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 楊佳樺
中華文明古老而悠久,其中造紙術(shù)的誕生不但開啟了記錄中華民族光輝歷史之路,而且將祖先與我們的心牢牢地連接在一起。隨著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所有的情感、廣博的知識、積累的經(jīng)驗、深邃的思想,甚至那些被舊時明月照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得以塑造、流傳,然后發(fā)揚光大。
每天清晨,秦嶺北麓,一個看似靜謐的小村莊都會在村民的忙碌中蘇醒。這個村子就是已有千年歷史,能造出“入選陜西省第三批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蔡侯紙”的起良村。相傳自古由于村里人人都從事造紙,無人務(wù)農(nóng),因此天子將該村命名為“棄糧村”,后根據(jù)諧音更名為“起良村”。
聽村民說,起良人祖祖輩輩以造紙為生,家里都供奉著蔡倫像。起良造紙源于漢末,盛于兩晉,曾為皇家造紙坊。“蔡侯紙”對原料要求極高,是以秋末冬初落去葉子的構(gòu)樹皮為原料。制作時間大概為一個月,必須經(jīng)歷36道大工序和72道小工序,著實是對工匠手藝的一種考驗。
制作之初要將精挑細選的上好構(gòu)樹皮進行浸泡,然后放入大鍋中蒸煮以軟化纖維。接下來是將構(gòu)樹皮撈出晾干,反復(fù)蒸泡,踩皮,直至將皮完全剝下。樹皮將會被制成餅狀,接下來再打漿、曬紙,就大功告成了,真可謂是“千錘萬鑿出深山”。剛制成的“蔡侯紙”顏色透亮,使人不禁為它的純凈、古樸感嘆,可沒人知道一張張上好的“蔡侯紙”凝聚了多少起良人的汗水。這才是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次偶然的靈光乍現(xiàn),起良人把注意力放到了大熊貓糞便上。他們想:大熊貓糞便中含有竹子纖維,十分環(huán)保,能否“變糞為寶”將其作為原料造紙呢?于是,一箱箱大熊貓糞便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入起良村,起良人又投入到了新的研究中。研究一開始,起良人便遭遇了“攔路虎”——大熊貓糞便做出的紙漿很稠,不細膩,一點兒也不符合古法造紙工藝。為此,起良人一度茫然,可他們還是堅定地不斷嘗試。
“苦心人,天不負?!痹诙啻螄L試后,起良人終于走上了理想的“光芒大道”,制出了起良人期盼已久的“熊貓紙”。此紙清香撲鼻,給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且行筆其上“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可以肆意揮灑,筆墨根本不會在紙上洇開。一箱箱大熊貓糞便,一個個新奇的創(chuàng)意,一條條未知道路的開拓,孕育出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熊貓紙”,這也是對古法造紙工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
有了紙張,我們輝煌璀璨的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載體。一支支筆隨意揮灑,點橫撇捺間便譜寫成了不朽的篇章。紙張默默地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偉大的貢獻,它們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
雖然“紙短”,但是“情長”。