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虛構(gòu)歷史敘事語境下,紅色檔案與原始照片、信息圖片、革命事件的親歷者以及紅色文學之間具有重要的互文性,通過互文性解構(gòu)與敘事重構(gòu)表達呈現(xiàn)紅色檔案信息材料的本真和革命信仰的共建,促進年輕一代對革命信仰的認同與傳承,使紅色檔案在新時代彰顯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紅色檔案;紅色文學;互文性;敘事;敘事主體;敘事鏈;敘事場景
Abstract: The red archives ar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non-fictional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red archives exhibit significant intertextuality with original photographs, informational images,eyewitness accounts of revolutionary events and the red literature. 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and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the essence of the information materials in the red archive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revolutionary beliefs are expressed and presented. This promotes recogni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volutionary beliefs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mbues the red archives with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Red archives; Red literature; Intertextuality; Narrative;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spine; Narrative scene
近二十年以來,學界對紅色檔案進行了深入研究。2021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對檔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diào)“要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根據(jù)學界研究可知,紅色檔案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歷史實踐過程中,通過政治活動、對敵斗爭以及親友交往等形式形成的,且具有鮮明中國共產(chǎn)黨特色的諸如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實物及口傳等載體的歷史記錄。目前,學界對于紅色檔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紅色檔案界定與規(guī)范、紅色經(jīng)典對紅色檔案進行再闡釋與再評價、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紅色檔案的紅色旅游資源和紅色文化教育等。此外還有學者從敘事學角度探索紅色檔案研究,主要對紅色檔案的敘事策略和敘事價值進行研究,但少有學者對紅色檔案的敘事互文性進行探索。對紅色檔案敘事互文性的分析,可為紅色檔案敘事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考維度,有助于提升紅色檔案的育人功能。
1 紅色檔案敘事中互文性的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幼蒸以“文本間性”的形式將“互文性”引入國內(nèi)。后經(jīng)張寅德、裘小龍、張首映、李玉平等學者的闡釋或運用,互文性研究在國內(nèi)得到快速發(fā)展?;ノ男岳碚撌且环N極具闡釋力的理論,主要運用于文本闡釋、翻譯、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等方面。其中,樂黛云、焦亞東、王瑾、李桂奎、王洪岳、李明彥等學者主要側(cè)重文學作品的互文性解讀和理論闡釋;王文忠、秦海鷹、馬國彥、楊汝福、管志斌等學者主要側(cè)重互文性語篇意義的建構(gòu)或解構(gòu);徐盛桓、楊汝福、武建國、祝克懿、鄭慶君等學者主要側(cè)重互文性的生成機制研究;祝朝偉、陳大亮、王樹槐、秦文華、王洪濤等學者主要側(cè)重翻譯中的互文性研究。紅色檔案作為一種非虛構(gòu)歷史敘事文本,內(nèi)含著重要的互文性。這種非虛構(gòu)歷史敘事通過意識形態(tài)立場與歷史審美的融合,借助原始圖片、原始物件、原始信息以及紀錄片、視頻等載體的互文,使原本作為一種歷史語境中的文化力量重塑自我,以至于發(fā)展成為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紅色符號系統(tǒng),從而在紅色檔案敘事與歷史交流整合的合力下,升華讀者的人格精神。紅色檔案作為敘事文本,其重點呈現(xiàn)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紅色檔案敘事中的互文性,有助于講好中國革命故事,有助于中國共產(chǎn)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年輕一代筑牢革命初心和肩負新一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有助于用好紅色資源與賡續(xù)紅色血脈。
