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南湖小學 陳可晴
隨著課堂革命的深入研究和發(fā)展,科學技術進入課堂的程度日益提高,教師在課堂中也更多地使用科學技術。筆者利用“按按按”互動反饋多媒體系統(tǒng),設計了《一天的時間》和《比較圖形的面積》兩節(jié)課。《一天的時間》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中屬于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常見的量”中的內容,主要學習24 時記時法,這部分內容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比較圖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體會面積的含義,引入數(shù)方格、平移、翻轉、割補等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為探索圖形的面積積累數(shù)學活動和思維經驗。
在《一天的時間》一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張強約李明明天6 時跑步。出示答案前學生自主猜測張強和李明碰面的時間,學生心中對“明天6時”的說法產生疑問,學生對情境接下來的發(fā)展產生好奇,集中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注意力。根據(jù)學生選擇的結果,了解學生對舊知的掌握程度。
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中,使用互動反饋的功能,設置按點,回顧舊知,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課前直接使用互動反饋功能,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的同時導入新課。因為這個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首先使用互動反饋系統(tǒng),讓學生建立起對圖形的面積方法的回憶。在按點問題的設置上,設置了有明顯的難度梯度的兩題,第二題為有難度的題目,產生較低的正確率后直接引入新課的探究學習,不立即公開正確答案或直接針對題目展開討論,而是把問題留到學生自主探究后再解答,增強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備課過程中,充分研究學生,仔細鉆研教材,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經過深思熟慮,力求緊緊結合教學目標,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天的時間》一課中,教師拿出兩條表示12 時記時法的長卡紙,對應24 小時的卡紙。明確12 時記時法的表示方法,在長卡紙下標記。除了這種記時法,還有沒有別的記時法呢?引出24 時記時法。用小黃卡紙擋住其中一個時間,隨機提問學生兩種記時法的區(qū)別和轉換方法。學生嘗試總結兩種記時法的表示方法和轉換方法。在學生總結方法后,使用互動反饋平臺,對剛剛掌握的新知識進行課中測,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接下來調整教學。
而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中,遇到難題后,直接進入小組活動,從熟悉的更多的圖形入手,想想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確定小組活動的目標和要求后,小組分工合作,討論并記錄,完成學習單。把學習的主動權放在學生手中,讓學生能在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中收獲知識、培養(yǎng)能力。學生經過小組活動、成果分享、集體討論,已經掌握了知識,回顧課前的題目重新答題,前后兩次結果對比,學生真切感受到學有所獲,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傳統(tǒng)的課堂,課后練習的方式局限于兩種:紙筆和發(fā)言。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在于無法全面掌握全班學生或每個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具有局限性?;臃答伷脚_則大大改善了這一缺點,每個學生手中帶有編號的遙控器就是他們的識別碼,教師不僅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快速查看全班對題目的整體正確率,還能精確到每一位學生選擇的答案。
為了充分利用互動反饋系統(tǒng)的這一作用,筆者在隨堂練習環(huán)節(jié)設置了較多的練習。《一天的時間》是較早的一個課例,對于互動反饋平臺的使用還不是特別熟悉,所以僅設置了單選的題目。
而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中,除了常規(guī)的單選題,還使用了互動反饋系統(tǒng)的搶權功能,把練習設置得更多元化。學生不再集體作答,由快速搶到答題權的同學作答。在學生對單選題有點疲倦的時候,轉變答題的方式,重新燃起了學生對枯燥的練習的興趣。利用互動反饋的搶權功能的優(yōu)勢,提高了優(yōu)等生對解答難題的欲望,也維護了后進生的自尊心。
科學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的形式多種多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些方式方法的數(shù)量會漸漸增加,原有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改進?;臃答伷脚_的功能具有其不可替代性,而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則還需要回歸教學本質,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