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學科,教材中不僅包含了語言知識,還囊括了眾多的德育素材。在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同時發(fā)展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揮出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培養(yǎng)出“情”與“智”兼具的新時代青少年。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做到“情”與“智”并進,引導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獲得共同成長。
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想、情感觀念,實現(xiàn)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認真地研讀教材,找到德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點,帶領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感知人文情感。對此,教師應當以教材為依據(jù),堅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人文情感教育為目標,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教材內(nèi)容,為學生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促使初中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高尚品格以及思想道德意識。
如,從“愛國之情”的角度出發(fā),挖掘初中語文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眾多的愛國題材文章,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可以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fā)初中生形成拳拳愛國之心??v觀初中語文6冊教科書,發(fā)現(xiàn)“愛國之情”內(nèi)容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1)直接抒情,如在《過零丁洋》中文天祥用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愛國情懷滿滿;(2)通過贊美祖國美好山河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如在《三峽》中作者介紹了長江三峽的美麗景色以及宏偉的氣勢,借助景色描寫的方式,贊美了祖國,婉轉(zhuǎn)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樣還有《醉翁亭記》《與朱元思書》等文章,皆是通過寄情于山水的方式,側(cè)面地表達了愛國情懷;(3)感嘆家破國亡,抒發(fā)愛國的憂思,如《春望》《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等詩詞,通過描述國家破敗、人民遭遇不幸的情感基調(diào),抒發(fā)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當然,除了愛國情懷之外,還有思鄉(xiāng)之情、樂于奉獻之情、孝親愛友之情、敬業(yè)愛業(yè)之情以及自尊自愛之情等等。可見,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既是知識教學的載體,也是德育的載體,只有教師認真地研讀教材,靈活地使用教材,才能夠保障“情”與“智”在語文教學中的同時滲透。
情感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教育改革中尤為重要的內(nèi)容。實施情感教育,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促進學生與作者之間發(fā)生情感共鳴,還可以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以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情感源泉,促使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理解知識、理解作品。
以《背影》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跨越了時間、空間與年齡的限制,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將作者的父親形象與自身的父親形象連在一起,但是又能夠讀出不同,獲得不同的感悟。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品讀“背影”,并在閱讀中感悟文章情感,理解父親的愛是平凡且偉大的,是無聲無息的,進而形成感恩的情感意識。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幾名學生父親的背影,讓學生通過對背影的觀察猜測圖片中的人物是不是自己的父親,并說一說是如何判斷的,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認真觀察過父親的背影,聯(lián)系生活說說父親為家庭、為子女做了哪些。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課堂在《父親》這首歌曲的熏染下,更加具備情感韻味,選擇幾名學生介紹父親令人感動的瞬間。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方面激發(fā)了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帶著自身的理解與感悟閱讀文章,有助于學生形成感恩之情以及關愛他人之意。
初中生正處于思想、情感、心理發(fā)展時期,此時的他們價值判斷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以學科為載體開展德育工作,在無形之中疏導初中生的負面情感,引領初中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出學科優(yōu)勢,引領學生在語言知識的積累以及文字理解能力的鍛煉過程中,獲得身體、人格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以《紫藤蘿瀑布》一課教學為例,教學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手法,即托物言志,理解作者時隔多年再次觀賞紫藤蘿瀑布的心境變化,學會通過景物描寫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情緒。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任務,如自讀、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等,要求能夠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通過語調(diào)、語音、停頓等的變化,傳達出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作者沒有摘花的行為入手,分析作者在那時的心理活動是什么,通過前后的情感以及心理變化,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在觀賞紫藤蘿瀑布后所蘊含的情緒感受,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字分析與品讀能力,促使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對作者只觀景卻未摘花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說一說作者這一行為的發(fā)生所體現(xiàn)的是什么價值觀念,你是否認同作者行為背后的思想,引領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提高價值判斷能力。
實踐學習任務的布置是落實德育,升華情感教育與智力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將語文教學的側(cè)重點放在了理論講解上,也將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與非智力因素成長局限在了有限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之中,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因此,教師可以適當?shù)夭贾镁C合性實踐學習任務,給學生更多抒發(fā)情感、展示成果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參與中,獲得別樣的情感體驗與感悟,進一步升華語文德育效果。
以《濟南的冬天》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一次觀景實踐活動,并在活動參與之后書寫一篇文章,播放老舍景色描寫的方法,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在寫作中抒發(fā)自己觀景的感悟。在老舍筆下冬天不再是寒冷刺骨的,而是含情脈脈的。那么在生活實踐觀察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出與眾不同的景色以及體驗,引導學生在景色描寫中按照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的順序描寫,提高學生的仿寫能力,讓學生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又如,在《桃花源記》的文章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分角色表演的活動,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角色,再次細致地品讀文章,抓住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促使學生在角色演繹中深化閱讀感悟,感受到作者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jié)合語文學科所兼具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積極地探索“情”與“智”融合的途徑,促使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掌握知識,豐富情感體驗,提升認知高度,樹立良好的情感價值觀念,促進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德育專項課題“情智德育視角下學科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 DY202102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少年業(yè)余體育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