2 紅色檔案敘事中所潛含的互文特色
從敘事角度分析,紅色檔案屬于非虛構(gòu)歷史敘事,是諸多敘事文本中的一種。在索緒爾語言符號理論中,文本已超越了意義載體這一形式,是隱含的無數(shù)關(guān)系的空間組合,讀者只有進入語言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中才能理解其中潛含的文化內(nèi)涵。巴赫金認為,文本是一個解構(gòu)客體,通過解構(gòu)再重新建構(gòu),從而使文本闡發(fā)出多種意義,并將在文本與文本之間建立多種關(guān)系。艾略特認為,傳統(tǒng)是一個同時共存的秩序,任何藝術(shù)作品都會融入過去與現(xiàn)在中,并對文本發(fā)生作用。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女性主義研究專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認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gòu)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1]紅色檔案敘事文本的互文性預示著文獻文本不再拘泥于檔案文獻本身,而是與非檔案文獻文本在廣闊的文化視域中相互指涉。敘事學家羅蘭·巴爾特認為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種多少能夠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的文本。
對于紅色檔案而言,文本中所記載的物證和現(xiàn)實中所保存的原始物件之間存在一種必然的互文性。法國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從修辭學理論闡釋了互文性,雖被限制于引語、典故、抄襲等狹小范圍之內(nèi),但這一理論被賦予了極強的結(jié)構(gòu)分析功能。因此,紅色檔案文本的互文性與其說是其與特定前文本的關(guān)系,不如說是紅色檔案在紅色文化的話語空間中參與和實踐之間的關(guān)系。這也意味著,紅色檔案敘事文本為主文本,其他文本為輔助文本,主文本把輔助文本納入自身研究體系之中,并借助原始圖片、原始物件、原始信息、紀錄片及視頻等形式,通過引用、暗示、召喚、拼接、模仿、重塑、改編、套用等互文手法形成了一種共生的關(guān)系。
2.1 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在紅色檔案敘事文本中,經(jīng)常借助原始圖片和信息來證明人物事件的真實性,這些原始圖片和信息與紅色檔案文本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印證的互文性。在《紅色檔案》敘事文本中,作者黃允升等人為了還原歷史,使用了大量的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在原始照片使用方面,主要類型有人物原始照片和地址原始照片。人物原始照片分為兩類:一是單身照片,主要有孫中山、毛澤東、陳獨秀、梁啟超、李大釗、斯大林、胡適、蔡和森、張東蓀、李維漢、沈澤民、鄧中夏、王明、布哈林、博古、王稼祥、項英、劉伯堅、董振堂、趙博生、聶榮臻、周恩來、肖勁光、陳云、任弼時、王首道、劉少奇、瞿秋白、楊開慧、于右任、彭湃、鄧小平、魯迅、李立三、彭德懷、陳毅、賀龍等;另一類是合影照片,包括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第八班合影(主要有毛澤東等)、1937年秋收起義部分成員在延安合影(主要有毛澤東等)、1935年瓦窯堡會議照片(主要有毛澤東等)、1937年延安政治局會議合影(主要有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林伯渠等)、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歡迎會合照(主要有毛澤東、朱德、王明等)、1949年開國大典合照(主要有毛澤東、劉少奇、劉伯承、陳毅、李立三等)等。
《紅色檔案》中的信息圖片同樣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關(guān)于革命舊址的信息圖片,主要有1920年毛澤東和何叔衡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船山學社舊址、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最后一仗石嶺戰(zhàn)斗舊址、瑞金蘇維埃政府大禮堂和瑞金下霄村中共蘇區(qū)中央局舊址等;另一類是關(guān)于革命文章的信息圖片,主要有1922年毛澤東就改組長沙團組織等事給團中央的報告、1927年毛澤東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手跡、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做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等。