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陳文祥
我住的這個小區(qū),美得一塌糊涂。睡著,能笑醒。真的,一點不吹牛。
建筑風(fēng)格,是小城獨一無二的歐式,配套設(shè)施絕對高大上,置身其中恍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假山、噴泉,石徑、涼亭、木橋、小溪,一應(yīng)俱全,美輪美奐,綠化更是匠心獨運,四季常青,姹紫嫣紅,花香撲鼻。
小區(qū)有一溜兒鐵腳木條椅,弧形一字排開,一張可坐五人。面朝魚兒游曳的淺淺池塘,背倚郁郁蔥蔥大樹,常年靜悄悄蹲在花叢間。
路上行人匆匆過,木條椅在那恭候,難得有人看一眼。想人坐下歇歇腳?說笑吧!高節(jié)奏、快生活的今天,你看哪個不像上緊的發(fā)條。起初我真不看好這木條椅,以為只是個點綴,甚至等于擺設(shè)。
事實上,我想歪了。
不知從何時起,小區(qū)這些木條椅,成了老年人的最愛。銀發(fā)飄飄的老人坐成一條龍,變?yōu)樾^(qū)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
早飯碗一丟,拄拐棍的,拎保溫杯的,彎腰曲背的,不吵不喊,一步三搖,從各自家中出來,趕戲場似的,坐到木條椅上,一坐就是半天。
下午,睡一覺,再回坐木條椅,只坐到夕陽西下才歸家。
老頭老太坐木條椅有癮,像上班一樣,幾乎按時按點,天天如此。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除非下雨下雪。
天天坐木條椅上,無非看看,看人來人往,看花開花謝。無非聊聊,聊家長里短,聊鍋碗瓢盆。
看夠了,聊累了,老人們就雕塑一樣靜靜地坐那,無非歇歇,無非瞇瞇。反正,一杯茶能啜半天,迷你隨身聽一段淮戲能聽上十八遍。
木條椅仿佛有神奇的魔力,老人一個個樂此不疲,每天滿座?,F(xiàn)在僧多粥少,有人竟主動從家中搬來木椅方凳,加座了。
其實,坐這樣的木條椅,非但不養(yǎng)人,我還嫌硌屁股。再一個,冬天冷,夏天熱,上見天,下貼地,風(fēng)吹日曬,哪里有家里舒服。
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對于老有所樂的人,這話千真萬確。可有些老人,感覺家像個冰冷的籠子,老人形單影只,日子清湯寡水。整天困在火柴盒樣的房間,不是吃了睡,就是睡了吃,常常連個搭話的小貓小狗也沒有。留守、喪偶的老人則更孤獨,更寂寞,更冷清,更難過。
有些開明的老人也想晚年樂樂,比如旅旅游,跳跳舞,上個老年大學(xué)什么的,可總有尾巴拖著拽著,接送孫子孫女,看家燒飯。享樂無門,只能一聲嘆息。我們小區(qū)20棟、上千戶,真正老有所樂的老人屈指可數(shù)。
“在無盡孤獨的等待中,大部分老人覺得活得很枯燥!”這是中國《老齡藍皮書》得出的當(dāng)前中國老年人生活狀況。
木條椅一坐,老人堆一扎,好比鳥歸林、魚入水,閑談拉呱幾句就熱乎了。即使老哥老姐團團頭,照照面,感覺就有了,心情就好了。
抱團取暖,這就是木條椅愛的密碼。它同時也提醒天下兒女:家有老人,別只盯在吃飽穿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