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秀英
在花錢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怪誕的行為:有的錢花起來大手大腳的,一點也不心疼;有的錢卻很小心謹慎地使用,生怕花多了一分。同樣都是花錢,為什么人們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經(jīng)濟學家建議人們應(yīng)該學會理財,要懂得大錢小花和小錢大花,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我們除了銀行賬戶之外,還有一個存在于大腦中的“心理賬戶”,這一概念是芝加哥大學著名行為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薩勒提出來的。什么是心理賬戶?就是人在內(nèi)心建立的一種金錢分類系統(tǒng),人們會將客觀現(xiàn)實中的支出或者收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去。簡單來說,我們會將自己的工資劃分到辛辛苦苦努力付出而來的“勤勞致富”賬戶中,把業(yè)績超額獎及年終獎放在“獎勵”賬戶中,而把抽獎得到的錢放在“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這些錢在不同的賬戶中,人們花起來的態(tài)度也完全不一樣,比如“勤勞致富”賬戶里的錢,人們會很吝嗇地支出,對于每一分每一毫都精打細算;而“獎勵”賬戶中的錢,人們花起來會比較輕松,會買一些平時不舍得買的東西作為給自己的禮物;“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里的錢花起來就更加“闊氣”了,大手大腳的花費簡直不像自己的作為,所以此賬戶里的錢來得快,去得也快——想想那些中了一千萬彩票大獎的人,他們可能平時數(shù)著指頭過日子,中了一千萬之后便開始進行大手筆的消費,實在讓人感到驚訝不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消費行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所以在面對等值的錢財時也會采取不一樣的態(tài)度,做出不一樣的決策行為。如果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五萬美元的工資、五萬美元的獎金和五萬美元中彩票的錢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可是在心理賬戶的影響之下卻讓人們做出了不同的消費決策,而且還包括不理性的消費決策。
心理賬戶和客觀的銀行賬戶不同,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說不同賬戶上的金錢是不能被完全替代的,因此使人們產(chǎn)生了“此錢非彼錢”的認知錯覺,從而導致不理性的消費行為。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位普通文員看上了一件價值五百美元的羽絨服,可是他覺得太貴了,舍不得買,后來他的老婆將那件羽絨服買了下來,送給他當作生日禮物,他卻感到十分快樂。這位文員和他老婆的錢都是家庭的錢,為什么同樣的錢,以不同的理由開支,人所產(chǎn)生的心理會完全不同呢?就是因為心理賬戶的不可替代性。如果那位文員自己買了那件羽絨服的話,就屬于生活必需開支——購買那件昂貴的羽絨服的開支顯然超出了正常的生活必需開支范圍,所以會舍不得買,可是用于維系并增進夫妻雙方的感情的開支,這五百美元又花得物超所值。這種不可替代性,也會導致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出現(xiàn)不理性的行為。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理財,也更加理性地進行消費,我們必須知道心理賬戶的存在,并且要努力培養(yǎng)換一個角度思考的能力,比如在花費“獎勵”賬戶上的金錢時,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這些錢是我們辛辛苦苦努力工作賺來的,而不是公司給的獎金或者中彩票的錢,那么我們還會如此大手大腳地花錢嗎?換個角度思考,能夠有效減弱心理賬戶的不可替代性,讓我們更加理性地消費。
【原載《中年讀者》】
插圖 / 理財觀念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