此外,在《延安時期的大事件》《第三只眼看延安》等紅色檔案文本中均刊載了大量的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在紅色檔案敘事文本中,通過既定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限,借助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闡述紅色歷史事件,其中存在文本與圖片敘述、信息含量與歷史文本語境之間的互文現(xiàn)象。一方面,作者選擇事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事件一旦選取完成,在檔案編纂工作過程中,為了確立紅色檔案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就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jù),這點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原始照片和圖片在印證真實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其存在的價值。原始照片和信息圖片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不僅體現(xiàn)了紅色檔案的真實性,也彰顯了它們之所以存在的紅色文化價值。
2.2 親歷者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檔案學家對歷史信息的取舍可能會影響到檔案價值的走向;親歷者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因趨利避害或選擇性遺忘等現(xiàn)象的存在,同樣也會出現(xiàn)某些偏差。因此,應具體分析并對其合理性做出科學研判。
紅色檔案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過程中留下的寶貴印記,雖然已然的史事不可改變,但紅色歷史親歷者對所見革命史事的敘述,逐漸成為當代人理解紅色革命歷史的一個較為客觀的線索。然而,親歷者受制于歲月的淘洗,不可能將親歷的史事進行全過程和全方面完備敘述,或許會盡可能披沙揀金地敘事;而且受制于自身諸多方面的原因,親歷者在敘述過程中難免同客觀歷史產(chǎn)生一定偏差。在此前提下,紅色檔案的歷史主干是客觀且真實的,但是,細節(jié)方面還需進一步客觀還原。因此,作者需要認真審視親歷者記述探究的客觀史事,同時,還要對親歷者遺忘、混淆或誤述的內(nèi)容進行回溯和考證,這樣才能形成對紅色歷史相對客觀的解釋。
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親歷者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主要存在四個方面。一是同一紅色歷史事件的不同親歷者之間存在互文性。不同親歷者對同一紅色歷史事件的回憶主體脈絡(luò)應該是大致相似的,但具體的、過程性的細節(jié)可能各具特色,抑或在某一個問題上會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現(xiàn)象。同一紅色歷史事件,會在不同的親歷者之間相互印證。因此,若要還原紅色歷史事件的本源,作者不能僅僅依靠一個親歷者就對該歷史事件做出研判,還需在親歷者之間未曾提前溝通的前提下,在不同地點對同一紅色歷史事件的不同親歷者進行采訪,同時結(jié)合現(xiàn)存的紅色檔案材料進行研判。二是同一紅色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與作者的預判之間存在互文性。作者在對親歷者進行采訪之前,已經(jīng)閱讀了與紅色歷史事件相關(guān)的檔案或材料,因此,作者具有了海德格爾所說的“理解前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即是作者在采訪親歷者之前所預先具有的文化習慣、概念系統(tǒng)和假設(shè)?!敖忉尩旎谝环N前把握之中?!盵2]也就是說,作者在對親歷者采訪之前已具有了預判,這種預判與親歷者的敘述具有一定的互文性。三是親歷者和敘事視角之間存在互文性。親歷者所敘述的內(nèi)容成了作者的素材,作者在對紅色檔案敘事文本進行編纂的過程中,對親歷者的敘述內(nèi)容進行取舍之時已融入了敘事視角,無論作者是以怎樣的敘事視角進行闡釋,親歷者和敘事視角之間已存在互文性。四是親歷者與讀者之間存在互文性。作者將親歷者所敘述的革命歷史過程納入紅色檔案中,他在編纂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隱含讀者,隱含讀者和作者之間存在互文性,而與親歷者之間存在間接互文性。這個隱含讀者是作者所希望的讀者,而非真正的讀者,真正的讀者和隱含讀者之間存在互文性。因此,真正的讀者和親歷者之間就形成了間接互文的互文。
