的同時,也能治療軀體疲勞。故本研究通過臍針“雷風相薄”針法治療疲勞性亞健康亦有明顯效果,治療前后對比疲勞量表FS-14 總體疲勞、軀體疲勞、腦力疲勞得分以及自覺疲勞程度VAS 評分亦是人均皆有下降。這也驗證了張娟、王小平對于“肝者,罷極之本”新解提出的“肝是耐受形神疲勞的根本”觀點[28]。
立足圓運動一氣周流,臍針“四正位”針法是通過調節(jié)四維、運轉樞機,使得輪轉軸運、木升金降、水火既濟、中氣自生、填補虛損,從而起到緩解疲勞之效;且“四正位”針法本就有“十全大補”之意[29]。而“雷風相薄”針法主要是通過恢復肝氣升發(fā)、肝主疏泄、膽主決斷等功能直接調暢情志,使得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氣血運行無阻、生生不已以達氣血漸生、身體漸強,從而緩解疲勞?!八恼弧贬樂ê汀袄罪L相薄”針法都有調節(jié)氣機的作用,故本研究中“四正位”針法和“雷風相薄”針法在改善腦力疲勞方面效果相當。但從臍針療法的角度看,“四正位”針法較“雷風相薄”針法補益作用更大更直接。疲勞屬中醫(yī)虛勞范疇,其病理狀態(tài)雖然復雜,但終歸有“虛”,對于疲勞性亞健康狀態(tài)的患者,其軀體疲勞的虛損狀態(tài)可能較腦力疲勞更為明顯,故本研究顯示,在改善整體疲勞和軀體疲勞方面,“四正位”針法優(yōu)于“雷風相薄”針法。
綜上所述,易醫(yī)臍針治療疲勞性亞健康效果顯著;若以軀體疲勞為主的疲勞性亞健康,建議選用“四正位”針法,若以腦力疲勞為主的疲勞性亞健康,“四正位”針法和“雷風相薄”針法均可選用,視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