親歷者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最特殊的方面在于親歷者是該事件的參與者或旁觀者,具有在場性。在《延安時期的大事件》中,“‘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是一套以口述實錄、回憶錄、訪談錄以及相關(guān)原始檔案并配以歷史圖片為基本內(nèi)容的史料集成。它試圖以親歷者、當事人、知情者或者后代的講述、回憶,來還原歷史真相,呈現(xiàn)延安十三年的輝煌,從而改善當代人對‘符號化’延安的僵化認識,再現(xiàn)一個本色、真實的延安”。[3]作者選取了不同的親歷者對同一紅色歷史事件進行了追溯,如“周恩來勞山遇險事件”,在親歷者記憶的片段部分,作者選擇了劉九洲、陳賢仁、曹宏都、溫太林四位親歷者,以勞山遇險、勞山戰(zhàn)斗、護送周副主席去西安、楊登福的回憶和周副主席勞山遇險記為主題進行敘述;在親歷者還原始末部分,作者選擇了楊登福和孔石泉兩位親歷者,以周副主席勞山遇險前后和勞山事件為主題進行敘述;在剿匪行動部分,作者選擇了韓嗣愈、任志新、畢德明、王思榮、張凌云、李豐太、張松燾七位親歷者,以紅泉土匪悔過自新、甘洛縣派隊清剿九野山土匪、延安縣南區(qū)六鄉(xiāng)法庭公審土匪案、甘泉縣公審土匪閻占奎等一律槍決、甘谷驛槍決土匪三名、延安縣南區(qū)槍決土匪二名、中央警備區(qū)剿匪勝利為主題進行敘述。此外,作者還對目擊者或知情者范玉貴、劉福壽、賈起祥、趙金山、米光玉、任有旺、候彥明、白玉清、周子章、候振國等進行了口述記載。由此可見,作者不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進行采訪,還對目擊者或知情者進行了考察。這些人物口述與紅色檔案原始材料進行相互佐證,從而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比較客觀的還原。
2.3 紅色文學與紅色檔案的互文性。紅色文學與紅色檔案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互文因子。紅色文學作為文學作品,其敘事性不言而喻。有學者認為:文本之間的互文關(guān)系,已不僅僅是不同文學文本之間作者、讀者和語言等系統(tǒng)內(nèi)基本符碼的對話,也是文學文本與包含政治、歷史、宗教、風俗等在內(nèi)的文化文本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亦即標示了文學文本與文化文本的互文關(guān)系。[4,5]紅色文學屬于敘事文學,紅色檔案屬于非虛構(gòu)敘事歷史。紅色文學不是一個孤立的文本,每一部經(jīng)典紅色文學都生成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如《荷花淀》《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保衛(wèi)延安》等??梢?,越是經(jīng)典性的紅色文學,越是借鑒了紅色檔案敘事文本中最精華的原始資料,并使之成為它的互文本。紅色檔案敘事文本則以原始記錄性、客觀真實性和分散多樣性而見長。
紅色文學與紅色檔案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紅色文學的敘事虛構(gòu)性要遠遠大于紅色檔案。無論在敘事情節(jié)、敘事節(jié)奏、敘事話語方面,還是在敘事修辭技巧方面,紅色文學均以虛構(gòu)性的敘事情節(jié)推動事件的發(fā)展;而紅色檔案則以原始信息為主,兼顧運用細微的修辭技巧來牢牢把握事件的本真性。另一個方面,紅色文學與紅色檔案的追求目的不同。紅色文學通過塑造角色、打造動人的情節(jié),用民族革命精神感染民眾,追求的是精神共鳴和傳承;而紅色檔案無論是對原始信息的錄入還是親歷者的口述等,都是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仰來感召黨員和民眾,追求的是信仰共鳴和傳承。
3 實證分析
大多數(shù)學者主要從傳統(tǒng)檔案學的角度對檔案進行系統(tǒng)研究,從敘事角度分析檔案的論文和著作較少,這里以中國知網(wǎng)收錄數(shù)據(jù)為例進行簡要分析,并據(jù)此提出優(yōu)化方案。
3.1 檔案敘事現(xiàn)狀分析。這里以中國知網(wǎng)為例,截至2023年5月2日,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以“檔案敘事”為主題的學術(shù)論文共計86篇。從發(fā)表單位來看(如圖1),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和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發(fā)表論文共計16篇,數(shù)量最多,占據(jù)發(fā)表總量的18.6%。從中可知,對于檔案敘事的研究多集中于綜合性大學的社科研究。
在檔案的選擇、采集、組織、存儲、管理、利用等一系列程序中,檔案敘事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敘事、敘事理念、敘事內(nèi)容、檔案利用等方向(如圖2)。在這些研究中,檔案敘事多側(cè)重基礎(chǔ)研究,最為突出的是關(guān)于檔案的綜合利用,可以看出,借助敘事理論分析檔案,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對檔案進行闡釋和利用。
3.2 紅色檔案敘事的誤區(qū)。目前,在紅色檔案敘事研究過程中,有學者對此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從而導致對紅色檔案研究存在一定誤區(qū)。一是敘事主體的誤區(qū)。大多數(shù)觀眾認為紅色檔案的敘事主體為講解員,其實不然,一方面從敘事文本外部看,無論是講解員,還是檔案工作人員,還是對檔案研究的歷史學家或檔案事件的親歷者和旁觀者都是紅色檔案文本之外的敘事主體;另外一方面從敘事文本內(nèi)部分析,敘事者或隱含的敘事者是敘事文本的敘事主體。多元敘事主體的參與既提升了展覽的觀賞性,又能讓觀者更為直接地了解許多紅色革命的細節(jié),進一步使敘事內(nèi)容更加豐富。二是敘事方式的誤區(qū)。大多數(shù)觀眾感知的敘事方式是講解員的講解,此外,紅色檔案的敘事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敘事技術(shù)方面,不僅僅是講解員的講解,還包含了對革命歷史場景的還原,革命歷史沉浸式體驗與互動等多方面敘事技術(shù)。三是敘事維度的誤區(qū)。觀眾大多以旁觀者的維度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或以走馬觀花的形式觀看紅色檔案。其實,真正的敘事維度要把觀眾從旁觀者的角度轉(zhuǎn)變?yōu)橹饔^體驗者,提升旁觀者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紅色檔案的精心打造,讓觀眾融入革命歷史過程中來,激發(fā)黨和人民的共情。
3.3 紅色檔案敘事重構(gòu)的優(yōu)化方式
3.3.1 建構(gòu)完善的紅色檔案敘事鏈。有些紅色檔案是碎片化信息,通過對紅色檔案資源進行系統(tǒng)對比分析,以第一手資料為基礎(chǔ),提取關(guān)鍵信息,借助紅色檔案的館藏機構(gòu)、研究機構(gòu)以及第三方機構(gòu)等進行信息篩查,綜合運用敘事互文理論,形成一個具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完整敘事鏈,多向度確保紅色檔案敘事的過程性、真實性,從而打造具有過程性的真實檔案范例,以供觀眾參觀和研究者參考。
3.3.2 綜合運用多元敘事主體。對于紅色檔案而言,敘事主體包含檔案資源的親歷者和接觸者,如講解員、檔案管理員以及紅色檔案文本中的敘述者等。[6,7]這些敘事主體都可以運用到紅色檔案展覽中來,尤其是紅色檔案的親歷者,他們對事件的感受是極具說服力的紅色資源,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可以融入親歷者的感受,來增強感染力,與參觀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3.3.3 重構(gòu)體驗式紅色檔案敘事場景。重構(gòu)紅色檔案敘事場景是通過打造一個極具體驗性和感染力的革命歷史場景來還原革命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檔案館要主抓紅色檔案資源中具有故事性的真實事件,通過對真實事件體驗式打造,在對紅色檔案的敘事重構(gòu)中,對中國革命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努力尋求紅色文化的傳承和革命記憶的升華。體驗式敘事場景的打造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打造紅色檔案敘事場景要注重革命歷史的真實性,讓參觀者能很容易回憶起那段革命歷史。二是打造紅色檔案敘事場景要注重立體性,參觀者步入敘事場景,可對角色進行選擇,選擇不同的角色,在革命事件中具有不同的革命任務,并有強烈的體驗感促使參觀者完成此項任務,讓檔案展覽的內(nèi)容入腦入心,使參觀者獲得沉浸式觀展體驗,并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打造紅色檔案敘事場景不拘泥于某一事件,可根據(jù)具體情境,跨越不同歷史時空,讓不同歷史時空和不同人物通過某一故事串聯(lián)并置于同一敘事場景,構(gòu)建起一個體驗式的紅色檔案敘事時空。
*本文系2 0 2 1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年度項目“河南紅色檔案信息資源整合與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BZH017)和2022年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河南省高校紅色數(shù)字檔案資源建設(shè)困境與解決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22-X-0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克里斯蒂娃.符號學:意義分析研究//朱立元.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947.
[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184.
[3]任文.延安時期的大事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
[4]姜輝.革命想象與敘事傳統(tǒng):“紅色經(jīng)典”的模式化敘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5]楊靖,余心怡.數(shù)字敘事視角下檔案微視頻特點及傳播優(yōu)化策略研究[J].檔案管理,2022(05):80-82.
[6]周耀林,張麗華,劉紅.敘事傳輸視角下紅色檔案資源社會共建模式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3(01):102-104.
[7]梁斯佳,張帆,任妍,劉永.檔案信息化發(fā)展指數(shù)研究之實證分析[J].檔案管理,2021(01):50-52.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yè)大學檔案館 劉丹心,中學歷史高級教師 來稿日期: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